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黑龙江 省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双鸭山市教育局、大兴安岭教育局、安达市教育局、五大连池市教育局作了典型经验介绍。他们主要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拉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骨干专业调整创新”、“职业教育实现资源整合优化,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将中等职业教育延伸到农村”、“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介绍了鲜活而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面貌和新成果。
  
  


  腾飞的鹤城职业教育
  齐齐哈尔市教育局
  
  ——齐齐哈尔市现有3所高等职业院校、2所技师学院、49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近10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齐齐哈尔市共为社会培养了近50万名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实现教育观念“五个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针对职业教育的种种模糊认识和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2000年以来,市教育局及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实施意见》和《专业设置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由于认识高、抓得早、落得实,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牢固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处理好“五大关系”,实现了“五个转变”。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的关系,由学校设定专业向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转变。二是在培养目标上,正确处理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关系,由重技能培养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由重理论知识学习向更加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转变。四是在教学方式上,正确处理好普教与职教的关系,由沿用普通教育模式向更具职业教育特点上转变。五是在教学评价上,正确处理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由重升学、轻就业向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上转变。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过程,应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教育理念的更新,为深化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深化教育教学“五项改革”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改革。齐齐哈尔市在教学方面着力推进“五项改革”。
  


  一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制订了《齐齐哈尔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实施方案》,修订了29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推动了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满足了学生职业变化的需要。其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设置标准》《种植专业设置标准》等6个《专业设置标准》被省里选用,并通过了教育部的专家认定。
  二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齐齐哈尔铁路职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该校自行研发的《DF4B型内燃机车电气动作模拟操纵台》《JZ—7型制动机模拟操纵台》《LKJ—93列车运行示教系统》等模拟教学设备获得国家专利,并被哈尔滨铁路局授予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广泛推行“订单培养”办学模式,齐齐哈尔职教中心学校坚持因需定学,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将“订单培养”做实,实现了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零距离”,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的“无缝对接”。新华社《高管信息》刊发了该校“从订数量到订质量”的办学经验。推行“三段式”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手段,开发教学资源。进行一年在农村综合中学学习课件制作、打牢基础,两年到城市职业学校学习、培养技能,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提升社会能力。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和促进了乡镇综合中学的跨越式发展。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克东县职教中心“骨干专业+校办企业”、“学校+公司+用户”等6种产教结合模式,被省教育厅誉为“真正的职教模式”。齐齐哈尔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以打造蓝领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中国教育报》报道了该校“校企合作”的经验。在金融危机的困境下,全市中职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合格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
  五是深化德育工作改革。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齐齐哈尔市深入开展了以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的“四职”教育活动,举办了“中职学生文明风采竞赛,编发了《鹤城中职毕业生风采录》,开设了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工作室,在“齐齐哈尔教育网”增设了就业之窗、创业指南栏目等做法,使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诚信笃实、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经受考验、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是东三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职学校。
  
  


  健全五个长效保障机制
  健全教师教育机制。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近年来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专业培训500多人次。开展了“骨干教师研习”、“专业带头人教学展示”、“专业教师技能竞赛”、“教师岗位大练兵”等活动,培训教师2 000人次。实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300多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坚持校本培训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校本培训会,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每两年开展一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调动了教师抓质量的工作积极性。
  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实行“文化基础课综合考查、专业学习过程性评价、职业技能考核、技能等级证、用人单位满意率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在学生中开展了“千名专业能手”评选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2008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全市有6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8人获三等奖,并有6名选手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比赛,有4人获奖。
  健全实训基地机制。近两年累计投资近亿元,新增建设项目49个,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投入1 493万元。齐齐哈尔市职教中心、讷河市职教中心、依安县职教中心实训楼等重点建设工程投入使用。专业围着产业转,基地围着专业建,开展了重点专业评估,建立了与20个市重点专业相配套的综合性、区域性、专业性实训基地。泰来县己建成全省种植养殖技能大赛基地,市职教中心被确定为“国家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东北三省仅此一家。
  健全督导检查机制。在全市职教战线开展了以“比质量、看就业率,比效益、看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六比六看”活动。坚持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组织开展了中职招生、教育质量、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督导检查,并将职业教育质量纳入全市教育“四比四看创一流”目标考核之中,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质量提升。
  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实行一把手抓职业教育责任制,市教育局局长金伟、副局长石国辉逢会必讲、每会必谈、下乡必查职业教育。完善教研机构,市教研院配齐配强了专职教研人员5名,各县区都选配专职教研人员1~2名,教研人员每学期听、评课都在40节次以上。创新教研方式,建立了齐齐哈尔市中职学校校际协作会和专业教研会,教研网又开辟了“职教论坛”平台。坚持校长听课制度,组织开展“最佳校长“评选活动。如今,在全系统上下形成了全员抓质量的新格局。
  通过抓改革、提质量、增效益,全市职业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主要表现在:
  拉动了中职学校招生。近两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连续突破2万人大关,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7%,实现了普职协调发展。
  提高了学校办学实力。6所示范性中职学校、7所县级职教中心和4所中职学校分别跨入国家级重点校、省重点校行列,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增强了师资队伍素质。全市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5%、85%和80%,“双师型”教师达37%。
  提升了服务经济水平。组织实施了人才培养培训“四项工程”,每年为社会输送2万多名中级技术人才,各级各类职业培训25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突出战略重点破解发展难题
  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
  双鸭山市教育局
  
  ——双鸭山市共有中职学校8所,其中3所为国家级重点学校;教职工44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52人,在校生9 613人。紧密围绕双鸭山市“建设四大园区”、“拉长三大产业链”的经济发展目标,开设了20个专业,每年毕业生3 000多人,就业率达98%。每年为社会实施岗前、在岗、下岗再就业培训4.5万人次,农村初、高中后返乡人员培训4 000多人次,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培训14万人次,各中职学校均已办成集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于一身,融就业教育和升学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训基地。
  强化政策统筹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2007年召开的全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市、县逐步增加了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2008年起,市、县每年均按国家和省的要求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80万,县级政府每年30万,并随经济的增长逐年按比例增加。主要用于支持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和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部分艰苦重点专业的实习、实训补助及空编外聘的兼职教师讲课费。
  每年暑期,市教育局均设立收费大厅,职高和普高同时进行“阳光招生”。认真贯彻落实招生“三限”政策,逐年降低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比例,严格执行普高招生计划,加强职高招生宣传,积极引导初中毕业生进行合理分流。以赢利为目的“倒卖或变相倒卖学生”的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经举报核实后,实施晋职评优“一票否决”,规范和整顿了招生秩序。从2005年起我市建立了升学指导年度考核表彰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将升学指导课纳入初中课程计划,每月开设一节,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分析讲解就业形势,帮助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规划和确定发展方向,强化择业教育。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均建立了初中学生劳技中心,开设了汽车驾驶、摄影与录像、编织与陶艺、小家电维修等10余个专业,实行职业技能劳动预备培训。每学期市、县内及近郊的所有初中生,在课程计划内自选专业,到职教中心的劳技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此举既将初中劳技课落到了实处,又为中职学校培训了学员。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实现招生的新突破夯实了基础,全市中职招生人数每年均以15%的比率递增,比4年前增加了4 000多人。
  2006年,教育、民政、劳动3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对特殊家庭子女免费进行劳动预备制职业教育意见》,以市通达计算机职业技术学校为基地,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对单亲、留守、残疾、服刑4类“特殊”家庭子女实施免费劳动预备职业教育。3年来,全市已招收学生478人,并与大庆华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已有152人就业。这一举措,不仅使特殊家庭子女学到了技能,找到了谋生之路,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产教结合之路
  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彻底改变学科型、学历型、专才型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以实践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关键之一在于创建基地,产教结合,强化学生技能素质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为此,我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校企合一、校校合作。将实训基地建在校内,主要为教师、学生实践、实习和实训提供服务。在完成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任务的同时,努力实现“一个专业,一个实体”的发展目标(市职业技术学校与我市双矿集团机电总厂就机械加工专业的设备设施的使用签订了合作协议,厂方在该实训车间加工生产,学校学生在技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厂校利益分成,学生享受补贴);把实训基地直接建在企业,学校承担企业部分生产任务,实现生产、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参与了生产经营,又满足了师生实习实训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建,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为企业培养培训企业急需人才,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在学校或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产品,开展科研,学校同时为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双鸭山市三江车厢厂要上煤矿矿车制造项目,市场没有购买方需要的现成的生产设备,市职业技术学校刘海和等两名机械专业的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设计,完成了设备的调试和生产,解决了企业的难题);依托企业创办学校,形成前校后厂(场),达到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效果(我市天工机械电器职业技术学校就是市天工煤机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一所民办中职学校,该校厂校合一,200余名在校生在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同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直接进入车间,参与生产,毕业生择优入厂);职教与普教、职教与职教之间密切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强化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达到了既降低成本,又相融发展的目的(宝清县将两所普通高中课改需要的“通用技术实验室”中的汽车模驾、机器人组装与拆卸、机械加工类模具等所有设备安装在县职教中心,普高按课时计划到职高做实物教学,职高也就近利用,发挥了实验设备的最大功能)。
  
  促进骨干专业调整创新
  加强“校企课程转换”
  一是积极拓展主干专业群。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的骨干专业,已明显脱离市场,主体设施和骨干教师又不可摒弃和短时间内改造,困扰着职教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提出了“创新骨干专业,优化专业设置,组建‘市场型’专业群”的总体思路。实施了市级专业申报审批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关闭了7个弱势专业,根据鲁能开发宝清煤炭资源、建龙钢铁落户我市、中俄边贸递增等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增设了煤电一体化、金属压延、边贸俄语等5个专业。同时,努力促进历史品牌专业的拓展。
  二是将企业岗位需求置入就业班课程计划。“校门对准厂门,教学对准岗位”,是促进就业,从而形成“出口畅、入口旺”局面的必然前提。因此,全市各职教学校均成立了由用人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委员会”,学校和企业一并研究和确定专业技能标准、培训教材和流程及考核验收标准,并请企业技术管理专家施教。近3年来,市职业技术学校为建龙集团、新时代水泥、华烨热力培养培训了560名技工,无一被退回。饶河职教中心和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外教教学,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入该大学深造并负责就业。
  
  举全局之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
  
  ——大兴安岭地区职业教育过去历史欠账多,除职业学院外,基本没有经费投入, 职业学校校舍及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自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行署和各地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2007年,行署、管局用于职业学校建设的投入达900.2万元。2008年我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稳步增加,共计投入2 407.2万元。经过地区教育局和基层学校的积极争取,2008年我区共争取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650万元。
  
  职业教育实现资源整合优化
  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区职业学校点多、型小、办学分散的现状,地区教育局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提出了全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意见。据此,行署决定将全区5所技工学校合并为1所,重新组建地区技工学校;将全区9所职高合并为3所。通过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全区现有职业学院1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3所,全区各乡都成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初步形成初、中、高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时整合专业设置。2008年3月,地区教育局召开了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设置协调会,确定漠河县开设旅游服务专业,塔河县开设采矿相关专业,呼玛县开设商贸俄语专业,技工学校开设汽修等专业,职业学院中专部开设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这些都为突出
  办学特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创造了条件。
  
  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是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2007年以来,通过在全区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中职招生宣讲团到各县、区、局进行宣讲;在《大兴安岭日报》进行专版宣传;在大兴安岭电视台系列播出全区职业院校招生宣传片;在全区各城镇主要街道张挂职业教育宣传条幅;开通了以宣传中等职业学校为内容的手机彩铃业务;各职业学校和初中学校在校园内统一张贴“全国十大技能人才宣传画”。同时根据地区教育局的要求,各地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招生宣传活动,为我区招生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加大招生工作的力度。为落实招生指标,地、县(区局)、学校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连续两年对全区普职招生计划作了较大调整。同时加大招生的督办检查力度。每年招生期间,实行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月报告制度,在招生关键时期,每周两次督办招生工作,职成科人员还深入到各地具体指导招生工作。根据地区教育局的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完成招生任务。经过全区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2008年中职招生2 275人,占高中阶段职招生的46%,超额完成了地区教育局下达的1 700人的招生任务,连续4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目前,我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和家长认可度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出口畅,进口旺”的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为扭转我区职业学校管理粗放的现状,我们在全省各地市率先起草制订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管理规程》《职业技术学校综合评估方案》。这些教学管理文件的制订,为我区职业技术学校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一年来,通过学习贯彻这些教学管理文件,各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有了明显改变。同时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 培训方式,一方面选派骨干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一方面连续两年举办全区中职学校专任教师通识培训,聘请省内专家来本区授课。截至目前,全区培训“双师型”教师110人,全区中职学校教师全部参加了通识培训。根据地区教育局的要求,各职业学校也开展了以岗位练兵为主的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
  首先,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2008年4月,地区教育局筹备召开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研讨会和校企合作洽谈会。各县区局主管领导、教育局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为我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培养我区实用型、落地型人才,地区教育局主动与地区防火中心联系,在全区各职业学校开设森林管护与扑火专业,共招收学员1 217人,对全区扑火队员进行专业培养。为使教学顺利进行,组织编写教材、明确课程设置、制订教学管理手册和学员档案,全区各职业学校也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始显现。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参加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基础上,筹备举办了全区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这次大赛检验和展示了全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各学校以此为动力,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一种崇尚职业技能的风气正在各职业学校兴起。
  再次,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多功能办学作用。同有关部门和企业密切配合,围绕我区“6大产业”和“4个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每年培训在岗职工6 000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 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 600人次,培养农民经纪人100人,致富带头人1 000人,为全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技能人才
  安达市教育局
  
  ——2008年,全市GDP实现121.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5亿元,进入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再度跻身全省十强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职成教育的快速发展又为市域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摆上位置建立职成教育科学发展机制
  一是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建设。我市确定了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工作思路,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近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 000多万元用于职成教育。2007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职教中心综合实训楼作为全市“百件实事”之一纳入工作日程。投资446万元建成了4 200平方米的职教中心综合实训楼,当年建成当年投入使用;投入110万元资金对搁置13年之久、面积达1 360平方米的职教中心多功能餐厅进行了续建;同时,还投入200万元资金对职教中心旧校舍进行了改造维修。市委、市政府的大量投入,极大地改善了职教中心的办学条件。
  二是抓住关键,强化队伍建设。我市在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用人政策上给予倾斜。第一,改革用人制度,启动“名师工程”,充实职业教育师资力量。2007年把面向社会招聘的84名教师中的9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分配到职教中心,同时从外校调入了两名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为加快名师培养步伐,我市进一步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仅2007年,就面向社会选聘了6名学历较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教中心任教。第二,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定期选派教师走进企业、走进工厂顶岗锻炼、现场实践。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外出学习深造。2008年,我市投入4万多元,选派4名教师到北京、河南、河北、吉林等地学习电子商务、美术、计算机、学前教育等,一个月的强化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第三,抓好教师自身建设。发扬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调动教师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任课教师评议方案》《师德师风实施方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确保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立足市情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几年来,我市立足改革、创新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一是立足市场,强化专业。我们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要想发展,脱离了市场发展规律是根本行不通的。前些年,市职教中心开设旅游、幼师、汽修、畜牧、法律、文秘、计算机、电子商务、服装裁剪、美容美发等11个专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专业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充分调研、广泛论证,结合市场需求,将幼儿教育、焊接、电子商务、畜牧兽医确定为骨干专业,不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凸显专业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几年来,采取“自建和校企合作”等模式,建起了畜牧、电焊、美容美发、汽车驾驶与维修、服装裁剪等5个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我市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大力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先后与黑龙江省澳佳乳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澳佳饲料有限公司、贝因美有限公司、大连房地产学校、大连船舶技术学校、青岛博逸职业学校、大连机车技师学校、大连物流中等职业学校等企业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进行专项培训,修满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拿到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学生,保证100%就业。我市已向大庆等地输送技能型人才1 200余人。通过订单培养,达到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是挖掘潜力,延伸职能。2007年,我市在校企联办、校校联办的基础上,在部分农村中学开办了职教中心分校, 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农村中学为网点,采取第一年在农村分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年到职教中心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第三年顶岗实习的“1+1+1”的办学模式,当年招收211名初三分流学生和初高中返乡毕业生。这样不仅为分流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了基础、进一步扩大了职教中心的招生数量,也解决了农村中学的控辍问题。两年来共有775人在分校学习,已有130人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紧扣时代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我市紧紧扣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这一时代主题,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培训网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服务经济发展,创办农村综合中学。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创办农村综合中学。开展初、高中返乡人员、农村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培训工作,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综合中学实行了“一长领导(由主管教育领导任综合中学校长)、站校合一(即农业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优化组成一个新机构)”的新体制,真正使农科教联合落到了实处,发挥了作用,形成了“学校+基地+农户”、“学校+公司+农户”、“学校+专业产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办学模式。成立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中心、新农科技推广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心、返乡青年技能培训中心等4个培训中心,建立了养殖、种植、运输等多个协会。充分发挥综合中学培训基地示范和引领作用,落实“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突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功能,在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进行示范和引导,提高了生产效能,实现了农民增收。
  二是突出基地作用,开展多层次培训。以农村综合中学为基地,大力开展多层次培训,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第一,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综合中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三田一园”的示范功能。利用农村综合中学培训基地,结合农民需求,开设了焊接、畜牧兽医、种植养殖等18个专业,加强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几年来,共培训10万人次,培训面达到了95%,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二,加强初、高中返乡人员培训。安达市结合省、绥化市关于全员培训的文件精神和我市实际制订了《关于强化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全员培训计划》《全员培训评估细则》,使全员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几年来,进行初、高中返乡人员培训2 840人次,全面提高了初、高中返乡人员的技能素质,增强了他们从业能力。第三,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发挥农民文化技术作用,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培训,为农民技能提高、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升平镇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于2005年开办了农机技术、种植科技等专业,毕业的212名学员于2006年自发组建了丰桥农机合作社,开启了大型农机与先进农艺相结合的新型土地经营模式。到2008年,合作社承包的土地已增至8 300亩,入股农民达到了417人,每亩分红达到了210元,使原来的种田农民变成了土地股民,既实现了增收,也把很多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8年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和中央新闻频道分别作了报道。
  三是启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工程,开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2007年,我省开始启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工程,安达市被确定为16个试点县之一。我们敏锐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开展工作,根据地处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心地带、毗邻大庆的有利地理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了焊接、养殖、计算机等9个热门专业,同时各学校还立足本乡村农民需求开设专业。2007年9月,21个教学点相继开课,共计招生803人。广大学员通过远程职业教育学习,第一年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专业理论课,第二年安排学员进行实习实训,第三年由市职教中心、省中德远程应用技术学校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推荐就业。结合农村实际,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农闲时进行理论学习,农忙时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专业采用模块教学管理模式,实行了“五统一”,根据需要配置了必要的实训设施,为学员的系统学习提供了保障。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开通,使职业教育的触角延伸至村、屯、户,真正做到“送教育、教技能到家”。因地制宜、因时施教,解决了农村学员学习时间不固定的问题,为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供了平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转变了他们的观念,也开辟了为农村适用型人才培养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高层次转移的一条新途径。两年来,参加远程职业教育的学员已达1 052人。通过学习,农民的技能进一步提高,就业机会明显增多,收入大幅增加。
  
  让职教之舟扬帆远航
  五大连池市教育局
  
  ——五大连池市现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所,农村综合中学3所。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1 500人左右(不含农垦、森工系统),可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足800人,有近700人需要接受初、中等职业教育。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3 000人,有7 000人实现了就业,仍有6 000人需要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全市农村劳动力6.3万人,有4.2万人需要通过职业培训后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49年这里就有了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赞誉的“萌芽学校”,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1984年相继建立了农高、职高、技工、电大、成人中专、农广校、农机校、卫校、五大连池镇职高等9所职业学校,1997年合并组建了跨行业、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政府统筹部门合作举力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部门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市农委、劳动保障局、就业局、劳转办、扶贫办、组织部、武装部、市科协相继在职教中心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扶贫开发培训基地、农村干部远程教育基地、民兵训练基地、温暖工程“双百计划”培训基地、社区科普学校。各种培训基地的建立,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为职教中心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年来,共开办各类培训班349期,培训城乡劳动力14 230人次,为职教中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300万元。
  二是教育局强化管理职业教育。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初中毕业生和初中阶段辍学生开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方案》《职业教育考评细则》《职教中心评价方案》《职教中心招生奖励办法》等文件,要求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全员参加职业技术培训。下发中职招生文件,将职教中心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同步规划、同时录取,给各初中学校下达招生指标,督促各学校按要求做好中职招生工作,并在新发、团结、讷漠尔成立了3所综合中学,在各乡镇设立了职教中心分校,构建了中、初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生源匮乏、招生难的问题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模式
  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我们采取向上争取、政府投入、学校创收、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580万元,开辟市职教中心北校区。新建培训实训楼2 700平方米,维修实训基地1 200平方米;购置电焊设备46台,装备了电气焊实习车间;购置电工电子、电力拖动、机电编程设备60台套,建立了电工电子专业实训室;购置车床、铣床、刨床、折弯机、剪板机、卷板机等设备,建立了机械加工实习车间;购入微机103台,建立了两个服务外包专用微机室;还建立了餐厅、客房、苏绣、编织、琴室等各专业实习室。目前学校办学能力已步入黑河市前列。在办学模式上,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调整专业结构,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市教育局带领学校领导认真考察就业市场,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增设了电气焊、机械加工、计算机服务外包等一批技能性强、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骨干专业。所开专业和省内外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同大庆华拓数码科技公司、大连中远集团、大连泰宇公司、大连容木公司、天津新港船厂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行“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在企业定岗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做到了招生同就业市场需求接轨,育人和用人的统一。
  二是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职教中心利用省里开发的远程职业教育课件,建立了黑龙江远程职业教育五大连池分校,并恢复了农村成人中专的办学职能。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远程教学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农闲集中上课,农忙生产实习,全面提高城乡劳动力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农远工程”教育资源,在各乡镇设立远程教育教学点25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学到现代科技知识,并能做到学习和生产两不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目前远程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中专在校学员已达4 000人。
  三是依托专业办产业,探索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厂校合一的办学模式。职教中心依托电焊、苏绣、编织3个专业,开办了电气焊、苏绣、编织3个实习工厂,变实习基地为生产车间,变消耗性实习为创收性实习,刚入校的学员在车间实习,技能熟练的学员可直接留厂工作。学校电气焊厂生产的活动式卫生箱、排椅、农机具,苏绣厂生产的艺术作品,编织厂生产的汽车坐垫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习工厂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重质量强特色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五大连池职教中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开展“教育管理效益年”活动,创新办学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在教学中,坚持把握一条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注重两个强化——强化思想教育和实践技能;强调三个突出——突出职业特点、突出地方特征、突出应用特色;实现四个统一——规模与质量统一、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统一;培养五种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强化师资培训,先后选送27名教师到哈工大、天津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师大、河北师大等名校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
  坚持科研兴校,“十五”期间承担了《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子课题,编著出版了《创业教育》一书,科研课题被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十一五”期间又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研究》《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研究》三项科研课题。组织教师开发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机械制图》《焊接工艺与焊接技能》《中德远程教育辅导》《演讲口才与公关礼仪》《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酒店管理实用手册》7本校本教材,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起步之年,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省职成教育战线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建设和三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制度,扎实工作,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整体服务能力,推进我省职成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编辑/牛小源
其他文献
月映万川,庄子以其独特的方式阐述了他对教育内涵的理解,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深化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其潜隐的教育思想也负载着中国教育的一脉传承。在此,笔者仅以一孔之见谈一谈庄子的“不言之教”。  所谓“不言之教”,并不是指称那种不说话的教育或者反对教育,它是庄子“培养智慧”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对于智慧甚而能力的习得而言,“不言之教”淡化了语言的作用,夸张了超越语言的交流方式,有时甚至采取非同寻常的方式来引
期刊
在白云映衬下的田野中前行,我们来到了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中学。洁净整齐的校园使人竟忘却了这是一所农村中学,校园一侧的两棵苍翠的青松格外醒目,一种文化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中学,一所普普通通却又响当当的农村中学,当年震惊全国的呼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就在这所中学,有一位为教育事业打拼了20年的老校长——刘凤国。走近刘校长,发现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格直爽的东北汉子,身材魁梧,快言快语
期刊
自1991年8月任朝阳中学校长至今,18年的校长生涯令我感悟颇多:感到校长肩上的责任重大、身为农村校长的艰难,深知校长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师生的发展。因此,校长必须谋事干事,必须不断学习。  我当校长好多年,深感谋划学校发展是当校长的重要职责。作为校长,首先要做一个思想者,然后要做一个行动者。  思考,使得我的思路清晰,对学校的发展思路明确。农村初中怎么发展,如何改善办学条件,怎么提高教
期刊
记者:杜局长您好,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汶川“5·12”地震中剑阁县教育系统的受灾总体情况如何?  杜中贵局长:“5·12”特大地震灾害给我县教育系统造成巨大损失,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受损55.7万平方米,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81.3%。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毁坏7.2283万件(套),图书音像资料毁坏53.7914万册(套),课桌凳毁坏3.3247万套,绝大多数学校围墙、堡坎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
期刊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境界和责任的显现。”59岁的老校长,对少年时爷爷的一句教诲记忆犹新。  侯靖远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家庭非常富足,爷爷是山东省临沂县知名的老中医,爸爸是一名教师。因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儒雅、平和的气质在这位59岁的老校长的身上显得那么自然,雪白的衬衫,平整如新的藏蓝色西裤,一个大大的公文包,说起话来,总是先思考些许,不温不火,清新自然,平和间给人一种
期刊
她做了29年班主任,送走了11个毕业班,毕业生合格率100%,优秀率90%以上,做班主任她是优秀班主任,她就是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特级教师崔颖。语气温柔,性格温和,为人温婉,在崔颖的生活中始终充盈着一份平常却恒久的温暖。正是这份温暖温润了孩子们的颗颗心灵,也形成了崔颖对这份教育事业29年如一日的永恒的“爱恋”。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柔弱无暇的小花,需要我们带着阳光去呵护,他们才能经受住风雨的磨炼,
期刊
2009年3月26日,冰城哈尔滨一点儿不减寒意,一大早就飘起了雪花。黑龙江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黑大附中)的校园里,学生们早早地排好整齐的队伍守候在教学楼前,寒冷的天气难挡学生们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因为这一天他们将非常幸运地与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茹科夫零距离接触。当茹科夫副总理挥手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学生欢声雀跃,一边送上最热烈的掌声,一边用非常流利的俄语表达着对茹科夫总理的欢迎。当茹科夫总理走进俄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这个基本单位的灵魂。一个好的班主任,必然带出一个好的班级。一所学校,班主任整体素质高,必然会取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多年来,经纬小学校在加强班主任团队建设方面十分注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创新相济,教书与育人并举”的原则,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激发动力——促班主任思考教育信守教书育人的责任    目标激励——事业的凝聚力?筝
期刊
送走了来自全省300多名与会人员,卜祥林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时已近深夜。结束了一天紧张与忙碌的汇报工作,校园显得格外的寂静。学校行政楼里,只有卜祥林办公室里的灯不知疲倦地亮着,他枕着自己的办公椅,闭上眼睛,长出了一口气,似乎要把这些年的一切辛苦和疲惫都释放出去。回想从2002年年初来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牡丹江一中)当校长、筹划学校新址建设、学校整体搬迁,到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和2009年全
期刊
摘要:2010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5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国家在尊重和保护人权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适用上仍需在识别要件、适用范围、适用原则和数额计算等方面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识别要件;折中赔偿法  中图分类号:D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