微博时代生活新闻化现象解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微博空间中出现的生活新闻化现象,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形态,而且导致新闻消费有了新变化。与此同时,它打破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使公众舆论的力量得以真正体现,旧的新闻传播情境被改变。
  【关键词】微博 生活新闻化 新闻形态
  微博在2009年兴起后,对人际交往、公众舆论和新闻传播等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微博空间,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可以加以报道,生活新闻化成了一种趋势。生活新闻化这一现象,使微博空间的新闻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面貌和新特征。
  一、新闻形态的变化
  微博是一种自媒体,用户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作所为等信息上传到网络中,这些内容是微博空间中的新闻报道。“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或广播电视的专利。”①在微博空间,生活新闻化现象使传统的新闻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和新闻不再有距离,不再存在边界。某种意义上,生活即新闻,新闻即生活。微博空间中新闻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琐碎化
  传统新闻是经过编辑精心选择取舍,增减删改之后,加工成新闻产品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上传播,往往是新近发生的重大的、重要的事。并且,一个媒体中的新闻容量是有限的,也是基本完整的,体现了媒体的立场和利益,能够给人一种清楚的风格印象。在微博中,可以容纳海量的新闻信息,既有大众普遍关注的、公共生活的新闻,也有大量的属于个体的、小圈子的、日常生活的琐碎新闻。这些生活化的,个人化的新闻是微博空间的主要新闻产品,数量庞杂,并且琐碎凌乱。
  2、新闻价值标准的变化
  在微博空间中,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重要新闻,可以继续实现它的新闻价值。而那些看似没有多大新闻价值的微博文字,那些发生在你身上的或你亲身见闻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对于你的微博圈子里的粉丝而言,依然能引起其关注。生活化的新闻能够被转发和评论表明它有传播的价值。搞笑的、糗事的、隐私的、爆料的,都是生活化新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价值取向。
  3、动态而连续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微博中的新闻也随其即时变动,与生活节奏高度同步。通过写微博,将我们的生活作为新闻进行报道。这是一个个时间点的个人生活片段。微博文字在网络上构建了我们的生活轨迹,既是一部个人的连续剧,也是一系列的连续报道。
  4、去中心化
  过去,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极其重要的议程设置者,是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具有很大的动员能力。传统媒体上的重点报道往往可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微博空间中的新闻由于每个人的参与,声音是多元的,不再存在一个唯一的中心,而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去中心化的特性十分明显。
  5、主观性强,真假难辨
  微博中新闻的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其中的把关人,以及把关的执行,与传统新闻相比,是很不一样的。这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听到多种声音,看到多个视角,了解更丰富的事实。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严格的把关,使得这种新闻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如果受众没有很高的媒介素养,很容易道听途说,成为冷漠的围观者、盲从的哄客,真相未必就更清楚。
  二、新闻消费的变化
  微博出现以后,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从传统媒体迅速转移到了微博。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多,不過这些人每天都会经常拿出手机或打开电脑,浏览微博上的各种新闻。微博成了他们主要的信息来源。
  微博新闻注重互动,它的消费价值在于分享。通过微博,我们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分享身边的所见所闻。这类新闻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是网络式的互动传播。微博中用户间的交叉互粉关系,以及@等工具的使用,可以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微博新闻的传播呈现为复杂的网状结构,存在着多个传播源头和多级传播平台,可以实现及时的、多渠道的反馈和沟通。微博时代,我们可以阅读一个人所有的微博,来了解他的生活轨迹和人生历程。足不出户,有了微博,就可以了解全世界发生的大事小事。
  微博空间中,你收到的新闻,与你关注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你加别人为好友,这些好友原创或转发的微博就会即时出现在你的首页。这种新闻消费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集成式的,或点单式的新闻消费,你需要谁的新闻,可以加其为好友来“订阅”;你不想要看谁的新闻,也可以拉黑他。
  微博空间中的新闻消费,具有不断随热点事件、热点话题而走的特性。微博中的新闻是不断流转的,因为那么多的人在参与新闻生产,总会不断地出现新的热点,传播周期非常短暂。新闻是易碎品,而微博中的新闻尤其如此。微博中大部分琐碎的新闻,在信息洪流中很难发出有力的声音。但热点不会停止,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这种新闻消费是快餐式的。
  微博中新闻表达权可谓人人平等,但不同用户微博的消费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异。姚晨、刘翔等名人微博的粉丝数量十分庞大,有些甚至超过了一千万,这是许多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名人在微博中,如同一个个磁场,能够产生巨大的磁吸力量。由于这么多粉丝的存在,加上粉丝的粉丝,那么构成的舆论场是非常大的,产生的舆论能量会十分惊人。
  三、生活新闻化的社会影响
  微博作为一个公开的话语场,向全世界敞开大门,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进来讨论。这样的一种舆论场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新闻,如果不借助于网络,即便作为大众传媒,传播的范围和影响的人群其实有限。而立足于网络平台的微博,则是全天候全方位的传播,影响的空间极其广阔。
  生活新闻化使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被打破。“电子媒介基于‘同在现象’而跨越了群体身份,它们创造出了许多与物质地点无关的接触形式和‘群体’”。②许多过去属于个人隐私的事情,现在被拿出来在微博上展示。“晒”成了微博的一种传播方式,成了一种流行姿态。隐私被公开贩卖,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搏出位,为了成名,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郁闷,宣泄情绪,有的是为了赢得友谊,达成沟通,等等。生活新闻化,使私人领域的空间变小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变大了。“每一个微博人都明白,只要上了微博就不是生活在熟人圈子里,而是进入了公共空间。”③个人隐私的东西一旦拿到微博上予以传播,也就失去了它的私有性,成了公共物品。   传统媒体很容易被操控,政治的、商业的等多种力量在左右着新闻活动。在微博空间,那么多人共同参与的一场场新闻生产,规模很大,能量也很强。生活新闻化,使得再想要“捂新闻”,显得不再现实。即便可以屏蔽关键词,或者借助专门的删帖人员、删帖公司和删帖软件,新闻却总是可以找到传播的突破口。
  微博中的新闻,冷不丁就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郭美美在微博的几张图、几条微博,引发的“核爆”能量是惊人的,最终导致红十字会的声誉一败涂地。微博成了网络反腐的重要阵地。这些年中的反腐大案,有些是因为官员上微博使生活新闻化,被眼尖的网民找到了腐败的蛛丝马迹,有些是情妇在微博上落井下石,被掀下马,还有一些就是广大的草根网民,通过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在微博中分享,从而借助这一放大器的扩散传播,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而最终将腐败分子绳之以法。官员一旦上微博,加入到新闻生产的行列,很容易被大家关注,从而有可能遭遇官场上的滑铁卢。“电子媒介的报道使得政治家失去了对于自己的信息和行为的更多控制。”④在微博時代尤其如此。官员“微博开房”之类的事件在这几年屡见不鲜。不少官员,没有真正认识到微博的开放性,以及生活新闻化的威力,以为还是在QQ中的封闭式聊天,结果陷于微博这个巨大的舆论之网中。
  微博时代,草根群体同样拥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表达自我的空间。生活新闻化,每个人可以表达的东西可谓俯拾皆是,大众参与表达的欲望得以滋长。有些人通过认真经营自己的微博,成为微博中名人。但许多人则企图走捷径,通过大肆自我炒作,暴露隐私谋求成名。生活新闻化,不仅助长了“暴露癖”,也强化了“窥私欲”,但这无助于微博平台的健康发展,需要加以规范。
  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对于个体在微博中的形象呈现,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会在微博中提到你,会不经过你的同意把你的照片上传,会将你的视频予以展示,这种情况下,个人形象的塑造,当事人已失去了控制力。微博为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了发布平台,人变得越来越透明了。微博为诋毁、谩骂、攻击他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并且不必使用恶毒的语言,而是只需传播一些爆料新闻就可以,丑事传播的速度永远快于好事。微博时代,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有可能遭遇这种厄运,这是伴随生活新闻化现象而出现的负面后果。
  参考文献
  ①③蒋原伦,《让生活新闻化》[J]. 《读书》,2012(2):106、108
  ②④[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6、262-263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走进千家万户》作为咏峰代表作之一,广为流传。作品成功地将时代的发展现象融入歌曲之中,咏峰也用独特的艺术表演将这首歌的感染度渲染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可以从其音乐发展和演变入手。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史,认识其发展过程中出
【摘 要】编辑在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承担选题策划、稿件组织、内容采编、编辑加工等多重职能,其编辑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期刊的内容质量。此外,新媒体时代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期刊如何在数字化大潮中站稳脚并健康发展,编辑的素质至关重要。编辑素养包括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修养等。编辑业务能力则包括选择、甄别的能力,选题捕捉和策划能力、医学专业知识能力、数字化编辑出版技能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