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探析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08eb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实中,在教育主体、内容、载体、环体等方面还存在协同性不够、整体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应用协同理论与系统论的理论,明确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培育原则,做到教育主体立体协同、教育内容系统协同、教育载体多样协同,促进女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效应
  Inquiry into The Collective Education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Yang Ying
  Guang Do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Guangzhou,510520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synergy, lack of integrity and so on in educational subject, content, carrier and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theory and system theory, clear the collective cultivation principl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hieve educational subject stereo synergy, educational content system and educational carrier diverse coordination, promot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nergistic Effect
  女大學生是女性群体中具有高知识、高综合素质的优秀群体,她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加强对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促进女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及培养、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理论依据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变化、运动、发展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都是“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特别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培育主体、内容、载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 提出了“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他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结果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特征。” 而协同效应指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合作、配合、支持,产生关联运动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态势,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出现了系统论,它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强调从关联性、整体性、动态平衡性来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为现代社会研究复杂问题与事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协调,确保良性运行,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郑永廷教授认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不是过去单一的理论内容、现实途径与课堂方式,而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校、课堂与课外等各个生活层面高度综合化、社会化的体系”。孙其昂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是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各自构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是这些系统及其之间的系统运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涵括了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呈现出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等特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各要素要结构合理,整体协调,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取得最好的培育效果。
  二、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原则
  在协同理论、系统论的视域下, 对女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要结合女大学生的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进一步优化系统,提高有效性,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坚持目标一致原则。在高校里,虽然有教学部门、行政职能部门等分类,但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2、坚持女性主体意识原则。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人格健全发展的标志。女性主体意识,是指作为主体者的女性,在参与社会工作中,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作用以及价值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融进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使她们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3、坚持阶段递进原则。要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统一规划,既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为“纬”,更要注重以时间、不同年级为“经”,将培育的目标、内容、路径等具体细化落实到各年级,层级递进。
  三、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路径选择
  1、教育主体立体协同。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體主要有管理育人主体、教书育人主体、服务育人主体、自我教育主体,而教育主体的立体协同就是上述主体在一定管理体制下,形成良好的合作、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协同效应。首先,在管理体制层面,面对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复杂因素、途径、方式,建立“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打好“组合拳”,克服条块分割等弊端。其次,在工作机制运作层面,管理育人主体(行政人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等)、教书育人主体(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服务育人主体(教辅及后勤工作者等)、自我教育主体(学生自身)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形成协同效应。
  2、教育内容系统协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女大学生学习、实习、生活等相结合,才能扎根于现实生活,为女大学生所知、所悟、所信、所行。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指导女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女大学生专业教育结合。增加对女大学生的性别关怀,引导做好职业规划。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女大学生婚恋观、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业与恋爱的关系,积极上进,形成积极健康理性的心理。
  3、教育载体多样协同。 主要的载体有课堂教学载体、社会实践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等。课堂教学主要有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文化传承、现实意义等讲明白、透彻,努力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专业课教学则“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爱国、诚信、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社会实践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女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不断提高女大学生思想觉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长才、做贡献。校园文化主要是结合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女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中,引导女大学生坚定信念,提高道德情操及人文素养。要加强这些载体之间的配合、协调、联动,才真正形成协同协应,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4、教育环体三维协同。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是学校、社会、家庭简单一方发挥作用,而是三维共同发挥作用。学校作为女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结合女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载体,促使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而知、知而信、信而行。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尊重、关心女大学生,确保女大学生能够安心学业、健康成长。家庭作为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阵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以行导人,以情感人,发挥家庭环境对女大学生成长的有潜移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汇总重点与难点辨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5)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思想教育研究,2008(8).
  作者简介:杨英(1982年10月-),女,硕士,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一般课题:“协同理论视域下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2014YK031)”;2015年度广东省级学校德育创新项目一般课题:“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维一体’培育模式(2015DYYB053)”。
其他文献
【摘要】以蚌埠市居民为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确定样本框和样本量分布,利用MATLAB、SPSS等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李克特量表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从而研究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的优、劣势及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MATLAB;李克特量表;层次分析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of O2O network group buying p
期刊
【摘要】翻译补偿理论下的英语修辞格的汉译不可避免出现翻译损失,在文学翻译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翻译损失无所不在,翻译补偿亦如影随形。修辞格的运用是文学创造中的一种常见艺术手段,其翻译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关键词】翻译补偿;翻译损失;译文质量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under the theory of English figures of speech C
期刊
【摘要】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眼睛,准确地翻译新闻标题是做好新闻翻译的第一步。本文首先介绍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然后就日语新闻标题的分类来具体探讨将之如何应用于日语新闻标题的汉译中。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日语新闻标题分类;日语新闻标题汉译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
期刊
【摘要】汉语和日语虽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日本在古代就开始借用中国的汉字来标记本国语言。而且,两国历史交往源远流长,在词汇上相互借用、相互影响。因此,两国语言中存在着许多形态相同的词―中日同形词。虽称同形词,也各有差别,意义用法也各有不同。本文以《日语国际能力一级测试》(2010年~2015年)为中心,抽出和汉语具有共同点的词汇,从意义用法角度分析同形类义词间的微妙差别。  【关键词】中日同形类义词
期刊
【摘要】少司命的性别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话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为女神,然从楚地民俗、文本分析以及屈原写作意图等角度来看,少司命应为男神。弄清楚这一问题,对正确分析、理解《少司命》的思想内容与文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少司命;男性神;象征;忠君爱国  “Nine Songs” - less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Han Xiangjun  Coll
期刊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学术边缘的地位,在黑人研究和女性研究中,黑人女性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摆脱被他人定义的状态,如何成为独立表述自我的主体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胡克斯身为美国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主张的方式是将非主流话语与主流话语、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以及黑人方言与标准英语互相糅合这一言说形式,不仅彰显了黑人地位,而且还得其与主流批评处于对话的共生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背景之下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汉元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汉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汉元素,然后总结了汉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汉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汉元素;跨文化交际;文化交流  The role of sh
期刊
【摘要】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民办高校学校本身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实施“一体两翼”的学生工作队伍模式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一体两翼”,即:以辅导员为主体(辅导员由学工处各科室的人员,分院书记、学工办主任、专职辅导员组成),以专职教师或其他行政人员作为兼职班主任为一翼,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另一翼。这种模式能更好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和
期刊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 《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运用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定义与分析的相关理论,结合文章中福尔斯创作的角色塑造对比,主要从本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萨拉和查尔斯角色的置换,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身份不确定性所具有的相似性而导致二者互相吸引,而二者却又同时因为该身份不确定性而导致二者终究未能开花结果。  【关键词】神秘;不确定性;自我分裂;悲剧  The
期刊
【摘要】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上的热点问题。钓鱼岛是影响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关键因子,其实质是针对钓鱼岛周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资源开发主动权的争夺。中日在钓鱼岛问题达成合作是有基础的和可能性的。在非中日主导的国际组织框架下协商等措施,来促成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合作和共赢。  【关键词】钓鱼岛;共同开发;共同能源储备机制;东盟10+3  On 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