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改革开放40年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HZTP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已成为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农牧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牧区面貌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  农牧业  农村牧区  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各级农牧系统团结带领广大农牧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营体制改革释放了农牧业发展活力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继而推动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蒙古是率先进行农村牧区改革的省区之一,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大包干”后,1979年内蒙古就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走在了全国前列。1984年内蒙古将农村牧区的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不定期明确为“土地承包期15年”,建立和完善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以“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大大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粮食自给,解决了农牧民的温饱问题。1996年开始土地二轮承包,1998年全面完成,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稳定和完善了农村牧区的基本经营制度。2004年,内蒙古比全国提前3年全面取消了牧业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1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彻底解除了农牧民土地承包关系的税费负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新一轮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民的草场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证”,让农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2018年以来,为实现农牧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动绿色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大力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牧区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带动了农牧业科技进步、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和家畜良种化率从改革初期的60%和29%提高到现在的98%和9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2017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4元,是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1元的96倍。
  三次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粮食大区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生产的发展滞后于粮食需求的增长。为此,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作为三项奋斗目标之一,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地位来抓,到1990年,内蒙古粮食自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结束了多年来吃粮靠调入的历史。
  199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开创了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的新纪元。199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以上,由全国第26位跃居为第3位。2005年内蒙古成为了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到2008年,内蒙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突破2000万吨关口,达到了2101万吨,进入全国前10位,每年可调出粮食1000万吨,成为全国六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了“节水增粮行动”,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节水农田达到4201万亩,为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持。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3070万吨,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大关,到2018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
  三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畜牧业大区地位
  内蒙古在牧区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8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承包经营、牲畜作价归户”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养畜的“大锅饭”问题;1989年落实“双权一制”(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牲畜吃草的“大锅饭”问题,两次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的经营体制,促进了牲畜头数的快速增长。1989年内蒙古牲畜总头数首次突破5000万头(只),1995年达到6065万头(只),比1978年增长了近2000万头(只),畜牧业生产跨越到数量快速增长期。
  为解决内蒙古畜牧业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建设型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牲畜存栏量首次突破1亿头(只),2014年,牧区过冬畜折合羊单位暖棚面积达到每只1.1平方米,内蒙古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防灾减灾能力在全国五大牧区处于领先水平,畜牧业跨越到建设型发展阶段。
  2015年内蒙古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畜牧業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内蒙古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优势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集中度达到8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实施牲畜“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覆盖率达到60%以上。牧区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畜牧业跨越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67.6万吨,是1978年的12.8倍;牛奶总产量达到693万吨,是1978年的95.7倍;畜牧业产值达到1200.56亿元,是1978年的142.6倍;占第一产业比重达42.7%。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牛奶、羊肉、绒毛产量、草业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全国第三,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全国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奶罐肉库”。   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内蒙古第三大支柱产业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农牧业产业化取得快速发展。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科尔沁牛业、小尾羊等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级和内蒙古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38家和583家,牛奶、羊肉、羊绒、葵花籽、杂粮杂豆等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2017年内蒙古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53.1亿元,比2006年增长166.8%,年均递增9.3%,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蒙牛、蒙羊、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和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肉、河套小麦、河套瓜子、兴安盟大米、乌兰察布马铃薯、阿拉善双峰驼、鄂尔多斯绒山羊、通辽黄玉米、赤峰蔬菜小米、呼伦贝尔三河牛、乌海葡萄等区域公共品牌越树越亮,其中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有机农畜产品产量1251.5万吨,居全国首位。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逐渐受到全国消费者的青睐。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从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内蒙古12个盟市和涉农涉牧旗县全部建立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2个盟市级、93个旗县级检测机构获得批准建设,监管、检测人员达到4200多人,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连续15年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目前年定量检测农畜产品样品1.5万批次以上,速测筛查样品15万批次以上,对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了溯源查处。持续开展了专项整治、监督抽查、农资打假、追溯管理等工作,狠抓重大节日和集中消费节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近5年来内蒙古共出动农牧业综合执法人员23万余人次,查处假劣农药、兽药等农资案件4702件。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6%以上,未发生过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能力稳步提升
  1984年,內蒙古自治区出台了“草原管理条例”,这是内蒙古也是我国第一部保护建设利用草原的地方性法规。目前,已形成“一法两例两规章”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1983年全国第一个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在内蒙古成立,草原执法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健全,目前内蒙古有草原执法机构107个,有效打击了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自1982年以来,全面开展天然草地资源监测工作,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指导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畜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以来,内蒙古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资金455.6亿元,禁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状115万多份,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草原生态恢复,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农牧民从该政策中受益。同时,为缓解天然草原压力、补充饲草料不足,内蒙古每年人工种草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年均生产饲草500万吨。饲草料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天然草原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草原植被盖度达44%,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基础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以来,累计投资1450多亿元,在内蒙古4万多个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全面实施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道硬化等工程,近140万户农牧民住进了美观大方、温暖舒适的新居;近400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近万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200多所,230多万人领上了基本养老保险和高龄津贴。“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看上放心病,领上养老金”在广大农村牧区变成了现实,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为农牧业更强,农村牧区更美,农牧民更富,在改革开放新征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农业统计资料
  [2]内蒙古畜牧业统计资料
  [3]内蒙古畜牧业大事记
  [4]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史
   责任编辑:康伟
其他文献
<正> 涉外旅游宾馆、饭店的财务应收,是保证其经营过程不断进行,实现盈利,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在经济上和财务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涉外宾馆、饭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使其财务应收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种
随着客运专线不断建成和通车,运行图的铺划与调整迫在眉睫。本文对客运专线铺划过程中冲突化解这一关键点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一种生成松弛运行图的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冲突
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从村落社会交往、村落权利的重构两个方面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
<正> 在旅游企业管理过程中,科学地确定管理目标,采取实现目标的正确措施,是旅游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制定出符合旅游发展规律要求与企业特点的管理目标,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才能使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明确的方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 Ⅰ、日本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条件更加成熟 1990年1月2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了该报与美国广播公司进行的舆论调查结果,48%的美国国民认为,日本是当代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报道进一步指出,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得知,42%的美国国民认为,在世界经济中,日本已经是一个起着主导作用的国家,这种地位今后将一直保持到20世纪末。
<正>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国际旅游业的区域化倾向也日益明显,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由量到质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国,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和市场结构受到了挑战。区域性的短途旅游倍受游客欢迎,客源市场的竞
为解决传统封闭式蛋鸡舍设施的温度、空气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环境因子监测中所存在的监测区域面积小、采样率低、工作量大等问题,探讨了将无线传感器节点技术作为封闭式蛋鸡舍环境监测中数据采集和传输载体的可行性,基于AVR系列单片机ATmega128L,设计和开发了无线传感器节点,并进行了节点程序的调试。
<正> 1990年,我国国际旅游业迅速恢复发展,成绩显著。各项指标均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主要指标已接近1988年历史最好水平。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全国旅游外汇收入比上一年增长近两成,并胜利实现了李鹏总理在1990年2月接见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的22亿美元的奋斗目标。
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同江防护区同赣堤防渗墙(以下简称称防渗墙)深高达76m,其槽宽80cm,防渗墙总面积超过11万m^2,该堤地质溶洞比较发育。根据峡江水利枢纽同江防护工程溶洞处理工程
<正>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强调了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加强对经济工作客观调节的重要性。他说:“离开了客观调节,市场会乱,企业也会乱。”几年来,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事实证明,赵紫阳同志的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1984年,为了迅速开拓旅游工作的新局面,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方针(简称“五个一起上”)。我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