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高一筹美益求美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数人心目中,一谈杂技,必是苦累。在我与杂技人接触的几年时间里,却常常感叹于他们坚韧的理想信念与执着的艺术追求。在杂技技术性与艺术性日益交融的当代,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愈加赏心悦目。“苦”,不应该成为杂技的代名词,我更愿意用“美”来代替。在改变世人对杂技陈旧观念的进程中,女性杂技艺术家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美”的缔造者们,正用她们女性的力量诠释着新时代杂技艺术的魅力。
  1976年清晨,在遂宁的一个偏僻小村里,民间杂技人童守均正在让他的3个孩子练习家传的杂技技巧。童小红是3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压腿、跳跃、练力,她练起功来毫无娇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1980年童小红开始登台演出,主演《高空钢丝》《柔术》《车技》《水流星》《空中吊子》等节目。1995年从台前走到幕后从事学员培训和编创工作。
  40多年的坚守,童小红见证了遂宁市杂技团的发展历程,从走村串户的童家班到今天享誉国际赛场的民营杂技团,她深知其中的不易。“杂技是我的事业,我也喜欢这份事业。我会继续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质朴的语言就是单纯的杂技人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从《顶碗》到《青花瓷》,童小红用她的作品体现了当代杂技在“难其技,美其艺”上的探索和追求。作为一个动态型平衡类节目,《顶碗》需要尖子演员有扎实顶功和较强的软腰控制力,底座演员要有超强的托举力量。她根据演员的能力和特点,编创的高难度动作“单臂举单手顶滚卧起腰”、“脚举碗变单臂倒立回碗”、“双举顶后下腰滚卧起腰”等,在第13届莫斯科青少年国际马戏节的赛场上技惊四座。马戏节主席马克西姆·尼古林带头起立鼓掌,并得到了全体评委的一致认可。
  摘金归来的《顶碗》受到了春晚节目组的邀请。这是一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让观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如何赋予传统杂技新的审美内涵,童小红和编导们再度进行了艺术创作。
  天青等烟雨,牡丹如初妆。动静皆有韵,刚柔得益彰。赋予了文化内涵的《顶碗》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正在此时的春晚舞台上演绎大美意境。
  黄珊,1993年进入南充市杂技团培训班学习杂技及各种表演艺术,1996年6月正式成为南充市杂技团中的一员。凭借刻苦学习和自身表演天赋,迅速成为南充市杂技团骨干演员,自1998年5月随团前往上海演出上千余场次,多次随团出国访问演出,其中2002年6月赴美国纽约百年汇进行专场演出,受到纽约时报的专访。
   “我深知杂技艺术要不断创新发展,必须要在不断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开阔和丰富艺术眼界,将文化潮流的发展更深层次的融入到作品中。”这是一位青年杂技工作者对自己的要求。
  在第九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比赛的舞台上,黄珊编创的作品《蹬技——舞梅》《力量——担当》以独特的编排让观众耳目一新。《蹬技》如诗如画,韵味悠长。一群美丽的少女撑着花伞来到梅花从中翩翩起舞,花伞在她们的足尖上灵巧的旋转、翻腾、跳跃,如梅花在寒冬里盛放。整个节目编排意脉连贯,一气呵成,显示了当代杂技创作对高超杂技技艺和艺术审美的完美追求。军事题材的《力量》,表现了海军陆战队员的战斗雄姿和英勇之气,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阳刚之美。而这个作品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一直以来被男性包揽的力量型杂技表演中出现了女性的身影,通过各种造型的变化,展示了女兵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作品在编排上节奏鲜明,技巧连接环环相扣,在时代主题、技术技巧、视觉审美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
  风格迥异的作品背后,是黄珊不拘一格的探索。这位极富创造力的白羊座女性,用青春和勤勉在杂技的舞台上挥洒美丽的人生。
  刘静,1988年考入成都市杂技团,后进入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杂技。练功虽苦,刘静却醉心于这门艺术。时光似水,随着年龄增长,杂技演员的黄金时期渐渐结束。割舍不下舞台的她决心学习魔术来延续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刘静是幸运的,在我省著名古彩戏法传承人王智忠老师的点拨下,进入了魔术行业。这一行业对演员自身的要求非常高。既要眼明手快、身体灵活,还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更要善动脑筋、摸索规律。戏法老艺人常讲演员要“有戏有法”。“戏”指的就是会作戏、会表演,戏与法二者要兼顾。因此,魔术演员还要具备高超的表演能力,方可达到以假乱真、奇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刘静扎实的杂技功底和多年的表演经验为她学习魔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王智忠老师的倾力栽培和我省著名魔术师徐玉秋老师为刘静在手、眼、身、法、步方面毫无保留地指导下,刘静的手法更加潇洒漂亮,魔术表演日臻成熟,再加上自身具有的古典气质,让她很快脱颖而出。
  她表演的《箩圈变化》这个节目曾由王智忠老师改革创新。他将原来的两圈变一坛发展为变三坛,让这个传统技艺成为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典范。作为王老师的弟子,刘静同样致力于古彩戏法的传承和创新。为使这一传统节目更具有现代感和观赏性,刘静用魔术讲了一段四川故事:以川剧唱腔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情节,以道具蜀锦蜀绣体现四川技法的巧夺天工,以不断变出的物件展示天府之国的富饶。最后出托的火盆,保留了古彩戏法“落活”的技巧,寓意红红火火。
  最近,刘静正随北派大家赵同库老师学习《仙人摘豆》。她说,“有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古彩戏法,是老前辈们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在潜心学习的同时,希望融合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使之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的需求。”
  彭颂,自幼在艺术院团长大,受家学渊源影响,钟爱杂技并有独特的见解,1997年考入四川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在香港深造,2003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舞蹈系。2007年评为“2007届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后任广东江门少儿芭蕾舞团、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舞蹈编导工作。从2000年起开始创编杂技类节目,先后为学校及各个杂技院团数场杂技专场及单个节目进行编排工作。由于自己對杂技的痴迷,2008年回到母校杂技专业。2015年杂技节目女子柔术造型“迷彩宝贝”参加四川省艺术节杂技比赛荣获编导奖。随后与科室团队再次创作双人技巧节目,2015年杂技节目双人技巧“战国吟”参加第八届巴蜀杂技比赛荣获铜奖。战国吟原创剧目,将支撑倒立等传统技巧进行了动作整合,同时糅合了体操中高空抛接、平衡制动等技巧,技术难度不断提升。整个作品以战国为故事背景,将演员化身为战场中的“弓”和“箭”,经过巧妙的编排,表演一系列技术难度高又极具观赏美感的动作,同时积极调动灯光、舞美等多种舞台元素,努力带给观众艺术化的审美体验。
  2017年再度创编空竹《小亲妹嘢》,该节目从单纯强调杂技技巧理念拓展为追求舞台综合表演艺术,不仅展现了杂技艺术自身的多样性和表现力,还以新的创作形式,展现了传统杂技技巧,让作品有“技”有情、有趣有“意”。《小亲妹嘢》打破了传统杂技的炫技风格,吸收大型舞台编舞技法,以音乐为载体,以戏剧式的叙事手段,挖掘再现民间遗失已久的传统空竹技巧动作,讲述空竹女童在打闹巧斗技艺中传承传统抖空竹技艺的故事。让大家看到活力无限的小妞们有趣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巴蜀女子趣味横生的生活故事。
  作为一名年轻的杂技编导及教师,她说:“杂技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传承与创新都任重而道远。古老的艺术需要与姐妹艺术碰撞,运用精湛的技艺,和新的表演形式,以超出预想的全新视觉呈现给观众。杂技作品具备审美、娱教等多方面社会功能,演员不仅是舞台上力与美的塑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其他文献
往事历历,盈闪黯灭,当悠扬的古乐响起,濯锦江边倒映出一泓璀璨光影,滨河夜市,喧闹起古时的年味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之一的成都,于2019乙亥春节推出全民性狂欢项目:夜游锦江,同时,由成都永陵博物馆出品、【天姿国乐】演出的国乐观念剧《伎乐·24》,也亮相合江亭,重现“蜀宫夜宴”盛景。  游人夜泛合江亭,吹唱蜀宫双管逐  “春晚风暖,锦城花满,狂杀游人……锦里蚕市,满街珠翠,
在我记忆还很模糊的时候,我就陪着我妈妈经常泡在老家的一个小剧院里面,看着妈妈站在台上给别人排练,偶尔请假缺人的时候,妈妈就会把我抱去让我站在那个位置上顶替一下。她说我不哭不闹,可能这就是从小对舞蹈的喜欢吧。 《草原晨曦》是我自己原创表演的舞蹈。它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顶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顶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它表现
我的家是小小动物园。妹妹像一只大青蛙,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哇哇哇”地大哭一顿。爸爸温和的时候像一只羊,凶的时候像一只老虎,谁看见都害怕。很多时候,妈妈说爸爸像一头猪,什么活都不干,还只知道吃。我都搞不清爸爸到底是什么动物了。妈妈像一只蜜蜂,心灵手巧,很能干。我像一只猴子,调皮又瘦小。爸爸不给我买玩具时,我就抱着他不放他走,这时,爸爸总说我像猴子一样难缠。
汉代,蜀郡茶叶交易繁盛。宣帝时谏议大夫、资中人王褒在《僮约》中所记,“下至江州,上至湔主”“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市聚,慎护奸偷”。这说明,当时从都江堰、青城山(湔主)至成都,又至彭山(武阳),再至泸州(江州)已形成茶路。茶路上茶商云集,买卖兴隆,这是蜀茶贸易的南路。  从汉代开始,都江堰、青城山为冉駹、羌氐、吐蕃的茶贸之地,称为茶贸西路。《天府源头第一镇紫坪铺》一书中记载:蜀汉时,平西将军马超守
简介  染云山房,由蓝夹缬非遗传承人胡榕女士继2014年创建高槐村首个乡村咖啡馆“不远咖啡”运营五年之后,再度倾力打造的升级版时尚生活馆。主推植物染手作体验、健康轻食、度假民宿。染云山房崇尚环保、时尚、手作,力求在美丽的高槐村,让古老传统的非遗手艺得到时尚演绎。从植物染料种植,传统染艺推广,到手作文创产品开发与售卖,染艺空间艺术展示陈列等,都力求做到回归生活本真,并坚持常年开展青少年研学主题课程和
陈莉《绿水青山》版画 69cm×110cm 2019年  陈莉  四川省版畫艺委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市安州区文化馆美术书法干部,安州区文联兼职副主席。版画作品《昨夜一场雪》入围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绝版套色木刻《绿水青山》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自幼习画,后跟随恩师朱佩君习花鸟画,又自攻中国山水画的朱常棣老师,已走过七十余载的绘画生涯。生于斯,长于斯,也许是家乡的秀山丽水给了朱常棣老师丰盈的乳汁和无限的灵感,他一次次走进巴山蜀水,在雄伟的山岩、茂密的林野、静静的碧水和鳞次栉比的小镇中选取素材,把对家乡的浓浓深情融入到艺术探求之中,组成了其绘画作品的三大类:高原系列,主要描绘四川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地情风貌,如《谷玛早春》;江边系列,主要
五月的风很沉重,像十年前的心结。  在映秀,我随着山峦叠嶂,  沿途,遍地悲凉,聚沙成岗,  澆筑着越长越长的怀念。  走过百花桥,一道裂痕浸润着伤口,  鸟鸣如箭,穿云而过,撕裂着春季的落叶。  那一块天崩石是肃然的象征,停驻,  或者萦绕,敲击着最初的晨钟暮鼓。  在映秀,我倾听地下的声音。  耳畔传来朗朗读书声,童稚而又清纯。  汶川 还有诗和远方  走过汶川,像一条大河波澜壮阔。  翠鸟掠
每月总有那么一天,办公室外会响起轻轻的敲门声,当我大声回应:“请进!”推门走进来两个带着甜甜笑容的年轻女孩,胸前抱着几本杂志,柔声说道:“我是《现代艺术》杂志社的编辑,给老师您送最新一期杂志来了。”就这样我和这本杂志的编辑熟稔起来,她们在眼前的穿梭已成为一道风景,我和《现代艺术》杂志也就此结缘。因为我有过在媒体工作十多年的经历,甚至连副高级职称也是副编审,所以对媒体的良莠自带天生的嗅觉和挑剔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