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沁鸥:知难不惧,守土有责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劲
  作为驻扎在西藏的记者,王沁鸥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将珠峰的实情传达给外界,出色履行了记者的职责。攀登珠峰虽然艰难,但王沁鸥和同事们一次次地向高峰挺进。人生也该如此,应携一股冲劲、韧劲,逼近目标,如此,困境也会如繁花盛开的春天。
  (特约教师 李凤成)
  2019年年初,网上出现了“珠峰永久关闭”“垃圾成堆”这样的热搜。但是我心中一直有一丝不放心,因为海拔5200米往上,也就是比大本营海拔还要高的地方,才是热搜中的焦点。可是,那里也几乎从来没有记者上去实地调研过。因为上去一趟太难!2018年,我第一次跟踪珠峰登山季,在珠峰大本营住了一周。那个时候,我天天都得抱着氧气瓶和暖水袋才能勉强入睡。
  那么,我还要不要上呢?作为新华社记者,我们当然选择上去了。
  上去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垃圾成堆?没有看到,珠峰很干净。为什么这么干净?我们发现,珠峰脚下的村民被发动起来了。他们可以赶着自家的牦牛上山捡垃圾、运垃圾,回来还能根据垃圾的重量获得一定收入。在6500米的营地,一名美国登山者过来跟我说:“我们营地根本存不住垃圾,你们的村民一会儿就上来把垃圾全收走啦!”我说:“对啊,因为捡垃圾可以挣钱。”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珠峰之上,登山、环保还有脱贫增收,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模式。所以我们做了多场直播,尤其是英文直播,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在这样的“绝命海拔”,中国最普通的农牧民和管理者们,依旧在创造着可以让全世界借鉴的发展模式。
  2019年4月,登山季还没开始,但是珠峰脚下一个乡里,村民们已经围绕登山产业开起了大会。报道乡里面的一场会议,这事情肯定上不了热搜吧?但我们去了,于是写出了《珠峰脚下的一场“马拉松”会议》,记录体育和旅游产业如何促进当地的基层治理创新。
  其实,相似的时刻还有很多。在这三年里,我已经六次走向珠峰,登顶了一座6000多米的雪山。因为我总感到一种焦虑,怕如果这个现场错过了,作为记者,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了。
  在西藏工作三年,我觉得我的同事们比我还要“焦虑”。从老社长郭超人开始,新华社记者就有不断向高峰挺进的传统。藏族记者索朗罗布已经20多次前往珠峰采访,而他的听力也因此不可逆地受损。但就是这样一位比我父亲年龄还要大的老记者,前年还和我一起攀上5300多米高的冰川。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只是說:“新华社记者,从没想过后退。”
  三年前,我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西藏。那个时候,西藏对于我来说就是诗和远方。而在这三年里,我看到了更多:看到了艰苦岁月中的老西藏精神,也看到了新一代西藏建设者的接力奉献;看到了边疆各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那种最朴实的向往,也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那种最简单的快乐和透亮;还看到了青春另一种样子。
  因为来到这里,便成了光荣传统的一部分,战斗集体的一个兵,也便承担起作为新华社记者的一份责任,丈量脚下的土地,也记录新时代的历史。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有删节)
其他文献
作文君:你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有很多同学说自己写的人物总是不出彩,脸谱化、平面化,不传神。写作好比画画,没有传神的人物,那幅画永远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传神的人物呢?我们来看看知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是怎么说的。  当我二十多岁从事写作时,对于如何在小说里体现出某种知识和智力非常着迷。因为这种着迷,我对那种一眼可以看到底的故事没有兴趣,更希望在写作中跟读者进行一种智力上的游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一辈子一件事!小时候的一个爱好竟然就变成了一辈子的事业。201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曾孝濂就是这样,他与植物画的情缘,一续就是60年,被称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前不久,八十岁高龄的曾孝濂赶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来看自己那幅《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幅长2.5米、宽1.17米的植物科学画是他耗时半年,记录37种原产中国的植物才完成的。“花了180天,值了!我的任
期刊
新闻回放 >>  2019年12月24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视等媒体纷纷报道,近来一些“老人鞋”商品频频出现在广告中,以其“安全舒适”“适合老人”的精准卖点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可是,随之而来频频爆出的质量问题和“断线”的售后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不少麻烦。某专业机构日前对“老人鞋”开展的比较试验发现,就执行标准而言,因为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有的“老人鞋”执行“旅游鞋”标准,有的“老人鞋”执行“休闲鞋
期刊
【适用话题】童年回忆 真情 遗憾  1976年防震抗震,我们从逸圃的家里搬出来,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操场上。我们在防震棚里住了一年半。  妈妈买了只母鸡,本来是要杀了熬汤喝的。妈妈还说这鸡有点不尴不尬:不老,兴许熬出来的汤并不鲜;可又不是公鸡,可以炒毛豆吃。这只鸡像是听懂了,很害羞地躲在桌肚子里。后来,我看见桌肚下多出一个鸡蛋。我对妈妈说:“妈妈,一个蛋!”妈妈不信。果真看到那棕红色的鸡蛋,吓了一跳,
期刊
新闻回放 >>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2019年12月19日报道,成都有一家名叫“默行者”的物流公司,公司100余名员工中,90%是残疾人,其中70多名负责运货的司机全部是聋哑人。他们每天负责城市物流配送,驾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公司老板庞化章在成都从事金融行业,曾有人主动给他介绍生意,为一批聋哑人做网约车贷款。“聋哑人开网约车的话基本无法和客人交流,怎么能长久做下去?最后还要背负贷款。”庞化章便萌生一个
期刊
【适用话题】静心 深阅读与浅阅读 文化传承  【素材分析】读书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而古书犹如深沉的长者,里面记载着人类曾经的经验和智慧,攀登这座阶梯,就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浅阅读”风头日盛,纸质书籍的魅力正被不少人忽视,这是当代读书人应该反思的地方。  【速用名言】  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朝名臣于谦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期刊
【适用话题】书 阅读 敬畏 尊严 价值 魅力  1982年,我进入镇初中读书。当时,金庸小说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很多同学都把武侠小说带到学校去读,有的甚至会在课堂上偷偷读,这导致我们班主任张老师曾怒气冲冲地警告我们说:“再有人在课堂上读武侠小说,我就见一本撕一本!”  事实上,在老师说这个警告的时候,我还从来没有碰过武侠小说。一个周末,我跟着母亲去一个远房表叔家探望生病的表婶,看到厅堂长桌上摆着一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19年12月21日,我国著名能源动力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宗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西安逝世,享年87岁。林宗虎教授长期在重要科技领域从事系统性研究,他创建的两相流孔板流量计算式被国际评为最佳式,该计算式因此被称为“林氏公式”并广泛应用。他还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脉动流动时的沸腾传热计算式,开拓了研究新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多个“率先”。林宗虎教授一生都追求创新,认为“任何事
期刊
作文君: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以多种形式缅怀82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遇难同胞,共同追忆那段困难深重的历史,也传递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早已远离战争的硝烟,但无论哪个年代、不论是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侵华日军一手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惨案。我们不能忘记,在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
期刊
【适用话题】体悟 生活 期待 新的相逢  作文君:本刊2020年第2期P13《世界儿童日联合国名人演讲:每个孩子都值得温柔以待》中,王源为儿童发声,在联合国传递出中国新青年的声音,引起各媒体赞扬,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作为当事人的王源,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进入寒冬,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我有时真想在被窝里做一只冬眠动物,以至于差点儿加入起床困难户大军。前不久,在渐渐习惯了规律的学校生活后,我在波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