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期待的新登山季
33岁的谷歌公司隐私与安全团队的高管丹·弗雷丁伯格再次来到这里,他在2014年春天尝试攀登珠峰,雪崩事件阻挡了他的脚步;与他同行的,还有同样在2014年中途撤退的同事米歇尔·巴特利。与他们两人怀有同样梦想的还有中国登山家夏伯渝。1975年,24岁的夏伯渝作为中国登山队队员冲顶珠峰未能成功,他们下撤到海拔7600米处。一位队友在下撤途中遗失了睡袋,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让出来,但却没料到,彻骨的寒夜夺去了他的双腿。登顶珠峰至此而成为夏伯渝人生最大的遗憾。2014年的天灾,使得他也不得不放弃。2015年,他以64岁的年龄,戴着假肢,以及40年前的未能实现的心愿,再次回到珠峰脚下。
而对于中国新疆宏景集团董事长李建宏来说,登顶珠峰是他在50岁生日前要实现的最重要的愿望,因为,登顶珠峰是他7 2计划中的最后一站。如有可能在50岁生日这天完成登顶,更是让此行具有格外不同的意义。
无人登顶的登山季
跨越生死
珠峰大本营,是珠峰南坡一片长约2.4公里、宽约400米的山脚空旷地带,这里的海拔比欧洲的所有山峰都高。而珠峰南坡的攀登路线,早已是一条非常成熟的商业登山路线。甚至在前几年的登山季节,曾经出现过一字长龙排队上山的壮观景象。程式化的登山过程和漫长的适应性训练周期,使得大本营不仅是简单的休整之地,也更像一个攀登队组成的村落。 大本营四周群山环绕,仿佛是一个向南开口的天然圆形剧场。营地正北面,悬挂着攀登珠峰所必经的昆布冰川。这是一条冰冻却又随时可能移动的冰河,高达三百余米,巨大的冰缝随着气温的变化时而打开时而关闭,登山者只能依靠当地夏尔巴人寻找通过冰川的通道,踩着这些被称为“冰川医生”架起的铝制梯子,通过冰川抵达C1。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余脉从东边环绕着南坡大本营,与西侧的普莫里峰共同形成对大本营的包围。
雪崩,对于登山者来说并不鲜见,尤其在高海拔的山峰上。春季是雪崩易发季节—当气温升高,堆积在山峰表面的积雪融化,雪水渗入厚厚的积雪层中,便会使雪块或冰块之间的凝聚力减弱,雪崩便会随之而来。当然,地震也是触发雪崩的重要原因,但根据资料显示,在过去100年里,这一地区发生的八级以上地震只有两次。显然,相比气象条件,地震在这里所引发的雪崩远不如温度变化那么让人担心。
但2015年4月25日这一天,珠峰南坡的登山者们,注定迎来此生最不平凡的一天。这天,中国攀登者宋玉江所带领的队伍经过前几天的适应性训练,正在大本营休整。临近中午12点时,喝着热茶等待吃午饭的宋玉江突然感觉到脚下一阵晃动。“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宋玉江这样说:“我喊了一声,顺手抄起摄像机,就冲出了帐篷。”
伴着四面八方传来的雪崩轰鸣,大本营的人几乎都从帐篷里跑出来。但细雪纷飞,迷雾中,谁也找不到声音的来源。宋玉江说他当时感觉这地震得有七级以上,肯定要引起冰崩或雪崩。而由于前一天下午昆布冰川刚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冰崩,所以大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里。他们定睛看了一会儿,什么也没发现,宋玉江忽然听到队里的一位女队员突然大喊起来:“你看那是什么!”宋玉江一回头,只见一堵高达百米的白色巨墙向他们滚滚而来,先是铺天盖地的白色气雾,接着是裹挟其中的冰雪和碎石,转眼之间呼啸至距离他们不过百米之处。来不及互相照顾,大家凭着本能转身奔向距离最近的帐篷,蜷缩在帐篷的后侧面。
恰好,帐篷建在一处小山坡的背面。宋玉江和队友们低着头,期待山坡和帐篷可以稍微减弱下雪崩的威力。“雪崩我见过很多次,但当时的情形时间很短暂,也没有地方可以躲,大家自然的反应就是,躲到帐篷后面石头可能砸不到。”宋玉江说。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大家都被雪粒扑满全身,不过庆幸的是,由于营地位置距离雪崩中心较远,而且有一些石头的遮挡,宋玉江的队伍和附近丝绸之路的队伍都没有人员受伤。大家从雪堆里爬起来后都彼此安慰着“没事,没事”,当他们镇定下来扫视整个大本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较幸运的那批没有被雪崩直接击中的人。而位于大本营中部的女子登山队则受到了雪崩的直接袭击,营地完全被摧毁,人员伤亡也比较严重,是大本营所有中国队伍中损失最大的队伍。这短短的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对于大本营的人们来说,却是跨越生死关头的漫长时刻。
“女子队的柳青相当幸运”,宋玉江说,“她跑出帐篷后直接被强大的气流冲向冰川湖面,她想爬回营地,身下的冰面却突然开裂,就在她马上要掉进海拔5300米的冰湖里时,两个夏尔巴人冒着冰面再次开裂的危险,把她给拉了出来!”
而前面提到的谷歌高管丹·弗雷丁伯格所在的营地与女子登山队相邻,丹因头部遭到石块重击而死亡;夏伯渝则再次被自然之威阻住了梦想的步伐;而李建宏想为7 2画上完美句号的愿望也暂时无法实现了……

33岁的谷歌公司隐私与安全团队的高管丹·弗雷丁伯格再次来到这里,他在2014年春天尝试攀登珠峰,雪崩事件阻挡了他的脚步;与他同行的,还有同样在2014年中途撤退的同事米歇尔·巴特利。与他们两人怀有同样梦想的还有中国登山家夏伯渝。1975年,24岁的夏伯渝作为中国登山队队员冲顶珠峰未能成功,他们下撤到海拔7600米处。一位队友在下撤途中遗失了睡袋,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让出来,但却没料到,彻骨的寒夜夺去了他的双腿。登顶珠峰至此而成为夏伯渝人生最大的遗憾。2014年的天灾,使得他也不得不放弃。2015年,他以64岁的年龄,戴着假肢,以及40年前的未能实现的心愿,再次回到珠峰脚下。
而对于中国新疆宏景集团董事长李建宏来说,登顶珠峰是他在50岁生日前要实现的最重要的愿望,因为,登顶珠峰是他7 2计划中的最后一站。如有可能在50岁生日这天完成登顶,更是让此行具有格外不同的意义。
无人登顶的登山季

跨越生死
珠峰大本营,是珠峰南坡一片长约2.4公里、宽约400米的山脚空旷地带,这里的海拔比欧洲的所有山峰都高。而珠峰南坡的攀登路线,早已是一条非常成熟的商业登山路线。甚至在前几年的登山季节,曾经出现过一字长龙排队上山的壮观景象。程式化的登山过程和漫长的适应性训练周期,使得大本营不仅是简单的休整之地,也更像一个攀登队组成的村落。 大本营四周群山环绕,仿佛是一个向南开口的天然圆形剧场。营地正北面,悬挂着攀登珠峰所必经的昆布冰川。这是一条冰冻却又随时可能移动的冰河,高达三百余米,巨大的冰缝随着气温的变化时而打开时而关闭,登山者只能依靠当地夏尔巴人寻找通过冰川的通道,踩着这些被称为“冰川医生”架起的铝制梯子,通过冰川抵达C1。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余脉从东边环绕着南坡大本营,与西侧的普莫里峰共同形成对大本营的包围。
雪崩,对于登山者来说并不鲜见,尤其在高海拔的山峰上。春季是雪崩易发季节—当气温升高,堆积在山峰表面的积雪融化,雪水渗入厚厚的积雪层中,便会使雪块或冰块之间的凝聚力减弱,雪崩便会随之而来。当然,地震也是触发雪崩的重要原因,但根据资料显示,在过去100年里,这一地区发生的八级以上地震只有两次。显然,相比气象条件,地震在这里所引发的雪崩远不如温度变化那么让人担心。
但2015年4月25日这一天,珠峰南坡的登山者们,注定迎来此生最不平凡的一天。这天,中国攀登者宋玉江所带领的队伍经过前几天的适应性训练,正在大本营休整。临近中午12点时,喝着热茶等待吃午饭的宋玉江突然感觉到脚下一阵晃动。“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宋玉江这样说:“我喊了一声,顺手抄起摄像机,就冲出了帐篷。”
伴着四面八方传来的雪崩轰鸣,大本营的人几乎都从帐篷里跑出来。但细雪纷飞,迷雾中,谁也找不到声音的来源。宋玉江说他当时感觉这地震得有七级以上,肯定要引起冰崩或雪崩。而由于前一天下午昆布冰川刚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冰崩,所以大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里。他们定睛看了一会儿,什么也没发现,宋玉江忽然听到队里的一位女队员突然大喊起来:“你看那是什么!”宋玉江一回头,只见一堵高达百米的白色巨墙向他们滚滚而来,先是铺天盖地的白色气雾,接着是裹挟其中的冰雪和碎石,转眼之间呼啸至距离他们不过百米之处。来不及互相照顾,大家凭着本能转身奔向距离最近的帐篷,蜷缩在帐篷的后侧面。
恰好,帐篷建在一处小山坡的背面。宋玉江和队友们低着头,期待山坡和帐篷可以稍微减弱下雪崩的威力。“雪崩我见过很多次,但当时的情形时间很短暂,也没有地方可以躲,大家自然的反应就是,躲到帐篷后面石头可能砸不到。”宋玉江说。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大家都被雪粒扑满全身,不过庆幸的是,由于营地位置距离雪崩中心较远,而且有一些石头的遮挡,宋玉江的队伍和附近丝绸之路的队伍都没有人员受伤。大家从雪堆里爬起来后都彼此安慰着“没事,没事”,当他们镇定下来扫视整个大本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较幸运的那批没有被雪崩直接击中的人。而位于大本营中部的女子登山队则受到了雪崩的直接袭击,营地完全被摧毁,人员伤亡也比较严重,是大本营所有中国队伍中损失最大的队伍。这短短的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对于大本营的人们来说,却是跨越生死关头的漫长时刻。
“女子队的柳青相当幸运”,宋玉江说,“她跑出帐篷后直接被强大的气流冲向冰川湖面,她想爬回营地,身下的冰面却突然开裂,就在她马上要掉进海拔5300米的冰湖里时,两个夏尔巴人冒着冰面再次开裂的危险,把她给拉了出来!”
而前面提到的谷歌高管丹·弗雷丁伯格所在的营地与女子登山队相邻,丹因头部遭到石块重击而死亡;夏伯渝则再次被自然之威阻住了梦想的步伐;而李建宏想为7 2画上完美句号的愿望也暂时无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