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r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沈阳建筑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通过讨论本专业实验课程设置和实验特点,分析了专业实验项目设置、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实验平台建设情况.并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构建了实验教学模式:基础实验教学采取高校之间共享实验平台的方式;专业实验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提升专业实验的开出率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升专业实验教学效果并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
其他文献
伟大的抗疫斗争孕育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依托伟大的抗疫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素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当前,高校依托抗疫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者对抗疫精神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识不足和高校教育渠道有限等.高校要针对以上不足,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并依托其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路径为:加强理论研究,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强化社会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感受抗疫精神;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学习抗疫精神
高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设计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手段,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深度挖掘公路勘测设计课程本身隐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协同育人进行了探索,旨在使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更自然地融合,实现知识体系、价值引领、能力目标协同培养的目的.
国内房地产研究中,普通商品住房空置率一直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而空置的定义、空置率的计算、空置率的统计及空置问题的成因始终是空置率研究的热门话题.以综述形式进行论述,将国内学者针对空置率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呈现、予以介绍,并对空置界定、空置率统计、空置率计算及空置成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充分评述,总结并阐述了空置率相关研究的重点及主要研究方式,找出当前研究存在欠缺并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英文小说在语言表达与修辞运用方面有其独具的特质,不仅体现了鲜明的语言特色,也传达了多种文化特色.对于英文小说的翻译既要考虑其语言的表达,又要注重其文化传承与传播.从语料库研究的视角对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汉译本中的修辞,尤其是比喻辞格的汉译进行了研究,通过语料翻译的对比、统计、分析,指出了如何在英文小说翻译中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使目标读者理解原文的精髓.
基于日本NLB语料库考察近义词“素直”“正直”“率直”的词语搭配异同.主要根据搭配词的共现频数、MI值、LD系数的数据,分析了“素直”“正直”“率直”与后续动词和名词的典型搭配特点.考察结果发现,其后续相同的显著搭配动词较多,而后续相同的显著搭配名词较少.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一脉相承,如何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话题.解读了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及时代内涵,分析阐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现状,并从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融入策略,即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学习素材、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和培育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重大的科学论断,是个大题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的历史性交汇,使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相平列的条件性.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包含了让中国主题融入时代主题,使两者有机统一的核心意蕴;包含了让中国主题融入时代主题,使两者有机统一的基础意蕴;包含了让中国精神融入时代精神,使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有机统一的开放意蕴.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创新是回答消除人的
为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预防安全事故,有效地实现安全风险把控,进行科学的安全评价,采取G1-熵权法得到了综合指标权重,运用未确知测度模型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判断其风险等级,并取实际工程进行案例分析,得到了良好评价的结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精神分析作为20世纪主要思潮之一,自诞生起就直接切入了思想史及哲学史.其基于临床所开启的认识论、伦理学及存在论辞说,极大地影响并促进了现代思想的进程.从弗洛伊德给无意识下的两个哲学式定义——“无意识没有时间,无意识没有矛盾”——出发,可大概管窥其在这方面的一些影响与贡献.而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说,精神分析虽说借助“意识之二裂”等概念质疑了古典哲学的某些观念,但在后者的核心层面即主体论层面上,却更多是继承、弘扬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发展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体论,当然也就此而同时碰到了其所内在的某些困难,其典型是交互主
基督教“爱邻如己”的伦理命令在尼采和弗洛伊德那里遇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一质疑需要通过对邻人问题的思考,回溯到主体与彼者的原初经验,并进一步考察这一伦理命令的心理学基础.拉康区分了作为小彼者的邻人与作为大彼者的邻人的根本不同,他让我们看到对这一伦理命令通常理解的内在盲点与根本困境.通过对“谁是最近的邻人”的问题的讨论,拉康进而阐发了“爱邻如己”这一伦理命令的全新意义.无意识恰恰是每个主体自身最近的邻人,主体面对着自身内在的这种相异性、陌生性的部分不退却,而去创造一种与“邻人”的相处方式,这是“爱邻如己”这一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