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8万亩,辖21个乡镇和两个经济开发区,313个行政村,2563个村民小组,16.3万农户,51.7万农业人口。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后,梨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建设好新农村作为党和政府惠农的德政工程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确定了以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的工作目标,实施了领导包保、部门参与的“携手共建”工程,建立了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示范村引导带动、一般村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1.以环境整治建设年为契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梨树县结合自身实际并深入调研和学习兄弟市县经验,决定把突破口选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此基础上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机制。实践证明,这一选择符合梨树实际,顺应农民意愿,推动新农村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1.1把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年,并下发了《梨树县2010年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是完成乡镇政府所在地、省级示范村以及“三线一环”行政村“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工程,彻底改变全县农村脏、乱、差现象。
1.2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千人动员大会,又连续召开专题常委会、包片领导调度会、乡镇党委书记汇报会,帮扶部门调度会,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
1.3县五大班子领导亲自到村开展工作调研,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场办公40次,解决问题210件。上半年,县、乡、村三级投入1000万元用于村屯环境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全县共清理垃圾226839立方米、清理柴草垛5284个、清理路障89389米,改厕2300个、改圈1427个、改围墙213200米,粉刷围墙5338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118020延长米、垃圾点411个,栽树516990棵、种花草213280平方米。49个村进行了全村粉刷,改变了“多年一个村、数年一个样”的落后面貌。
2.坚持规划先行,描绘发展新蓝图
2.1梨树县坚持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为统领,以“两区一建”(高标准牧业小区、高标准棚膜小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年)为重点,以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新、经济排序增位、社会和谐为目标。确立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集镇为节点,以其他各乡镇为网络,以33个省级示范村为分支的以城带乡,以乡促村的整体推进思路。
2.2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梨树县2009年~2012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结合地理特点、发展类型、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因此,东部土地肥沃的乡镇重点以发展玉米、水稻、杂粮种植为主;北部沙碱土质的乡镇以发展牧业为主;南部半山区以矿产开发和林果业发展为主;中部平原乡镇则以建立棚膜和露地菜种植等特色产业为主。同时,还确定了一批霍家店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目前,各乡镇和省级示范村结合县委的总体思路自身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全县已初步形成特色养殖、棚膜蔬菜、矿产开发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3.建立“四个机制”,提供强力保障
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3.1健全领导机制。调整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37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常设机构,核定编制10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3.2强化包保机制。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意见》,将县五大领导班子分成五个片包保新农村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4名副县级以上领导重点帮扶一个省级示范村,全县85个部门单位、60户企业则按照一对一帮扶、一帮三年不变的原则,开展帮扶工作。帮扶牵头部门负责联系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和做好帮扶的组织衔接、项目对接、资金和技术落实等工作。帮扶企业按照政府引导、村企自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产业带动、合作开发、培训就业、公益捐助等形式,支持示范村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上半年,五大班子领导已经带领帮扶部门单位和企业与所帮扶村进行对接,召开对接会议54次,到位帮扶资金141万元,健身器材、水泥等物资折合人民币350万元,整合项目14个,整合资金1394.4万元。三是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涉农资金,不断增加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今年计划投资6.77亿元,实施4大类、40大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投资2000万元补助泥草房改造2500户,投资2286万元解决3.65万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52亿元修建水泥路400公里,投资2.4亿元实施社会和公益事业建设,投资2.3亿元新建棚膜小区20个 、牧业小区84个,投资260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1000个。四是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机制。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完善相关的考核办法,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考核。每年年底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进行综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去年有10个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有4名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给予两年副乡级待遇。对于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力的乡镇和部门给予全县通报批评。通过强化检查和考核,促使各级干部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4.营造一种氛围,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既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和鼓励镇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为主线,发动农民以泥草房改造、院落、门前环境卫生、改厨、改厕等自由财产建设。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鼓励村社党员干部以身作责,走在群众的前列,激发农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今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好的乡镇、村、帮扶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年末进行表彰奖励。并逐步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对于帮扶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帮扶点上的捐助资金和物资,视为社会团体的公益活动支出,对于直接捐资捐赠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可按捐赠者意愿予以冠名或建立纪念性标志,捐赠者可在村委会任职,或视为优秀人才。对于企业捐资捐物,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列支。二是发动村镇干部、村民积极联系本村出生的、在村里工作过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回报家乡支援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强大合力。(省新农村办 供稿)
1.以环境整治建设年为契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梨树县结合自身实际并深入调研和学习兄弟市县经验,决定把突破口选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此基础上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机制。实践证明,这一选择符合梨树实际,顺应农民意愿,推动新农村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1.1把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年,并下发了《梨树县2010年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是完成乡镇政府所在地、省级示范村以及“三线一环”行政村“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工程,彻底改变全县农村脏、乱、差现象。
1.2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千人动员大会,又连续召开专题常委会、包片领导调度会、乡镇党委书记汇报会,帮扶部门调度会,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
1.3县五大班子领导亲自到村开展工作调研,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场办公40次,解决问题210件。上半年,县、乡、村三级投入1000万元用于村屯环境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全县共清理垃圾226839立方米、清理柴草垛5284个、清理路障89389米,改厕2300个、改圈1427个、改围墙213200米,粉刷围墙5338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118020延长米、垃圾点411个,栽树516990棵、种花草213280平方米。49个村进行了全村粉刷,改变了“多年一个村、数年一个样”的落后面貌。
2.坚持规划先行,描绘发展新蓝图
2.1梨树县坚持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为统领,以“两区一建”(高标准牧业小区、高标准棚膜小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年)为重点,以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新、经济排序增位、社会和谐为目标。确立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集镇为节点,以其他各乡镇为网络,以33个省级示范村为分支的以城带乡,以乡促村的整体推进思路。
2.2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梨树县2009年~2012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结合地理特点、发展类型、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因此,东部土地肥沃的乡镇重点以发展玉米、水稻、杂粮种植为主;北部沙碱土质的乡镇以发展牧业为主;南部半山区以矿产开发和林果业发展为主;中部平原乡镇则以建立棚膜和露地菜种植等特色产业为主。同时,还确定了一批霍家店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目前,各乡镇和省级示范村结合县委的总体思路自身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全县已初步形成特色养殖、棚膜蔬菜、矿产开发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3.建立“四个机制”,提供强力保障
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3.1健全领导机制。调整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37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常设机构,核定编制10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3.2强化包保机制。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意见》,将县五大领导班子分成五个片包保新农村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4名副县级以上领导重点帮扶一个省级示范村,全县85个部门单位、60户企业则按照一对一帮扶、一帮三年不变的原则,开展帮扶工作。帮扶牵头部门负责联系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和做好帮扶的组织衔接、项目对接、资金和技术落实等工作。帮扶企业按照政府引导、村企自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产业带动、合作开发、培训就业、公益捐助等形式,支持示范村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上半年,五大班子领导已经带领帮扶部门单位和企业与所帮扶村进行对接,召开对接会议54次,到位帮扶资金141万元,健身器材、水泥等物资折合人民币350万元,整合项目14个,整合资金1394.4万元。三是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涉农资金,不断增加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今年计划投资6.77亿元,实施4大类、40大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投资2000万元补助泥草房改造2500户,投资2286万元解决3.65万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52亿元修建水泥路400公里,投资2.4亿元实施社会和公益事业建设,投资2.3亿元新建棚膜小区20个 、牧业小区84个,投资260万元新建户用沼气池1000个。四是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机制。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完善相关的考核办法,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考核。每年年底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进行综合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去年有10个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有4名工作成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给予两年副乡级待遇。对于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力的乡镇和部门给予全县通报批评。通过强化检查和考核,促使各级干部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4.营造一种氛围,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既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和鼓励镇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为主线,发动农民以泥草房改造、院落、门前环境卫生、改厨、改厕等自由财产建设。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鼓励村社党员干部以身作责,走在群众的前列,激发农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今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梨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好的乡镇、村、帮扶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年末进行表彰奖励。并逐步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对于帮扶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帮扶点上的捐助资金和物资,视为社会团体的公益活动支出,对于直接捐资捐赠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可按捐赠者意愿予以冠名或建立纪念性标志,捐赠者可在村委会任职,或视为优秀人才。对于企业捐资捐物,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列支。二是发动村镇干部、村民积极联系本村出生的、在村里工作过的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回报家乡支援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强大合力。(省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