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ac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的大背景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通过进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协调学校体育教学各组成部分及运作环节,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协调发展的校园体育运行系统。实证研究表明,“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学生个性发展、体育兴趣培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克服气候条件不利影响等多方面具备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干扰与限制。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4—0066—05
  基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教育的概念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明确提出了体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的共同指导下,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要把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继续深化、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改进、弥补现行体育课程模式的不足,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群体竞赛等纳入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范畴,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思想,掌握运动技能,形成适合的体育运动心理结构,已经聚焦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研究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二学生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实证等研究方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探讨体育教学模式变革这个涉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核心的关键问题,尝试构建了一个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相适应的,以黑龙江省地域特征为基础的,以提高现有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的教学与研究范式。以期克服黑龙江省地域特征(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阴凉)及各高校的教学条件限制,实现对学生基本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技能掌握,自主体育锻炼行为控制的序列化培养教学目标的同时,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通过人工和网上查阅的方式参阅了相关专著10余部,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教育网等相关网站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网上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参考。
  1.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天津商业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就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思路展开咨询。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参照专家组建议,设计与发放了专家问卷及学生问卷,以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检验。发放专家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850份,回收79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41%)
  2 研究背景
  2012年卫生部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战略”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在主要指标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制定了职业健康行动计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等计划。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素质的提升将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教育部,2010)显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虽然日本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发展也呈下降趋势,但是与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日本同龄青少年数据相比,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则更加令人担忧。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学生运动猝死的案例不断见诸于媒体报道,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适应能力是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我国男女生及城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许多调查同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在下降,心理问题相当普遍。考虑到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具有的重要影响,如何在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学校体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西方国家,学校体育的组织与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明显受“大教育观”思想的影响,承认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贯彻“通过身体的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念,学校体育模式普遍以学生广泛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活动为主。受高校体育观念发展的影响,国内诸多高校根据自身资源和发展理念设计与实施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体育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理论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现有相关文献认为,我国很多高校现行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性不足,条理不清,课程建设混乱,项目设置缺乏论证;不同类型俱乐部功能混乱,制度建立不全或缺失;学校师资与学生比例的失调导致的教与学的矛盾;不同项目专业教师、场馆与学生体育需求的矛盾;课外俱乐部监管缺失或不足;学校体育资源利用不足,未达到最优状态等。同时现阶段也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只是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名,重新划分了原有各学校体育理论上的归属,就宣称本校进行了或建成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发生异化,部分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施行持怀疑态度,甚至持否定态度,改革以失败告终。
  3 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3.1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设计指导思想
  以“通过身体的教育”为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出发点,强调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转变体育教学价值取向,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作为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既强调“抽象的人”的共性发展基础培养,亦强调“具体的人”的个性彰显需求。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终极培养目标与方向。   3.2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具体结构
  《Models of Teaching》一书从用途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定义:“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本研究设计的“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课内部分具体结构涉及两个不同维度的组合,第一维度为依据教学目标设定的以学期为单位的时间线上的不同时段组合;第二维度为每学期针对不同教学群体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俱乐部划分,具体形式包括:教学俱乐部、单项俱乐部及兴趣俱乐部。课外部分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兴趣俱乐部为依托,以单向俱乐部培养的学生体育骨干为主要组织者与管理者开展活动与竞赛,竞赛层次涵盖院、系及班级。
  3.3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人的问题,其反映了教育组织者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涉及课程建设中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考核评价(见图1)。
  3.4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制度建设
  3.4.1 教师管理 第一学期的教学俱乐部教学是所有教师均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基础课教学项目运动技能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各俱乐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与锻炼,提高学生体育兴趣,达成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培养目标。
  3.4.2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面临的主要难点体现在对学生兴趣活动参与次数、参与时间的控制,为避免现阶段其他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过程中出现过的管理问题,考虑使用现有的计算机考勤技术控制学生的活动参与次数与时间。同时,一般教学俱乐部各专项班级之间;一般教学俱乐部、单项俱乐部之间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流动。
  3.4.3 场馆管理 由于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对体育资源的要求会有所增加,因此各体育场馆及运动器材的管理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证体育俱乐部的顺利运行。通过管理权与使用权的统一,尽可能的保障了“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场馆的需求。
  3.5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为期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其间,发现“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运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需要对学校体育大系统各部分的协调运转加以调整。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施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兴趣俱乐部和单项俱乐部的教学活动时间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部分教学管理单位利用体育俱乐部时间灵活这一特点,随意调整文化课程教学时间,对体育俱乐部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一定干扰与破坏;第二,大学生自身原因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运转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主要依托体育课堂教学开展,当大学生突然具备了自我选择体育活动时间、项目等权力的时候,其做出的选择的科学合理性还需要加以引导,以克服“获取高分”、“容易及格”等影响因素在其做出选择时的消极影响。第三,由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生社团管理与体育教学、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分属不同管理部门职能,体育俱乐部培养的学生体育骨干在校级体育社团活动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与指导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制约甚至是掣肘,“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协调与互补还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与职能。
  4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效
  4.1 在保障学生基本体育锻炼基础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近年来,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已经占据大多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自尊及个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体育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发展维度。采用五点式评分法对学生体育项目选择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项目的健身性”、“项目的时尚性”、“气候条件的影响”、“身边同学的影响”等几项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大,分别达到4.82、4.19、3.89、3.64,与此同时,受奖学金评定等因素影响,“选择的项目比较容易及格或获得高分”在部分学生群体项目选择上也具备较高的影响力(具体数据见表1)。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在保障学生必须完成的体育锻炼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体育锻炼选择的机会,体现了“人本主义”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
  4.2 提升了体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见表2),结果表明,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学校,在场馆管理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而管理权与使用权统一的学校,则在体育场馆服务于教学上具备优势。在开展研究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体育场馆统一由军事体育部进行管理与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具备了一定的先天优势。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证研究检验,由于“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时间选择上具备了高度的灵活性,体育场馆闲置时间明显减少,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室内体育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现有体育场馆服务于教学的功能,降低了黑龙江省气候条件对体育教学开展的消极影响。
  4.3 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与锻炼选择的自由度,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采用五点式评分法对学生的运动项目喜好度进行调查(见表3),男生群体对篮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具备较高的喜好度,女生群体则主要对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乒乓球等项目具备较高的喜好度,滑冰作为必修课未进行调查。过去由于受到时间、场地、项目选择人数的限制,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与锻炼的项目选择自由度相对较低,很多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与锻炼。“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位时间内场地、人数的限制,最大程度保障了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锻炼项目的一致性,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对学生调查表明(N=794),近90%的学生对实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持支持的态度。   4.4 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活跃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尝试将学校体育纳入一个大系统加以控制与管理,模糊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以课内体育教学为基础,带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单项俱乐部与兴趣俱乐部为各二级学院培养能够承担体育竞赛组织、指导、参与竞赛的体育骨干,促进了不同级别(校、院、班级乃至于寝室)的学生体育竞赛的开展,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5 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特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与终点,涉及教学方法体系等诸多操作层面因素,是设计组织和调控体育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大教育观”为理论基础,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通过将学校体育进行系统整合,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协调发展的学校体育运行系统,在学生个性发展、体育兴趣培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克服气候条件不利影响等多方面具备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证研究表明“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也面临诸多制约,主要包括学生文化课程教学与体育教学在课程安排上的协调问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较低与运动技能掌握较差对自主锻炼的消极影响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能否继续深入并最终成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关键,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就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探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长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8/17/content-2205978.htm.2012—08—17/2013—04—23.
  [2]周爱光,陆作生.中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08,15(9):1—7.
  [3]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14(2):79—82.
  [4]张少东.从体质调研结果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11(1):23—26.
  [5]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3):48—49.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期刊
扣题写作,是所有考场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能最示扣题写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点题。有人曾这样概括: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点题是优
【摘要】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均根源于其经济的贫困,由此衍生出心理方面、学习方面、社会认知方面及就业方面的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由于贫困生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综合地来应付这一问题,采取全方位的应对策略,包括社会、心理、教育及管理等方面的多种策略。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调查法,结合湖南省健美操赛事运行的基本情况,指出湖南省健美操赛事运行的基本特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组织主体、青少年学生运动员为主的参与主
根据美国Display Search调查公司的最新数据,2007年中国内地平板电视出货量创960万台的历史新高,其中液晶电视出货量达880万台,较2006年增长83%。而据GfK公司预计,2008年中国液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现状及体育需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大多数空巢老人的休闲生活被电视、媒体所占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步行跑步、棋牌、健身路径和健身操,而篮球、网球、排球等运动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参与人数较少;部分空巢老人已经能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倾向于集体锻炼;
创业路上酸甜苦辣,身在其中的您一定感触良多。您时常想找个机会一吐为快,是吗?本刊与阿里巴巴“以商会友·创业频道”联合开辟“我的创业感悟”栏目,为您提供一片倾诉的天空。来稿可以直寄本刊,同时您也可以去阿里巴巴创业论坛(http://club.china.alibaba.com/club/post/page/64.html)聊聊,把您的百味心情、千种滋味、万般感悟一股脑地倒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和老
期刊
期刊
时间民国初年人物曹七巧——女,四十岁左右,长白和长安的母亲长白——男,二十五岁左右,七巧之子,长安之兄,芝寿之夫芝寿——女,二十二岁左右,长白之妻长安——女,二十岁左右,
文章提出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关系不协调。需要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减少外部行政干预;发挥校长的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适应学术组织变迁的灵活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