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分析

来源 :财政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j2002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个人所得税修法进程加快,2018年8月完成第七次修正,“新个税”实施至今已两年有余,其对我国不同地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效果如何值得探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中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代表省市的样本数据,利用平均税率累进性、剩余收入累进性和基尼系数分解法等研究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较为合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发挥较为充分,特别是对中等收入群体发挥了更为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但在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分配的作用发挥上较为有限.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数字化浪潮使政府治理面临挑战,也为财政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财政数字化转型目标就是建设数字财政.当前数字财政建设包括数据生产系统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系统建设,以预算管理一体化为代表的数据生产系统建设成效显著,为后续大数据应用创造了条件;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生物识别技术、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财政业务融合会带来丰富的应用场景.未来推动数字财政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多措并举来协同推进.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经济时代的诸多挑战,全球治理体系亟须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球税收治理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的解决方案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实践.本文基于“双支柱”方案达成共识的视角,试图对全球税收治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些许思考.
学位
学位
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何通过现代财税体制的构建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现代财税体制现代性与公共性的内涵辨析入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其公共性内核,阐述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中突显现代财税体制公共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从缩小区域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税制改革等角度提出了具体构建以
2020年9月,哈尔滨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交所”)正式完成公司制改革工作,这标志着哈交所正式成为由哈尔滨市财政局出资,哈尔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代为行使出资人管理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并且作为哈尔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分平台承接各类授权业务.这条独属于哈尔滨的公共资源交易新模式,在经过为期一年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之后,已经被证实是适应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决策,并且正在为哈尔滨市的产权交易市场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期刊
学位
基于财政事权行为所具有的行政行为属性,我国央地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理应通过不同财政事权行为的多种作出方式予以实现.国务院和省级政府通过抽象财政事权行为和具体财政事权行为有效动态调整两级政府间不合理、不规范的财政事权,优化央地财政事权格局,防范系统性财政风险,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央地财政关系.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具有经常性、局部性和行政性的特征,必须遵循依法调整、合理调整、程序正当、信赖保护等四个基本原则,通过对财政事权行为之授权、撤回、改变、撤销、废止、确认无效、委托等七种方式实现预期效果,
中国消费日益呈现出创新、绿色等特点,总体消费活力稳中有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初步形成高质量消费格局.但是供给端后市预期不高、消费区域性分化加大、绿色消费量化标准不明确以及知识产权维权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消费转型升级的瓶颈.为此,建议从促进消费供给侧转型升级、推动需求侧协调均衡发展、打造更加开放协同的“智能+”消费市场生态体系、加大对绿色消费减碳作用的量化体系建设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消费高质量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数字经济目的 是实现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创新发展,要在现有产业分工下改进生产工艺提质增效,更要力争打造自主核心技术与高端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