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与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结合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实际,分析与这一问题相关的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等因素,提出创新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方法的措施: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坚持特色办学特色就业;坚持循序渐进,协调创新全面发展;协调管理,创新学生就业工作方法。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等体育院校 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175-03
  大学生就业是现阶段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作为其中的一员,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结合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实际,分析与这一问题相关的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等三种因素,提出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创新学生就业工作方法的措施。
  一、协同创新理念与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就业的关联性
  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协同与创新充分反映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现的条件:只有协同,才能使一个组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创新。1965年,Ansoff指出:协同与创新是一个组织如何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地拓展新的事业。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关键,是一个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内部发生“协同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关联、系统发生变化时要素间的互相配合与耦合(Chesbrough,2003)。协同创新作为一种理论的存在,必然有其产生作用的对象和目标(见图1)。
  图1 协同创新理念与学生就业的关联性
  协同条件下创新均具有创新资源获得及利用的便利性、共享协同创新成果和创新的持续性、创新效率高等特征。学生就业与社会、学校和学生等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关联性的联系,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逆向的,有时二者同时发生,这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一)协同创新与社会需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政府机构精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缩编、分流等原因使得这些传统就业主渠道能吸纳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数极为有限,加之民营企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不稳定,使得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关系不协调、不充分。协调发展、共同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且势在必行。Slavo(1998)认为从某一组织的活动已很难解释组织的创新发展,必须从技术体系和制度结构互动演化来理解组织的创新系统,使组织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联合企业、相关组织以及政府等共同开发的一种组织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协同创新成为一个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社会需求和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协同创新而言,主要是把不同的创新主体基本要素内部能够实现互惠知识实现共享,为协同创新搭建平台,达到资源有效、优化配置的作用。
  (二)协同创新与学校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涉及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家庭、个人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着协同创新从封闭到开放的系统转变,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及发展。马少坤(2013)认为协同创新活动充满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需要以制度形式明晰和确定参与主体的基本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学校要把培养学生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甄晓非(2013)认为协同创新不能单纯地强调资源共享,其核心是行动者之间关系网络的建立以及整体和个体利益的同步实现,并要从创新能力、协同合作、创新绩效等协同创新模式去考虑。
  (三)协同创新与学生能力。高校体育院校要从整体效益上观察个体与全局的关系及影响,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彭纪生等(2000)结合组织机构的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个体成长与组织协调创新变化的关系,强调了微观层面(注:学生群体)中的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统一与协调。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毕业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心理及身体状况等存在差异,也同样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认识的偏差和择业效果。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若隐若现地反映在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行为上,有时甚至表现得十分强烈。
  二、协同创新条件下就业因素分析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国际性”办学方向,秉承“创特色、打优势、树品牌”办學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综合协同发展、创新工作思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走出了一条新途径。
  一种“新途径”的产生都有其固有的环境、规律和相应的理论基础(Rothwell,1994)。协同创新条件下影响广西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体等三个因素,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作用的(见表1)。
  (一)因素1:协同创新——理论基础。协同是组织各事业部间的协同,创新则是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新方法。协同创新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不同的创新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出发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从整个宏观环境来对所有的协同创新内涵以及本质进行研究,以避免个体理性导致整体的非理性,或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群体利益受损。
  整合与互动是“因素1”的本质,是保证作为广西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得以有效顺利进行的基础。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实现知识增值基础之上,整合社会、学校和学生三大要素,并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在不同的创新主体之间实现互动实现对知识的共享。根据国家关于加快体育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的要求,2015年9月,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土木建筑工程系,填补了广西培育体育建筑专业人才领域的空白,并现场与区内外1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毕业生是学校生产的产品,如何为合格的产品(学生)找到合适的买家(就业单位)是学校的生要管理工作。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外资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丰富本单位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将运动训练专业尤其是球类方向列为服务此类群体的主要专业(方向),统筹社会和学生供求信息,做好统计或预测,实现多种渠道就业。   (二)因素2:社会因素——外部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毕业生国家“统包统配”就业模式,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机制转变。这一就业环境的外部改变,为毕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空间,但与之匹配的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就业需求和竞争程度、就业政策和保障制度、薪酬和福利制度等结构性矛盾日趋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原因,广西与国家中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充分认识这种不平衡格局对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将学校自身的发展战略、教学组织与市场需求融为一体,整合“协同创新”社会各要素,构建和创新符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用人单位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是学校与社会协同创新的一种具体实践。2017年1~6月,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就组织了36场校园招聘会,体育、文化、金融、房地产、电子通信、交通运输、酒店、物业、农贸工贸企业和各类教育机构等行业机构积极参加,许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现场签订用工合同、意向书和实习协议。马德秀(2012)指出: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要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突破,推动多方互动共赢。
  (三)因素3:学校因素——桥梁与纽带。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决定着国家教育的未来和祖国建设的千秋万代。作为桥梁和纽带,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办学机制、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有关;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教学活动与专业特色、与同行的优势劣势比有关;从学生方面出发,与学生学习质量、就业工作指导和渠道开发有关。
  Rothwell(1994)从企业协同创新角度强调要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赢利机会,明确组织目标,建立包括技术、组织、制度和生产在内的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虽然这两位学者是从企业角度论述协同创新理念,但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作为公益事业的教学组织。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运动医学系通过采取多种培养方式灵活办学,与广西体育运动创伤专科医院、广西壮瑶保健管理有限公司、广西骨伤医院、南宁市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3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组织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因素4:学生因素——内在条件。学生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主体。创新主体在持续不断变化的外部多样化环境中,获得创新发展空间,同时也受到某些约束和压力。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经济社会环境、就业竞争和压力影响外,还受到来自家庭背景和学生自我教育、就业观念和期望、自我素质和就业技能的影响。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需求与就业期望错位、方向不明确;心理素质不稳定,依赖心理严重;缺乏吃苦耐劳、坚毅的意志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过度追求就业个性化和功利主义(薪水和福利),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白领意识”和“一步到位”不正确思想。从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2017年《体育教育系201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中发现,“意向工作地点”选择县城以上的占97%,而乡镇和边远地区鲜有问津。
  三、增强意识,开创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2011年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就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协同创新已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核心内容,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并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
  (一)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坚持特色办学特色就业。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而这一点往往在目前的协同创新实践中被忽视。实现对协同创新与毕业生就业的有机统一,必须思想认识上、管理工作上有所突破。2017年6月,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召开的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把学生就业工作视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调整了学校发展方向,尤其是结合广西区域的体育人才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除保持田径、体操等传统体育专业外,适时增加了体育与康复、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管理的教学科研活动,形成“厚基础、多元化、重特色”的办学格局。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新型办学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二)坚持循序渐进,协调创新全面发展。高等院校的“协同”和“创新”是一种管理的协同和创新,是资源的有效互动和优化利用,要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社会体育(散步、跑步、跳舞、健美操等)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其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特征逐步增强。广西各地体育主管部门、健身中心、大型酒店康乐部、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大型社区管委会都有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主动与社会各界搭建社会体育和毕业生就业协同创新平台,以各创新主体的交互关系为纽带,通过协同提高创新能力。黄加顺等(2012)认为通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大学生展开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体育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越南、泰国、丹麦、新西兰部分高校有广泛的合作交流,突出广西和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联合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和面向东盟国家的体育人才。
  (三)协调管理,创新学生就业工作方法。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就业择业与职业发展规划。高等体育院校的就业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加协同创新、创新创业专门课程,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相应的创新活动,增强实效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协同创新精神,并将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使学校的专业结构和实践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毕业生就业相对接。   同时,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方式和手段。协同创新是将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合作创新、系统优化的过程。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该校就业信息网上,开设了招聘信息、就业资讯、就业专题、创新创业、毕业生信息、网络教育等栏目,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和广西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定期走访和与学生交谈,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服务,树立全方面服务学生就业的工作理念,引导毕业生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樊平军,王炳富.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视角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5)
  [2]黄加顺,康丹妮.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J].中国电子商务,2012(13)
  [3]宫笑莹.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青年作家,2014(18)
  [4]马德秀.新时期高等教育以协同创新为契机[N].光明日报,2012-12-14
  [5]马少坤.协同创新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机制的建构[J].华东经济管理,2013(2)
  [6]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构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0)
  [7]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2)
  [8]曲洪建,拓中.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3(7)
  [9]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0]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1]约翰·H 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2]杨思帆,梅仪新.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意蕴与意义[J].教育评论,2014(2)
  [13]Ansoff,H I.Corporate Strategy: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M].McGrew-Hill Press,1965
  [14]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15]Rothwell.R Toward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
  [16]SlavoRadosevic.Defining system of innovation:a methodological discussion [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8(20)
  [17]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J].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
  【基金項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研究”(GXGZJG2016B07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华娟(1981— ),女,广西陆川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党总支书记,讲师,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2016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培养方式包括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采用弹性的培养和管理方式,让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应用策略: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创建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论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行业针对性不够强、实训基地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导师制度的针对性不够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核心课程匹配性不足等问题,提出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引入“现代学徒制”、完善企业导师制度、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设置核心课程等措施,从而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总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两个标杆专业的建设经验,提出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雄厚的师资队伍,以及课程、教学、实践协同配合的培养体系是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成功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75-03  一个高职专业的成长路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蝴蝶梦》的丽贝卡为例论述电影中暗场人物的塑造手法,从剧作、造型、视听三个角度分析《蝴蝶梦》的丽贝卡这一暗场人物得以成功塑造的原因,认为相对于剧作,希区柯克从造型和视听上将一个实际上从未出场的人物可视化,并让观众回味无穷,提升了电影艺术。  【关键词】电影 暗场人物 《蝴蝶梦》 丽贝卡 塑造手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教学效果、反思与建议等方面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提出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更注重过程评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 公共英语 职业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悉尼协议》内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西门子PLC传输指令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模仿工厂实际操作环境,结合该课程中“比较指令”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仿真实训操作并进行多维度效果评估,各个教学板块既循序渐进又相互交融渗透,其关键环节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来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为切入点来掌握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并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关键词】《悉尼协议》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5S”管理法在电力系配电系统实训室中应用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方法流程,采用综合素养测评方法分析实施的效果,针对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实现完备的视图指导、科学地排课、对内外开放安排、完善教师值班制度、合理安排各种相关技能培训及实训竞赛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力类行业 “5S”管理法 配电系统实训室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本土戏曲—— 壮族彩调的特点,对广西壮族彩调传播的现状以及广西壮族彩调在职业院校中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壮族彩调在职业院校中的传播策略:融入课堂、教学并用,改变模式、创新课堂,全面提升、注重实践。  【关键词】广西 本土戏曲艺术 职业院校 彩调 传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165-03  戏曲是中国传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针对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度、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等角度提出精准扶贫视野下职业教育促进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发展的扶贫策略: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审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度;基于广西“精准扶贫”战略布局确定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分类发展体系;确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推动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扶贫工作中存在贫困生认定精准性有待提升、对贫困生帮扶具有局限性、对贫困生的后期跟进力度弱等问题,提出从前期档案认定、中期扶贫落实、后期扶贫跟进等三个阶段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经济帮扶、健康心理塑造、能力提升、就业跟进指导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