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中华(二)治水得天下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预言: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最后缔造统一大业的并不是浪漫的楚人,而是天赋不高却最勤奋的秦人。
  
  公元前278年初夏,秦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王出逃,楚几乎亡国。
  楚,地处富裕的水乡泽国,一种区别于中原儒家文化的独特哲学,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专家介绍:楚人的哲学是道,楚人生活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土地上。这是道家产生的一个物质基础。其哲学是从水的一些特性衍生而来的。它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像水那样滋润万物,与世无争。这种哲学思想带给楚人的只能是保守(图1)。
  
  


  (1)柔美的水乡孕育出与世无争的性格
  
  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出土的丝织品,两千多年漫长的光阴抹去了它原本的光泽,但神奇的工艺至今仍难以复制(图2)。
  
  


  (2)在纹理稀疏的罗上面刺绣,金线不容易附着,难度很大,因此由上海丝绸研究所花费2年时间才完成的刺绣复制品,其平整程度远远赶不上原件
  
  楚国丝织品上的凤凰,永远凌驾于龙和其他百兽之上。自喻为凤凰的楚人,在他们奢侈品的设计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已经完成了对中原的征服。
  生活在温柔水乡的楚国,其境内浩荡的长江是一道天然屏障,楚不需要与中原各国争夺,即可坐享大片的土地。
  也许因为生长在多水的环境,楚人善于治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就是楚人修建的。
  芍陂,是一个几乎没有边际的湖泊,它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楚国靠人工挖掘出来的水利工程。
  很难想象,在那个只有石器和青铜器的年代,这样浩大的工程,楚人是怎样凭空挖凿出的。在芍陂的灌溉下,安徽北部一带同楚国腹地江汉平原一样,成了当时的第一等良田(图3)。
  
  


  (3)图组:
  


  (3-1)芍陂 (3-2)今天仍被芍陂灌溉的良田
  
  就在楚人夜夜笙歌的300年间,一个小国正在甘肃无边戈壁的干旱中挣扎。它境内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河流,便也没有良好的农业条件。缺水决定了他们只能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
  这个小国的名字叫秦(图4)。
  
  


  (4)从秦俑坚毅的面庞可以看出当年秦人不屈的性格
  
  秦国苦心经营着缺水的国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公元前3世纪从关中平原崛起。
  当秦国的决策者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时,楚人正沉醉在与世无争的道家哲学里;当楚国的百姓习惯于富足时,秦国的男人正时刻准备提着敌人的头颅换取富足。公元前340年左右,以举国之力推动霸业的秦打败了六国联军,成为令诸国胆寒的强国。
  公元前316年,秦发动的一场战争,拉开了秦楚之争的序幕。这一次,秦军的目标是楚国西边的巴国和蜀国。
  《战国策·秦策》关于这场战争结果的记载只有区区几个字:蜀亡,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巴、蜀两国拥有广袤的四川平原的天下第一等良田。秦国得到巴蜀,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秦灭巴、蜀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在30年之后才显现出来,它给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秦关于这场战争的部署,曾有过这样一场争论:连横家张仪向秦王建言先攻韩国,劫持周天子以令天下。而大将司马错主张先灭蜀,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
  楚是唯一能与秦抗衡的南方大国,楚国的长江天险屏障最脆弱的一环,竟在于它上游的两个古老的王国巴、蜀。
  在楚国的漆器上经常能看到凤和虎的形象。虎是巴蜀的图腾,在虎的上空,骄傲的凤凰在展翅高飞。
  专家介绍:楚和巴、蜀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楚要征服巴人,另一方面,巴人又要依附于楚国。
  因为地缘关系,巴、蜀一旦危亡,楚国必然陷于危难。
  如果攻占巴、蜀,就能顺长江而下攻占楚国。这样一来,楚国曾经的天然屏障——长江,便会成为秦国运兵的天然“高速公路”。
  这一次,秦攻击的目标直指巴、蜀。巴、蜀被灭,秦牢牢控制了长江上游,楚则丧失了赖以立国的国防险要。
  时间仅仅过去4年,秦就发动了攻打楚国的战争。结果楚军大败,楚失去了赖以立国的长江、汉水两大水系,丢掉了江汉平原粮仓,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秦国频繁地蚕食楚国日益缩小的土地。
  公元前278年,持续了30多年的秦楚之战终于一锤定音,这一次楚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都城郢被秦军攻破。
  这一战,使屈原投江,楚王出逃。
  郢都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市,那修筑在长江边的故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专家介绍:郢都城的面积有16平方公里,现在的荆州城面积是4.5平方公里,郢都的面积比荆州城大得多。
  今天,当年那个面积是荆州城3倍的都市,已经难以辨认。它层层夯实的高耸城垣已经风化为矮坡,成了田野中的人行道,环绕城墙的护城河则干涸成一个个的小池塘。很难有人想到,这里曾经是那个时代最繁华的城市(图5)。
  
  


  (5)郢都(荆州)遗址
  
  楚人跟随他们的国君一路逃亡,从湖北到河南,从河南到安徽,无论迁到哪里,都把新的落脚点称为“郢都”。
  楚人到了安徽寿县,停留下来。这个小城成了楚国的最后一代国都,仍然被称为“郢”。
  然而,这个郢都无处不透露着楚国行将就木的命运。好在楚人仍然习惯水乡生活,这个郢都虽然没有长江那样浩荡的江水,但小河小湖也能让他们温饱自足。
  楚是一个在治水上远远超越时代的国家,因为到了战国后期,各国才开始注意到水利的作用。楚也是一个在思想上远远超越时代的国家,因为到汉代,统治者才意识到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从干旱西北走来的秦人,在一路耕战中终于领悟到,水利是富国强兵的一条捷径。他们在一南一北修建了两大水利工程,也随之得到一南一北两大粮仓。
  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秦人开天辟地打通了长江和珠江——中国的两大水系,帮助秦帝国完成了对中国南方的统一。战国末年,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横空出世,出现了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辉煌的年代。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秦国统一战争的最后10年。此时,六国已不再联合抗秦,只有赵国仍在顽强抵抗。
  与赵国决战长平,秦国出兵60万。
  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一带,就是当年秦、赵两国一决生死的战场。这里离秦国都城咸阳大约500公里,这一打就是两年。历时两年的长途作战,秦军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专家介绍:秦国的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人要吃粮,马要吃草料,骑兵对后勤要求更高。要供养一支60万人的军队进行经年累月的战争,军粮必然是个极大的负担。
  长平之战的结局,是秦军虏获了40万赵军官兵。多出的这40万张嘴该怎么办?
  秦军首领白起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
  在山西高平的一个山谷,考古人员在一个坑里发现了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体。这个山谷到处都有掩埋尸骨的大坑,史书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专家介绍:秦国活埋赵国的几十万战俘,过去认为这是秦残暴本性的体现。但它还和当时缺乏粮草有关。由于担心这些士兵因给养不足而重新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采取了这样一个遭到后世批评的措施。
  可以想象,40万战俘被活埋,除了历史着墨渲染的秦人凶残本性,也许还能找到另外的理由。
  仅仅持续两年的战争,所需要的军粮就达到50万吨。秦灭六国的战争持续数十年,粮草又如何解决?
  最富足的国家莫过于楚。楚之所以国库殷实,很大程度在于他们善修水利。仰赖芍陂,强弩之末的楚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延续了19年。
  秦人出自干旱的西北高原,他们一路迁徙,直到关中平原才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大河——黄河支流的泾水和渭水。灭巴蜀并汉中,秦人终于接近长江。
  我们不得而知,秦国的决策者究竟是因为善于学习所以英明,还是因为英明所以善于学习。事实上,水并不是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但他们很快就超越了前人。
  公元前256年,秦人建成都江堰。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战乱没有将它摧毁,岁月没有将它湮废,在历次地震,特别是公元2008年特大地震中幸存的都江堰,至今仍在灌溉着四川平原(图6)。
  
  


  (6)都江堰是来自干旱之地的秦人的不朽之作
  
  《史记》记载:都江堰建成,秦军顺长江而下,一万艘船只运载了600 万斛的大米。有了充足的军粮,灭楚之战连连告捷。此后短短数十年,都江堰使曾经旱涝无常的四川盆地增加了万亩良田。此时,秦国的粮食产量已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但是,四川盆地离秦军的北方主战场太遥远,要从西南调运粮食到黄河流域,没有相通的水道,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既然秦军受制于军粮,军粮就成了一切阴谋的靶心。历史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奇妙的转向。对于这一事件,后人给了4个字的评价:千古奇计。
  韩国与秦国相邻,时常遭到秦国进攻。《战国策》这样描述韩国的景象:道路上到处都有身首分离的尸体,百姓四海流亡,国家处在崩溃的边缘。
  为保护奄奄一息的国家,韩惠王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谋。
  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匠,成为疲乏秦国的关键人物。他需要说服秦国兴修一个水利工程,这个工程会持续十数年,将耗费秦国巨大的人力财力。韩国的目的是疲乏秦国,延迟战争的到来。
  这一年,是都江堰建成后的第七年。一个名叫郑国的工匠,选择关中地区进行勘测,他要制定一个绝佳的水利工程计划。
  今天的陕西咸阳市船头村,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老渠的下落,老渠见证了2000年前那个工匠的高明。
  关中贫瘠的盐碱地处在泾河与渭河交汇处,这里旱涝交替,农业一直比较落后,如果能在这里修建一个水渠,必然会大大挖掘这块土地的潜力。
  专家介绍:截泾水入洛水,连通两条河流,使这条长达125公里的水渠从关中大地流过,浇灌大约280多万亩的土地。
  经为期3个月的勘测,郑国怀着复杂的心情进入咸阳城。
  在家门口建粮仓的美妙计划彻底说服了秦人。公元前246年,泾河工地,十万余民夫在修建河渠,这一修就是10年。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正是郑国。
  今天,在泾河的一段河岸的崖壁上,还能发现特殊的砾石层。这些规整的砾石是人工堆砌的,这里就是当年水渠的一段(图7)。
  
  


  (7)郑国渠工程遗址
  
  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郑国充分利用这一地势特点,在平原上找到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巧妙地引来泾河、洛水,让渠水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
  尽管是怀着阴谋入秦,但郑国倾注了全部心血。今天人们还在惊叹郑国超越时代的智慧。
  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公元前237年,修了9年的水渠就要完工,“疲秦之计”突然败露。
  在暴怒的秦王嬴政面前,郑国成了韩王的弃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摘录了郑国的一段话:“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意思是说我虽然有阴谋,但这个阴谋只能为韩国延长几年的寿命,却给秦留下了福泽万世的基业。
  这是郑国留给历史的唯一一句自白。正是这句话,让秦始皇决定把这项工程继续下去。
  公元前236年,一波三折的这项水利工程终于建成。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渠修成后,关中280多万亩盐碱地被浇灌成肥沃的农田,秦终于富强,吞并诸侯(图8)。
  
  


  (8)郑国渠今天仍在浇灌关中的万亩农田
  
  新水渠建成,秦国的两大粮仓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南北遥相呼应。“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策”,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成为韩国真正覆灭的开始。
  尽管郑国本人没有得到历史更多的关注,但由他设计的这个不朽工程却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郑国渠”。
  3年后,秦攻打苟安于安徽寿春的楚,楚成为秦国统一大业中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
  秦王追求不朽的野心没有让他成为不朽,但却在中国版图上留下了许多堪称不朽的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这些从干旱中走来的秦人,在他们并不熟悉的水利历史上,留下了关于水的传奇。
其他文献
有人将击剑比作“格斗的芭蕾”,有人将击剑说成“体力的象棋”。手提三尺剑,身披金属衣,在一条剑道上“狭路相逢”和“短兵相接”。击剑运动实在是动与静、刚与柔、智与勇结合的样板。轻捷灵巧的花剑,强悍威猛的重剑,劈刺兼备的佩剑,是奥运会竞赛的三大剑种。  传奇英雄佐罗的故事让无数人心醉神往。中国人将剑尊为“百刃之君”,项庄和公孙大娘显然都是舞剑的高手。欧洲骑士则把剑器作为崇高与神圣的化身,凭着精湛的剑法纵
期刊
羽毛球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才被正式接纳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不管是奥运会的“疏失”还是羽毛球的“清高”,如果从1893年英国成立羽毛球协会算起,经过整整100年,羽毛球才进入奥运大家庭,彼此之间错过的时间太久了(图1)。像一条水量丰沛的支流汇入波澜壮阔的大河,奥运会因为有了羽毛球而平添光彩,羽毛球也因为进入奥运会而面目一新。特别对于亚洲国家,获得奥运奖牌的机会为之大增。把羽毛球尊为国球的印度尼西亚
期刊
伴随着“德新海”号的下水交船(图1),江南造船厂在黄浦江畔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隆隆轰鸣,就此歇止。2008月6月3日,它整体搬迁到了长江入海口处的第三大岛——长兴岛上。从此,这家中国最早诞生的近代造船企业,走出内河,朝向大海,直面整个世界。      (1)“德新海”号是在江南造船厂老厂区下水的最后一条船     百年之梦    对于江南造船厂的许多职工来说,工厂的搬迁,既充满了乔迁的喜悦,也颇有点
期刊
2007年9月,世界脑力锦标赛正在进行脑力比拼,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都集中在这里。这些选手将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从记忆人的面孔到记忆大量的数字和扑克牌,都是他们要面对的挑战。  比赛结束,组委会宣布分项目冠军获得者时,一个中国人走上了领奖台。他夺得脑力比拼的冠军,这也是中国获得这个比赛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图1)。      (1)图组:(1-1)获得记忆比赛世界冠军的吴天胜    (1-2)中
期刊
龙脉还是煤矿?守旧还是改革?开滦煤矿在新与旧的激辩和外来屈辱的风雨中艰难前行。这个百年煤矿的故事,折射的是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坎坷历程。    公元2008年,唐山市开滦剧场。为庆祝开滦煤矿创办130周年,话剧《风雨开滦》正在上演。  话剧舞台上:  灵堂上,哀乐袅袅,阴风呼呼,烟雾阵阵……  身着正一品顶戴的李鸿章独自步入,悲恸吊唁。  李鸿章:当今中国,可以没有我李鸿章,万不可以没有唐廷枢啊! 
期刊
近年来,河北省文物部门在桑干河流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引发了考古界与史学界寻根的关注。有的专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桑干河流域。但是,考古学家们却看不出它们的传播途径和演变的过程,它们突然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了……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从他登上历史舞台,就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用武力平定了诸侯间的混战
期刊
有一种专门称量黄金和贵重药材的小秤,  皇帝说有多少重量就是多少重量。  它因此标志着一种社会信誉,  更代表了一种权力和地位。    凌晨4点,广州的街道上静悄悄的。  古董店老板邹永生,没等天亮就出门了。  邹永生,已经做了30多年的古董生意。现在,他要去一个叫“天光圩”的地方。“天光圩”自古以来是广州的民间古玩交易市场。  邹永生:这里全部是卖陶瓷的。  邹永生到“天光圩”寻找一种叫作“司马
期刊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长征》。    1934年,追求革命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千难万险,以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就是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长征”已成往事,但“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我们更需了解“长征”,读懂“长征
期刊
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是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轻松幽默的影片。主人公大李、小李和老李三个人都姓李,可其他方面完全不一样。对待参加体育锻炼,态度更是截然不同,由此惹出了一个又一个笑话。  影片一开头用一段动画展示了演职员表,三李是整个片子的主角,支持体育活动的理发师和一向不喜欢锻炼的大力士也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图1)。      ⑴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    老李和小李是父子俩,在
期刊
在云南农村,每年都有许多人受到毒蛇的伤害。轻的残腿断肢,重的命丧黄泉。有一对科学家夫妇,挺身而出,潜心研究,制服蛇毒,挽救了无数受害者的生命。    云南省昆明市团结镇大墨雨村。  2007 年6月,彝族妇女苏海美在田里除草被毒蛇攻击,她很快找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求救。昆明山区的很多村民,都知道这里有一对科学家夫妇是毒蛇的克星。  熊郁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教授):咬伤苏海美的是山烙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