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内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附20例报告)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1970年到1994年间通过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胸内甲状腺肿20例。胸内甲状腺肿是指肿大的甲状腺部分或全部位于胸廓入口以下。绝大多数胸内甲状腺肿是由颈部甲状腺肿大延伸而来,真正起源于胸腔的迷走性甲状腺肿极少。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病人,以女性居多。主要症状是气管受压引起的呼吸困难、喘鸣等。X线胸片、CT、同位素扫描是常用的诊断手段。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三种主要手术入路为颈部领式切口、纵劈胸骨法和开胸法。

其他文献
以St. ThomasⅠ号液(Ⅰ组)和改良Collins液(Ⅱ组)作为心停跳冲洗液保存成年猪心4~6小时,离体再灌注复苏,测试心功能和代谢(MVO2)及冠状动脉阻力指数(CRI)。结果表明MVO2在再灌注15和60分钟时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说明在相同条件下,Ⅰ组能摄取更多的氧;Ⅱ组CRI始终高于Ⅰ组,在再灌注1和15分钟差别显著(P<0.05);心功能指标MCI,MSVIⅠ组均优于Ⅱ
为比较常温体外循环持续灌注温血、含氧温晶体和低温冷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其对犬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II)、心钠素(ANP)及内皮素(ET)的影响。结果显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温血或含氧温晶体液灌注,上述指标无显著改变;而低温和心肌缺血对其影响明显。结论:常温体外循环下心脏温液灌注时心血管活性肽含量稳定,这可能有益于心肌保护以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总结1979年7月至1993年10月期间,31例原发三尖瓣病变病人施行三尖瓣替换术的经验。病人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0~42岁,平均23岁。三尖瓣病变包括下移畸形23例、严重发育不良6例、Uhl's病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术前心功能Ⅱ级者6例、Ⅲ级19例和Ⅳ级6例。三尖瓣替换术后5例死亡,手术死亡率16.1%;26例顺利康复出院。4例分别于出院后48天、4年半、6年和11年晚期死亡,晚期
期刊
报道1989年1月至1993年12月外科治疗先天性永存动脉干6例。按Van Praagh分型,Ⅰ型2例、Ⅱ型4例。Ⅰ型中伴主动脉弓中断1例,按Celoria等分类为A型。伴其它心内畸形3例。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处理主动脉弓中断。手术5例成功,随访7个月~4年8个月,疗效良好。1例术后肺动脉高压并发感染,自动出院后失访。作者主张永存动脉干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