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61-01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激励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提高教学效率。
一、任务设计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前提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注意将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分散在各个小任务中,前面的任务为后续的任务作铺垫,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习得新知识,从而降低任务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需要考虑到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任务进行层次划分,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学习更多新知识,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获得相应的进步。
例如,教学制作生日贺卡,分三个阶段设计学习任务: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参考课本内容模仿教师演示,制作生日贺卡;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按要求适当改变字体、内容、格式等;第三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内容和版式进行设计,把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出来。这样的任务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梯度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二、任务布置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后,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体会,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可以采取展示图片、播放音频、放幻灯片等方式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直观地讲解,给学生多感官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述《制作电子报刊》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对电子报刊有一定感官的了解,激发起学生亲手制作电子报刊的欲望;在讲解时,教师提问学生电子报刊的制作用到了哪些已学知识,还有哪些新知识需要学习,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二)确定教学任务。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落实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进行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因为课本上的一些基本任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应当适当增加任务的挑战性。例如,教学《幻灯片切换效果》时,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贺年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设计,并要求学生说明何处设计用了什么知识,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等。这样,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并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充分发挥任务教学法的驱动效用,让学生说明自己运用的知识也给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教师分配任务之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一种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自主学习,收获知识和能力。但教师应把握好尺度,既不能全盘放手也不能包办过多,要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保持学习的热情。对一些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适时给学生答疑解惑,但应给足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过程和成就感。对于一些相对复杂或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将任务进行分解并分配给各小组成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顺利完成任务。
四、任务评价是提高任务驱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督促其更上一层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层应用》时,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综合组员的意见,派代表说明本组作品的制作过程、方法、创新点和特色,以及各组员在本次学习中的参与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学生代表对本组作品给出自评意见,也可对其他小组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倾听各组发言后,总结各小组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并对各组的评价意见给出中肯的评价,由大家投票选出优秀作品予以适当嘉奖。最后,要求学生综合同学和教师的意见,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既考虑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发言权,又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激励学生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易惠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61-01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激励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提高教学效率。
一、任务设计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前提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注意将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分散在各个小任务中,前面的任务为后续的任务作铺垫,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习得新知识,从而降低任务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需要考虑到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任务进行层次划分,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学习更多新知识,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获得相应的进步。
例如,教学制作生日贺卡,分三个阶段设计学习任务: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参考课本内容模仿教师演示,制作生日贺卡;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按要求适当改变字体、内容、格式等;第三阶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内容和版式进行设计,把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出来。这样的任务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和梯度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二、任务布置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后,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体会,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可以采取展示图片、播放音频、放幻灯片等方式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直观地讲解,给学生多感官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述《制作电子报刊》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对电子报刊有一定感官的了解,激发起学生亲手制作电子报刊的欲望;在讲解时,教师提问学生电子报刊的制作用到了哪些已学知识,还有哪些新知识需要学习,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二)确定教学任务。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落实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进行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因为课本上的一些基本任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应当适当增加任务的挑战性。例如,教学《幻灯片切换效果》时,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贺年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设计,并要求学生说明何处设计用了什么知识,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等。这样,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并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充分发挥任务教学法的驱动效用,让学生说明自己运用的知识也给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教师分配任务之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环节。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一种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自主学习,收获知识和能力。但教师应把握好尺度,既不能全盘放手也不能包办过多,要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保持学习的热情。对一些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适时给学生答疑解惑,但应给足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过程和成就感。对于一些相对复杂或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将任务进行分解并分配给各小组成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顺利完成任务。
四、任务评价是提高任务驱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督促其更上一层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层应用》时,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综合组员的意见,派代表说明本组作品的制作过程、方法、创新点和特色,以及各组员在本次学习中的参与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学生代表对本组作品给出自评意见,也可对其他小组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倾听各组发言后,总结各小组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并对各组的评价意见给出中肯的评价,由大家投票选出优秀作品予以适当嘉奖。最后,要求学生综合同学和教师的意见,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既考虑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发言权,又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激励学生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易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