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早恋问题已经切切实实地摆在我们教育者的面前。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也是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中小学生“早恋”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你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没有不能化解的难题。
关键词:小学早恋;案例
学生的早恋,一直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话题,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更让家长和老师焦急。他们一般十一、二岁,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成人感”,在心理上表现“封闭闭性”,他们经常把自己的“秘密”隐藏起来,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愿意吐露,而且自尊心很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今小学生早恋已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代,通过各种方式公开自己的爱慕对象已不是什么秘密,班主任如果发现班上出现早恋现象也没必要半遮半掩,如何做好疏导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六(2)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班级,对班内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比较熟悉。其中有两个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张同学温柔漂亮,踏实认真,文科较好,但胆小脆弱;刘同学聪明帅气,偏爱理科,但性格好动暴躁,遇事不冷静。考虑到他们性格与学习上的互补,我决定把他们调为同桌,希望他俩能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可是,事与愿违。有一个星期三上午的第二节课是我班的数学课,我满怀热情、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当我在黑板上写好课题转身的一霎那,发现坐在第二排的刘同学和张同学在课桌下用腿“打架”,我停下讲课,一股怒火直冲脑门儿,刚进教室的那股热情一落千丈,用非常严厉的目光对他俩注视片刻,真想把他俩叫起来狠狠地批评一顿,这时我发现张同学的脸“唰”一下红到了脖根儿,刘同学也低下了头。我意识到他们已经知错了,尽快调整了情绪继续上课。课后我想:他俩会不会陷入了“早恋”呢?
一个星期后的一节晚自习,我到班内例行检查,走到窗外时,看到刘同学看着张同学的脸发呆,足足有近十分钟,直到我走进教室他才回过神来。这时我才确信了先前的想法。可我知道这种异性之间的好感很正常,只能进行疏导,不能贸然行事,否则适得其反,我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于是我若无其事的走过去了。可是我该怎么处理此事呢?现在处理还不是最好时机,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我有点担心。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没有错,第二次月考成绩下来了,张同学的成绩一下退步了17名,而刘同学连平时最擅长的数学也仅仅考了62分。月考成绩公布前,我把张同学单独叫来谈话。当张同学看到自己的成绩时,眼泪夺眶而出。我告诉她:“成绩的暂时退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你下去好好反思自己找找原因,然后来找我。”后来她写信告诉我说,刘同学对她有好感,经常给她写信说喜欢她,她很矛盾,很痛苦……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女生陷入了神秘的“早恋”泥潭,痛苦得无法自拔。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毕业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很正常并且也很普遍的现象。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没有采取过激的、强硬的、压制的方法,而是完全采用说理感化的方法进行冷处理。我多次找张同学谈心,与她进行交流。首先我让她明白现在她所面对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仅仅是处于对异性的“好感”,联系有关的案例告诉她“早开的花不香”、“不要因为一棵树,而失去看一片森林的机会”的道理。并告诉她在心理学上真正的爱情的定义,让她联系自己思考、审视、判断、评价。然后再从价值这一角度去衡量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由于这被耽误的学习以及前途之间哪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最后从情感的角度,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分析这样做所会产生的影响。听完我的话她沉默了,一段时间后流下了泪水,她明白了。最后我问了一句:“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呢?”她的回答是:“我不理他了,请您把我们的座位调开。”我笑着摇摇头:“这并不是好方法。”她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我说:“你应当告诉他你对这事的理解,告诉他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你们可以做普通朋友,以同学的关系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还应该告诉他你自己能做好,希望他也能做到。”她微笑着说了一句“老师请您放心!”
经过一段时间,他俩之间的關系渐渐又回到以前的那种纯真的同学之谊,心思又恢复到学习中去了。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学生要有朋友式的真诚,忌讲有伤自尊的话语,既要将心比心的理解,又要苦口婆心的疏导,使对方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要与学生建立信赖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信赖你,才能对你敞开心扉,才能接受你的帮助,听取你的建议,接受你的观点。这时,你的思想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其次,遇事要冷静,讲方法,找机会,不可简单粗暴对待,更不可给学生的行为定性。另外在心理辅导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兴师动众,有些问题试着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只有当他自己悟出道理,他才会彻底摆脱心理困惑。
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我总是尽力和学生平等的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去处理不同的问题,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正确对待孩子纯洁美好的情感,都要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要用爱心、智慧、宽容和仁慈帮助“问题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只能静静观察,慢慢期待,不挑明,不捅破那层窗户纸。在合适的场合,旁敲侧击,从不同角度,私下里单独委婉地给他提个醒,给他台阶下,给他出路走,陪伴着他,静待花开。
综上所述,理解学生与尊重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只有在理解与尊重学生的原则基础上,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本身的教学水平并开展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教学正确的理念与思想灌输于学生的成长思想中,从而避免学生的肓目求知,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了健康成长的学习氛围。
作者简介:
刘燕(1990.09—),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人,2012年9月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现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教师,曾担任3年班主任。我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键词:小学早恋;案例
学生的早恋,一直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话题,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更让家长和老师焦急。他们一般十一、二岁,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成人感”,在心理上表现“封闭闭性”,他们经常把自己的“秘密”隐藏起来,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愿意吐露,而且自尊心很强,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今小学生早恋已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代,通过各种方式公开自己的爱慕对象已不是什么秘密,班主任如果发现班上出现早恋现象也没必要半遮半掩,如何做好疏导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六(2)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班级,对班内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比较熟悉。其中有两个同学给我的印象很深,张同学温柔漂亮,踏实认真,文科较好,但胆小脆弱;刘同学聪明帅气,偏爱理科,但性格好动暴躁,遇事不冷静。考虑到他们性格与学习上的互补,我决定把他们调为同桌,希望他俩能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可是,事与愿违。有一个星期三上午的第二节课是我班的数学课,我满怀热情、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当我在黑板上写好课题转身的一霎那,发现坐在第二排的刘同学和张同学在课桌下用腿“打架”,我停下讲课,一股怒火直冲脑门儿,刚进教室的那股热情一落千丈,用非常严厉的目光对他俩注视片刻,真想把他俩叫起来狠狠地批评一顿,这时我发现张同学的脸“唰”一下红到了脖根儿,刘同学也低下了头。我意识到他们已经知错了,尽快调整了情绪继续上课。课后我想:他俩会不会陷入了“早恋”呢?
一个星期后的一节晚自习,我到班内例行检查,走到窗外时,看到刘同学看着张同学的脸发呆,足足有近十分钟,直到我走进教室他才回过神来。这时我才确信了先前的想法。可我知道这种异性之间的好感很正常,只能进行疏导,不能贸然行事,否则适得其反,我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于是我若无其事的走过去了。可是我该怎么处理此事呢?现在处理还不是最好时机,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我有点担心。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没有错,第二次月考成绩下来了,张同学的成绩一下退步了17名,而刘同学连平时最擅长的数学也仅仅考了62分。月考成绩公布前,我把张同学单独叫来谈话。当张同学看到自己的成绩时,眼泪夺眶而出。我告诉她:“成绩的暂时退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你下去好好反思自己找找原因,然后来找我。”后来她写信告诉我说,刘同学对她有好感,经常给她写信说喜欢她,她很矛盾,很痛苦……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女生陷入了神秘的“早恋”泥潭,痛苦得无法自拔。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毕业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很正常并且也很普遍的现象。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没有采取过激的、强硬的、压制的方法,而是完全采用说理感化的方法进行冷处理。我多次找张同学谈心,与她进行交流。首先我让她明白现在她所面对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仅仅是处于对异性的“好感”,联系有关的案例告诉她“早开的花不香”、“不要因为一棵树,而失去看一片森林的机会”的道理。并告诉她在心理学上真正的爱情的定义,让她联系自己思考、审视、判断、评价。然后再从价值这一角度去衡量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由于这被耽误的学习以及前途之间哪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最后从情感的角度,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分析这样做所会产生的影响。听完我的话她沉默了,一段时间后流下了泪水,她明白了。最后我问了一句:“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呢?”她的回答是:“我不理他了,请您把我们的座位调开。”我笑着摇摇头:“这并不是好方法。”她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我说:“你应当告诉他你对这事的理解,告诉他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你们可以做普通朋友,以同学的关系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还应该告诉他你自己能做好,希望他也能做到。”她微笑着说了一句“老师请您放心!”
经过一段时间,他俩之间的關系渐渐又回到以前的那种纯真的同学之谊,心思又恢复到学习中去了。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学生要有朋友式的真诚,忌讲有伤自尊的话语,既要将心比心的理解,又要苦口婆心的疏导,使对方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要与学生建立信赖的关系,只有让学生信赖你,才能对你敞开心扉,才能接受你的帮助,听取你的建议,接受你的观点。这时,你的思想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其次,遇事要冷静,讲方法,找机会,不可简单粗暴对待,更不可给学生的行为定性。另外在心理辅导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兴师动众,有些问题试着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只有当他自己悟出道理,他才会彻底摆脱心理困惑。
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我总是尽力和学生平等的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去处理不同的问题,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正确对待孩子纯洁美好的情感,都要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要用爱心、智慧、宽容和仁慈帮助“问题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只能静静观察,慢慢期待,不挑明,不捅破那层窗户纸。在合适的场合,旁敲侧击,从不同角度,私下里单独委婉地给他提个醒,给他台阶下,给他出路走,陪伴着他,静待花开。
综上所述,理解学生与尊重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只有在理解与尊重学生的原则基础上,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本身的教学水平并开展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教学正确的理念与思想灌输于学生的成长思想中,从而避免学生的肓目求知,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了健康成长的学习氛围。
作者简介:
刘燕(1990.09—),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人,2012年9月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现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教师,曾担任3年班主任。我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