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到个人保护:社会信用体系的信息利用逻辑传递——以《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为背景

来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65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以国家对个人信息的利用为前提。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利用呈现出可能减损个人权益的“最大化”特点,这与其背后的国家治理逻辑密切相关,即基于国家认证和规制监管的需要,国家治理吁求“最大化”地把握个人信息,技术治理则强化了国家能力而使此种需求得以满足。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的背景下,信息利用需遵循个人保护逻辑,通过法治形塑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能力输出的规范化。为此,应加强对技术治理的法治约束,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伦理性,建立个人信用信息保护激励机制,从而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其他文献
8月23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智慧旅游分论坛在重庆国际文旅之窗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上海合作组织近10个国家的150余名嘉宾线上线下同时出席,围绕“数智赋能: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文旅融合新时代”主题,集中展示智慧旅游产业的新成果,积极交流智慧旅游应用的新模式,共同展望智慧旅游发展的新前景。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蔡允革、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张海舟出席活动并致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
为基层“减负”,首先要探究基层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采用政治学研究中的“模拟研究法”,即将督考权放入上下级政府的“行动空间”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构建“督考行为”与“督考权”的可视化模型,探寻督考权的运行规律及行为后果,挖掘出督考权在基层负担中带来的实质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党政机关中的“督考权”嵌套于组织管理活动中,形成与决策权、奖惩权相互衔接且彼此独立的运行逻辑,其无限制、无规范、不可诉的现存状态带来了“督考权”的结构性失范,从而引发基层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对“督考权”采取必要的规范、限制,并提供可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