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sk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石激起心头浪
  
  说起侯保川与石头的不解之缘,还得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今年64岁的侯保川是阳城县演礼乡人,自幼喜欢书画,然而,因家境贫寒,他没能如愿进入专业的美术院校进行深造。1976年,30岁的侯保川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做出了一个当时在旁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惊人之举,他要打破“三十不学艺”的传统思想,放下手中的锄头去外地求师学艺。不好好在家种地,却要跑出去学什么画画,家人的不解和阻拦没能让侯保川改变心意。下广州,上北京,那几年,侯保川不辞辛劳四处奔走苦攻工艺美术的技艺。在此期间,他既饱尝了“程门立雪”的求师之苦,也尝到了“伯牙遇子期”的觅师之乐。渐渐地,他在阳城工艺美术界有了名气。
  上世纪80年代,精明的侯保川决定抓住机遇,用自己的手艺发家致富。1986年,“飞圳工艺服务部”在阳城县城挂牌成立。凭着自己高超的手艺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工艺服务部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然而,经商并没有让侯保川放弃对艺术的追求,1993年,侯保川通过自学考上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专攻书法理论。平时只要有空,他还会去外地学艺访友。1997年,侯保川应邀去北京参加“全国书画人才艺术交流会”,一天外出时,他偶然看到旁边的博物馆在展览奇石,于是就花5元钱买了张门票进去看了看。没想到,这一看,却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对石头有了深刻的认识,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精美的艺术品就出自大自然,即使是一块小石头,都隐藏着自然赋予它的神秘和灵气。那一刻,我被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这种独特的美震惊了!这也让我想到了家乡的太行石,用心搜集,一定也会发现它们与众不同的美!”谈及自己这次奇特的经历,侯保川显得格外激动。
  在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阳城县奇石收藏爱好者侯保川的作品,获得1银3铜5优秀共9个奖项,成为此次博览会获得奖项最多的参赛者。
  提起侯保川,在全省乃至全国收藏界可是个大名人。1997年起,他开始收藏奇石,13年过去了,如今他所收藏的奇石达上万块,精品奇石三千多块。在侯保川眼中,奇石就是一首凝固的诗,一幅静止的画,一个充满灵气的“生命”。他看不烦,玩不厌,收藏奇石不仅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也是平凡生活中感悟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与寄托。
  
  阳城出了个“石疯子”
  
  从北京回来后,每个周日,侯保川都会将工艺服务部关门一天,然后偷偷摸摸出去寻找奇石。
  “那时,我在阳城也算是个名人了。不仅是县城有名的工艺美术师,还曾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再加上当时在阳城还没有人搞奇石收藏,我怕我的行为不被大家理解,所以最初的两个月,只能偷偷摸摸地干。每次找石头回来都是悄悄藏在工艺服务部一个隐蔽的地方,到了晚上服务部关了门,才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端详每块石头的纹理、图案等,想从中慢慢悟出点什么。”最初寻找奇石的经历,让侯保川至今难以忘怀。
  经过一段日子的学习和揣摩,再加上自己多年来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侯保川渐渐入了行,对奇石的收藏越发着迷了。于是,他干脆关掉了工艺服务部,每天专门出去寻找奇石。这下子,家里可是炸了锅。放着好端端的生意不做,却去找什么破石头,尽管家人百般阻拦,可侯保川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从那以后,侯保川踏上了漫漫的寻石之路。炎炎夏日,凛冽的寒风中,或徒步,或骑车,他的足迹踏遍了阳城境内的大小河流及周边地区。为了寻找奇石,侯保川没少吃苦。每次出去,他都会准备好装石头的编织袋、雨靴甚至拐杖等物品。有时甚至中午也不回家,顶着烈日,一边找石头,一边啃方便面充饥。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沉甸甸的石头踏上归途。
  懂行的人都知道,雨天是找石头的最佳时机。石头经过雨水的冲刷,纹理 、图案特别清晰,最容易辨认。有一次,正好是个雨天,于是一大早,侯保川就和一个朋友一起打着伞,推着自行车出了门。他们顺着获泽河一路寻找,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而车上编织袋里的石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眼瞅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饥寒交迫的他们走了三个多小时,翻越了一个几公里的大山坡,几经周折,才摸黑找到了一户农家,吃了点饭,热了热身,晚上十点多才赶了回去。
  还有一年夏天,侯保川一个人到驾岭乡的山上找石头,由于下雨路滑,一不小心从四米多高的山崖上摔了下来。怀中抱着的石头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左腿上,剧烈的疼痛让他无法站立。稍作休息后,他咬着牙,扛着石头,硬是慢慢挪到了山下,骑着摩托车回到了他在县城的住处。第二天,那条受伤的腿肿了很粗,动也不能动了,为此,他在床上整整躺了二十多天。没想到,伤刚好,他就又骑着车出去找石头了。
  为了找石头,侯保川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三辆摩托车。渐渐地,人们发现,原本精明干练的工艺美术师竟然变成了一个“疯子”。每天背着编织带,蓬头垢面地在河床里、山沟里埋头找着什么,曾有人悄悄打开过他的编织袋,却发现里面除了石头就是树根,别的什么也找不到。于是,人们就说:“这个人疯了,肯定是个神经病。”
  石头让侯保川疯狂至极,也让他有家不能回。“因为找石头,我什么都顾不上干,经常路过家门都不敢回。因为家人反对,都跟我闹翻了!不过,后来家人还是理解了我,这让我很欣慰。”提及家人,侯保川的眼睛湿润了。
  
  馆藏奇石上万块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能清心、怡人,赏石能交友。”说起收藏奇石,侯保川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收藏奇石让侯保川出了名,也吸引了众多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前来欣赏奇石。于是,侯保川动了开一个展览馆的念头。经过紧张的筹备,侯保川在阳城县城租了一间房子,将他收藏的部分奇石陈列了进去。为了更好地为大家讲解,他还查阅了大量的地质学等方面的资料。2003年,他又将展览馆迁到了位于阳城县府南路的国家蟒河自然保护区办公楼内,规模扩大了,来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石爱好者,也有湖北、四川等地美术院校的教授学生,以及很多国外的专家学者。后来,为了让农村的乡亲们也能了解石文化,他在演礼老家又开了一个展览馆。
  在玩味每一块奇石的同时,侯保川还为每块石头起了一个形象而动听的名字。一块水波纹的河卵石,其色调一致,但石质不同,纹理各异,他便称其为“美的旋律”;一方紫色的石头上覆以白色的纹理,像孔雀,他便叫它“孔雀东南飞”;一块造型别致的石头,随势凸起的部分俨然一个窈窕淑女正在对镜梳妆,他起名为“美女出浴”……
  石小乾坤大,天然灵气多。多年的收藏生涯,侯保川的赏石观已从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去只看外表,现在兼顾石质,进而注重其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深层次内涵,并渐渐形成了自己以收藏文字石为主的风格。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块叫“天一”的文字石,这块石头高19厘米,宽18厘米,厚度为5厘米,为整块的土黄色硅酸沉积岩类。玉一样的石头上还有两个浮雕式的文字“天一”,造型古朴典雅,苍劲有力,酷似秦汉时代的隶书体。多年来,他将这块石头视为生命,曾有一位大老板想以20万元的价格买走,被侯保川拒绝了。如今,这块“天一”文字石成了他的镇馆之宝,他的奇石收藏馆也因此而得名——天一奇石馆。还有一套从“0”到“11”排列有序的数字文字石,为了找齐这12块数字石,侯保川花了整整6年的时间。
  据粗略统计,12年来,侯保川收藏的奇石达上万块,精品奇石三千多块,有些奇石的身价更是越来越被看好,“江山”和“天一”均被炒到了60万元,12块数字石也被炒到了2万多元。有专家也曾对他收藏的奇石做了个初步估价,这些石头的价值达近1亿元。
  如今的侯保川,在全省乃至全国收藏界都很有名气,他是中国书画研修中心高级研修员、中国收藏家协会、观赏石协会会员,还是山西省第一个国土资源部观赏石鉴评师,他的传奇经历也被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及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过。他收藏的奇石还在各类展览会上夺得过大奖。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观赏石博览会——2007“走进奥运”邀请展上,侯保川选送的两块奇石“日月”和“梅开五福”分别夺得银奖和铜奖。
  “收藏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可遇不可求,石与人讲求的是一种缘分。这些年来,我靠为别人写字、画画、装彩车等手艺赚钱养石,花了也有七八十万了,可我却从没后悔过。因为我在收藏奇石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乐趣和价值。”谈及未来,侯保川说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想出一本关于阳城奇石的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晋城人认识和了解石文化,让晋城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大约是1970年代末期的一期TIME杂志,其封面文章为《蚂蚁之国》,讲的是改革开放前夜的中国故事。封面上密密麻麻排满了穿中山装和军装的中国人,看不出男女,色彩极为单调。这是西方人当时对中国的印象——这是一个着装朴素、毫无个性的地方。    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中,所有中国人只有4种颜色的衣服:灰、黑、蓝和军绿,看上去极为邋遢,因为裤管宽松、没有腰线,无式样之分。如同群居的“蚂蚁”一般,
期刊
为促进沈阳市养老机构建设,沈阳市已经为养老机构贷款4亿元,其偿还期限是15年,延期为3年。为养老机构贷款4亿元,这在全国也属首例。   目前,沈阳市老年人口达到119万人,老龄化率为15.3%,已提前全国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今后一个时期,沈阳老年人口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  据统计,沈阳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157家、床位16734张,老年人床位占有率为16‰。  除政府贷款外,沈阳市政府还为养老
期刊
贵州省民政厅表示,目前,该省已有25.89万名老年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有1557名“三无”老人、独居老人、高龄特困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的服务。  贵州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495万人,占到全省总人口数的12.46%;65岁以上老人已达330万人。贵州省自2007年开始依托社区和社会力量试点推行“居家养老服务”这种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2009年,全省9个市(州、地)、67个县(市、区)、38
期刊
8.7万80岁以上郊区县老人持养老券可就近购买家政服务  2010年起,北京市约4000个村子也将陆续建起家政服务、老年心理慰藉等服务机构。届时,郊区、山区达到条件的老人,将和城里的老人一样,可以使用每月领取的100元养老(助残)服务券,农村地区发展不足的养老服务产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   另外,政府发放的养老(助残)服务券“专款专用”,用于购买老人的居家生活服务。这将有目的地吸引社会投资,有效地
期刊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近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养老院院长论坛上透露说,我国从今年起将全面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2009年初,民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启动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并选择黑龙江、江苏、湖北、重庆、甘肃五个省份进行试点,今年起将在全国正式实施。   王素英透露说,目前,两部门还在抓紧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期刊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而地标建筑,当是城市这本书的封面。60年来的各样地标,正透出60年来城市、社会乃至国家的抱负。  要理清中国所有的城市地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在这里能做的,只是选出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将它们置于各自所处的时代之内,由此勾勒出时间与空间的轴线,而政治、经济、社会之变迁,自然而现。  布罗代尔曾论“地理时间”是“一种缓慢流逝、有时接近于静止的时
期刊
笑星赵本山的语言艺术很高明,仅“忽悠”一词就被他用活了,经他“忽悠”的人竟无一句怨言。    忽悠台下观众    1982年,在辽宁省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中,赵本山出演了拉场戏《摔三弦》中盲人算命先生张志后,东北人见了算命瞎子便笑,并且指指画画地称他们是“赵本山”,于是,惹恼了众多算命瞎子。一天,辽宁省文化厅大院忽然闯进一大群盲人,找赵本山算账,要赵本山亲自向他们赔礼道歉,并且销毁所有有关录音录像带
期刊
三点感受:  1.义气害死人。妖怪们都太讲义气,抓到唐僧总是要等哥们、姐们一起吃,结果是耽误了时间,事没办成。  2.不要太讲程序。妖怪抓到了唐僧非要先烧水,再把他洗干净,然后再吃。结果效率太低,丧失了机遇。  3.别把上级不当回事。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脱如来佛的手掌心。  七点体会:  1.领导都是昏头。以唐僧为代表的不辨忠奸,不辨是非,腻腻歪歪,优柔寡断。  2.能干的人都有紧箍咒。孙悟空能干
期刊
河北省制定的《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规范》,对全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行了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规范》规定,养老机构要与入住老年人签定合同,对设施进行维护、确保处于完好状态。  所有提供服务的人员均应按行业要求持证上岗,并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老人饮食起居都要关心;每年至少为老人体检1次;养老场所绿化面积达40% ;物业供暖不低于16℃等。  同时,养老服务机构要对标准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评价,
期刊
直系军人曹锟贿选总统事件,一直是后人抨击北洋军阀乱政的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在人们关注总统选举合法性的时候,却忽略了对曹锟当选之后总统生涯的了解与评价。作为一个布衣出身,粗通文墨的赳赳武夫,时年已过六旬的大总统曹锟执政能力如何?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人物呢?  曹锟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公布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支持国会制宪是曹锟在贿选之前与国会多数派达成的协议。曹果然没有食言,在10月10日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