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堂中的随文练笔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极为成功的宝贵教学经验,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这种小练笔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的功能,是一种读写一体、形式灵活、操作方便的读写结合新形式,成为课改洪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在新理念下,如何提高随文练笔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呢?
一、捕捉时机,追求实效
1.仿构词
教学《火烧云》第三段时,抓住“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练写有关颜色的词。(1)学生找出构词的规律(ABB式和颜色前加个植物的名称);(2)学生仿说(ABB式:绿油油、金闪闪、红艳艳……颜色前加个植物的名称:苹果绿、柠檬黄、玫瑰红……);(3)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多(五光十色、万紫千红、色彩斑斓……);(4)学生找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变幻莫测……);(5)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
2.仿句式
语言大师老舍《猫》的第一段中,用了“说它……吧,可是……”的句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在引领学生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性格古怪之处。有学生这样仿写: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说它温柔可亲吧,可是它不高兴的时候又是一声都不吭;说它胆小吧,可是它有时又是那么的勇猛。
3.仿构段
片段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4.仿篇章
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教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
5.仿立意
“意胜则文高”,“意”是文章的精髓、灵魂,是一切文学体裁的生命。立意是否深远、独到、新颖,是评价一篇文章是否重要的依据。如何立意是学生习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感觉最难的。而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都值得学生仿效。
二、捕捉拓展之机,激活潜能
文本中有许多地方都留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应好好地利用,进行拓展性练笔,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的潜能。
1.续写结尾,放飞思绪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
2.扩展情节,升华体验
情节扩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概括性强、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使之具体详尽的练笔方式。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
3.揣摩内心,丰满形象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我根据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细致的描写,利用文章的空白处设计了这样一个供学生想象空间的练笔:面对众人对两个指头的不解,如果严监生此时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些什么?通过揣摩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内心,丰满了严监生这个人物(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
三、捕捉改写之机,开拓思路
1.体裁改变式
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学完古诗词《清平乐·村居》,现代儿童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将相和》、《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课文,可以选取其中的一段改编成课本剧;《鲸》、《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
2.词语联珠式
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大瀑布的葬礼》时,让学生认读词语“一泻千里”“纷至沓来”“流连忘返”“面容枯槁”“奄奄一息”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写一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昔日与现在的不同景色。
3.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
“大河不拒涓流”,作为阅读课堂上的练笔训练,不管是只言片语,一点体会,一丝灵光,都是一次积累的过程,让心声有了呐喊的出口,让文字有了徜徉的舞台。只有牢记课堂练笔的规范,善于挖掘文本,才能让随文练笔真正走向“有效”!
一、捕捉时机,追求实效
1.仿构词
教学《火烧云》第三段时,抓住“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练写有关颜色的词。(1)学生找出构词的规律(ABB式和颜色前加个植物的名称);(2)学生仿说(ABB式:绿油油、金闪闪、红艳艳……颜色前加个植物的名称:苹果绿、柠檬黄、玫瑰红……);(3)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多(五光十色、万紫千红、色彩斑斓……);(4)学生找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变幻莫测……);(5)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
2.仿句式
语言大师老舍《猫》的第一段中,用了“说它……吧,可是……”的句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在引领学生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性格古怪之处。有学生这样仿写: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说它温柔可亲吧,可是它不高兴的时候又是一声都不吭;说它胆小吧,可是它有时又是那么的勇猛。
3.仿构段
片段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4.仿篇章
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教落实到“写”上,进行练笔训练。
5.仿立意
“意胜则文高”,“意”是文章的精髓、灵魂,是一切文学体裁的生命。立意是否深远、独到、新颖,是评价一篇文章是否重要的依据。如何立意是学生习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感觉最难的。而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都值得学生仿效。
二、捕捉拓展之机,激活潜能
文本中有许多地方都留有想象的空间,我们应好好地利用,进行拓展性练笔,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的潜能。
1.续写结尾,放飞思绪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
2.扩展情节,升华体验
情节扩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概括性强、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使之具体详尽的练笔方式。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让文本更丰满。
3.揣摩内心,丰满形象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我根据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细致的描写,利用文章的空白处设计了这样一个供学生想象空间的练笔:面对众人对两个指头的不解,如果严监生此时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些什么?通过揣摩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内心,丰满了严监生这个人物(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
三、捕捉改写之机,开拓思路
1.体裁改变式
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学完古诗词《清平乐·村居》,现代儿童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将相和》、《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课文,可以选取其中的一段改编成课本剧;《鲸》、《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
2.词语联珠式
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大瀑布的葬礼》时,让学生认读词语“一泻千里”“纷至沓来”“流连忘返”“面容枯槁”“奄奄一息”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写一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昔日与现在的不同景色。
3.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
“大河不拒涓流”,作为阅读课堂上的练笔训练,不管是只言片语,一点体会,一丝灵光,都是一次积累的过程,让心声有了呐喊的出口,让文字有了徜徉的舞台。只有牢记课堂练笔的规范,善于挖掘文本,才能让随文练笔真正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