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临泉县农作物地下害虫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当地地下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下害虫;发生原因;防治对策;安徽臨泉
中图分类号 S4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61-01
地下害虫是指主要危害虫态或活动危害期在土壤中的一类害虫,在作物生育期中,咬食作物的种子、根(块)茎,常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甚至引起一些病菌的侵入和危害[1]。因此,做好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对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泉县耕地面积1 818 km2,每年粮食总产量1 180 t,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近几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县地下害虫发生呈上升趋势,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据估算,临泉县每年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在59 t以上。2012年临泉县地下害虫中等偏重发生,需防面积6.8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3.8%,该县病虫测报站调查,9月平均有虫13.7头/m2,较2011年(4.17头/m2)增加了228.54%,较近3年(7.17头/m2)增加91.07%,主要以蛴螬为主,占89.8%,另有少量金针虫(7.3%)和蝼蛄(2.9%),发生总量远超过防治指标。
1 发生原因
一是耕作方式的改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目前整地多使用旋耕作业,地下害虫不容易暴露在外被人类捕捉、天敌啄食或冻死、风干、寄生,导致虫口基数逐年增加。二是秸秆未腐熟还田。近几年,国家禁烧秸秆,未腐熟作物的残茬秸秆逐年返田,以及田间地头杂草丛生,众多秸秆被遗弃在沟头地边,为地下害虫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田间管理不当。虽然国家发布了禁用农药公告,但效果不明显。加上复种指数高,气候环境变化,天气干旱少雨,土壤缺乏有效灌溉,也为地下害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部分农户不注重地下害虫的防治或防治不力。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或妇女,因抢收抢种,无暇顾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有的即使防治,由于药量达不到或农药质量不过关,导致防治效果差。
2 防治对策
地下害虫危害方式隐蔽,依附于土壤,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以播前预防为主,作物生长期防治为辅。
2.1 播前预防
一是清洁田园。将秸秆残茬和地头杂草清除,进行土壤深翻,轮作换茬,减少虫源。如可将小麦、玉米与棉花、芝麻、油菜等轮作[2]。二是合理灌溉。蛴螬发育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5%~20%,土壤过干或过湿均会使其向土壤深层移动,导致其卵不能孵化,幼虫致死,繁殖和活动严重受阻。因此,应在蛴螬发生多的地块,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灌溉。三是合理施肥。有些化学肥料散发出的氨气对地下害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也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并做到均匀深施[3]。四是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当地下害虫低于防治指标时,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 mL加水50~60 kg,拌玉米、小麦或高粱种子500~600 kg,然后摊开晾干后播种,有效期30~35 d。也可选用50%甲柳·三唑酮乳油、10%适乐时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包衣,一般可用10~15 mL加水0.5 kg包小麦种子10~12 kg,种子包衣后7 d方可播种,以达到预防小麦苗期病害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效果。五是土壤处理。结合翻耕整地撒入用药剂拌过的细土、肥料或细沙,随即翻入或耙入土中,或将药剂随种同播或与种苗隔开撒(穴)施在播种沟穴内。药剂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3%氯唑磷颗粒剂、48%毒死蜱乳油、5%辛柳磷颗粒剂等,一般乳油用量3.0~7.5 L/hm2,颗粒剂用量30~90 kg/hm2。
2.2 作物生长期防治
一是田间管理。结合中耕清除田间杂草;适时灌水,迫使地下害虫下移或淹死,减轻危害。二是药剂防治。防治蛴螬、金针虫: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等灌根。防治小地老虎:由于其幼虫在2龄前主要在地上为害作物,可用常规内吸性或触杀性杀虫剂进行作物茎叶和地面喷雾[3],如选用48%毒死蜱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3龄以上的幼虫,由于其在夜间为害作物,黎明后钻入作物根际周围的表土中潜伏,因此可以采取早晨在被害作物苗周围表土中扒虫杀虫,结合傍晚撒施敌百虫制成的毒饵诱杀。防治蝼蛄、蟋蟀:可采用80%敌敌畏乳油30倍液灌洞杀灭,也可用炒香的棉籽饼60~75 kg/hm2与敌百虫750~1 500 g/hm2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作物根部附近进行诱杀。三是人工或物理捕杀。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性诱剂、糖醋液等诱杀害虫,也可通过振动作物枝干,使害虫掉落,然后集中杀灭。四是毒草诱杀。地老虎:用50%辛硫磷100 g加水2.0~2.5 kg喷在切碎的100 kg新鲜草或菜上,傍晚时分将其分成小堆放置田间。金龟子:将长1 m左右的新鲜杨树枝泡在40%氧化乐果50倍液中,10 h即可取出插入春播作物地内,插置密度150~225枝/hm2。五是药剂灌根。在地下害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时,用40%氯·辛乳油3 750 mL/hm2、48%毒死蜱乳油3 000 mL/hm2、40%甲基异柳磷乳油3.75 kg/hm2、50%丙溴磷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灌根防治[4]。
3 注意事项
地下害虫的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拌种药剂用量要准确。用药剂浸种、拌种时,要注意使用时间与浓度,不能超过规定用量,以免伤害种子,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药害。二是药剂拌种后,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 cm。播种过深影响作物出苗,如小麦用三唑酮拌种,推迟出苗1~2 d,但不会影响出苗率。三是注意安全使用农药,防止人畜中毒。拌种、播种、毒土处理时要有防护措施。四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及人畜安全[5]。五是根据不用药剂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如辛硫磷乳油只可用作拌种或作土壤处理,但应尽快施入土中,减少光照时间,以免被光解。六是及时关注病虫预报,在其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用药。安徽省几种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如下:地老虎有虫0.5头/m2、蛴螬有虫4头/m2、蝼蛄有虫0.2头/m2、金针虫有虫5头/m2、蟋蟀有虫5头/m2。
4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植保总站病虫测报站.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5.
[2] 耿继光.无公害农产品适用农药安全适用问答[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吕佩珂,李明远.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4] 张玉聚,武予清.中国农业病虫草害原色图解[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吕佩珂,高振江.中国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药用作物 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地下害虫;发生原因;防治对策;安徽臨泉
中图分类号 S4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61-01
地下害虫是指主要危害虫态或活动危害期在土壤中的一类害虫,在作物生育期中,咬食作物的种子、根(块)茎,常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甚至引起一些病菌的侵入和危害[1]。因此,做好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对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泉县耕地面积1 818 km2,每年粮食总产量1 180 t,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县。近几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县地下害虫发生呈上升趋势,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据估算,临泉县每年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在59 t以上。2012年临泉县地下害虫中等偏重发生,需防面积6.8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3.8%,该县病虫测报站调查,9月平均有虫13.7头/m2,较2011年(4.17头/m2)增加了228.54%,较近3年(7.17头/m2)增加91.07%,主要以蛴螬为主,占89.8%,另有少量金针虫(7.3%)和蝼蛄(2.9%),发生总量远超过防治指标。
1 发生原因
一是耕作方式的改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目前整地多使用旋耕作业,地下害虫不容易暴露在外被人类捕捉、天敌啄食或冻死、风干、寄生,导致虫口基数逐年增加。二是秸秆未腐熟还田。近几年,国家禁烧秸秆,未腐熟作物的残茬秸秆逐年返田,以及田间地头杂草丛生,众多秸秆被遗弃在沟头地边,为地下害虫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田间管理不当。虽然国家发布了禁用农药公告,但效果不明显。加上复种指数高,气候环境变化,天气干旱少雨,土壤缺乏有效灌溉,也为地下害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部分农户不注重地下害虫的防治或防治不力。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或妇女,因抢收抢种,无暇顾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有的即使防治,由于药量达不到或农药质量不过关,导致防治效果差。
2 防治对策
地下害虫危害方式隐蔽,依附于土壤,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以播前预防为主,作物生长期防治为辅。
2.1 播前预防
一是清洁田园。将秸秆残茬和地头杂草清除,进行土壤深翻,轮作换茬,减少虫源。如可将小麦、玉米与棉花、芝麻、油菜等轮作[2]。二是合理灌溉。蛴螬发育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5%~20%,土壤过干或过湿均会使其向土壤深层移动,导致其卵不能孵化,幼虫致死,繁殖和活动严重受阻。因此,应在蛴螬发生多的地块,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灌溉。三是合理施肥。有些化学肥料散发出的氨气对地下害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也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并做到均匀深施[3]。四是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当地下害虫低于防治指标时,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 mL加水50~60 kg,拌玉米、小麦或高粱种子500~600 kg,然后摊开晾干后播种,有效期30~35 d。也可选用50%甲柳·三唑酮乳油、10%适乐时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包衣,一般可用10~15 mL加水0.5 kg包小麦种子10~12 kg,种子包衣后7 d方可播种,以达到预防小麦苗期病害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效果。五是土壤处理。结合翻耕整地撒入用药剂拌过的细土、肥料或细沙,随即翻入或耙入土中,或将药剂随种同播或与种苗隔开撒(穴)施在播种沟穴内。药剂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3%氯唑磷颗粒剂、48%毒死蜱乳油、5%辛柳磷颗粒剂等,一般乳油用量3.0~7.5 L/hm2,颗粒剂用量30~90 kg/hm2。
2.2 作物生长期防治
一是田间管理。结合中耕清除田间杂草;适时灌水,迫使地下害虫下移或淹死,减轻危害。二是药剂防治。防治蛴螬、金针虫: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等灌根。防治小地老虎:由于其幼虫在2龄前主要在地上为害作物,可用常规内吸性或触杀性杀虫剂进行作物茎叶和地面喷雾[3],如选用48%毒死蜱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3龄以上的幼虫,由于其在夜间为害作物,黎明后钻入作物根际周围的表土中潜伏,因此可以采取早晨在被害作物苗周围表土中扒虫杀虫,结合傍晚撒施敌百虫制成的毒饵诱杀。防治蝼蛄、蟋蟀:可采用80%敌敌畏乳油30倍液灌洞杀灭,也可用炒香的棉籽饼60~75 kg/hm2与敌百虫750~1 500 g/hm2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作物根部附近进行诱杀。三是人工或物理捕杀。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性诱剂、糖醋液等诱杀害虫,也可通过振动作物枝干,使害虫掉落,然后集中杀灭。四是毒草诱杀。地老虎:用50%辛硫磷100 g加水2.0~2.5 kg喷在切碎的100 kg新鲜草或菜上,傍晚时分将其分成小堆放置田间。金龟子:将长1 m左右的新鲜杨树枝泡在40%氧化乐果50倍液中,10 h即可取出插入春播作物地内,插置密度150~225枝/hm2。五是药剂灌根。在地下害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时,用40%氯·辛乳油3 750 mL/hm2、48%毒死蜱乳油3 000 mL/hm2、40%甲基异柳磷乳油3.75 kg/hm2、50%丙溴磷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灌根防治[4]。
3 注意事项
地下害虫的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拌种药剂用量要准确。用药剂浸种、拌种时,要注意使用时间与浓度,不能超过规定用量,以免伤害种子,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药害。二是药剂拌种后,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 cm。播种过深影响作物出苗,如小麦用三唑酮拌种,推迟出苗1~2 d,但不会影响出苗率。三是注意安全使用农药,防止人畜中毒。拌种、播种、毒土处理时要有防护措施。四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及人畜安全[5]。五是根据不用药剂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如辛硫磷乳油只可用作拌种或作土壤处理,但应尽快施入土中,减少光照时间,以免被光解。六是及时关注病虫预报,在其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用药。安徽省几种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如下:地老虎有虫0.5头/m2、蛴螬有虫4头/m2、蝼蛄有虫0.2头/m2、金针虫有虫5头/m2、蟋蟀有虫5头/m2。
4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植保总站病虫测报站.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5.
[2] 耿继光.无公害农产品适用农药安全适用问答[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吕佩珂,李明远.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4] 张玉聚,武予清.中国农业病虫草害原色图解[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吕佩珂,高振江.中国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药用作物 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