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中的“自然”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li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王国维看来,有无境界,是品评诗词好坏的最高标准;而诗词创作是否做到了真切“自然”,则是有无境界的分水岭。“自然”在王国维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次提到“自然”二字,并涉及“真”“不隔”“赤子之心”等相近词及“游词”等相反词。通过分析可知,《人间词话》中所论“自然”实有三含义,即真、善、美,由此可知,王国维的“自然”之义是真、善、美的统一。
  一、 “自然”的含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共有四则、七次提及“自然”,我们首先对这些字句进行分析。
  1. 卷上第二则。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境界创造方法有造境和写境两种。造境和写境很难辨别清楚,这是因为大诗人所造的境必然和自然界的境相符合,所写的境也必然和心中理想的境相接近的缘故。聂振斌《王国维的意境论》认为:“造境主要是依照想象、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的意境,突出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和理想图景的刻画,而写境则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忠实描写和再现而创造的意境。”不过,造境者虽然更加注重夸张、虚构、变形等手法的运用,但其在本质上,在人情世故的表现上,还是与现实人生密不可分的,所以,它又合乎自然。正如《人间词话百年解评》中所指出的,此处“自然”意指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现实人生。
  2. 卷上第五则。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在这一则中,王国维进一步阐述了第二则的思想,是“理想”与“写实”、“造境”与“写境”在艺术上不相似而又相似之微妙关系的更深层阐述。在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自然,与第二则中的含义相同,也是指现实人生,包括自然界。陈鸿祥认为,这里的“自然”,应该是王国维论述“屈子文学之精神”及“诗词之题目”时反复强调的“自然与人生”。所谓“自然中之物”,虽亦包含“一草一木”,更涵盖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宇宙苍穹、“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的社会人生。
  3. 卷上第五十二则。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用客观的眼光观察客观事物,用客观的事物抒写情感,这是因为刚刚来到中原还没有受到汉人风气影响的缘故,才能够这么天真亲切。北宋到现在,只有他一人能做到这一点。所谓“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就是用未受任何矫饰的眼睛观物,以未受任何限制的口吻言情。只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受外界文化、社会文明等浸染、限制,才会有自然之眼、自然之舌,故能所感者真切,所见者真实,所写者鲜活。
  这里我们不妨引入西方“野蛮民族有真正之文学”之观念。“一个民族越是野蛮,这就是说,它越是活泼,就越富于创作的自由。它如果有歌谣的话,那么它的歌谣也就必然越粗犷。这就是说,它的歌谣越活泼,越奔放,越具体,越富于抒情意味! 这个民族的思想方法、语言和文学的表达方式越不是人为的、学究气的。”罗钢提出,王国维正是具有这种西方观念,他把所谓“自然之眼”“自然之舌”与“汉人习气”对立起来,并通过“崛起于方兴之族”“未染汉人风气”来解释纳兰性德的艺术成就。
  4. 卷下第二十则。
  ……学人之词,斯为极则。然古人自然神妙处,尚未见及。
  王国维在此盛赞古人诗词的那种自然神妙的境界。按照康德的说法,“自然”应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应该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叔本华说得更明确,每一个具有美的和丰富的心灵的人,总是用一种最自然的、直接的和单纯的方式来表现他自己。相反,心灵的贫乏、混乱,思想的邪谬,则要用种种极其矫揉造作的表现方式和词语的极其晦涩的形式来装饰他自己,以便在艰深而夸诞的措词中,遮裹住那些纤小的、琐屑的、味同嚼蜡的或者平庸的思想。这里的“自然”应是与“学人之词”相对,诗词创作时不用内容晦涩的典故,不矫揉装束,而是直抒胸臆。
  二、 与“自然”相近词的比较
  在《人间词话》中,除上述直接提及“自然”的篇目外,还有一些间接表达“自然”之义的词,如“无我之境”“真”“不隔”“赤子之心”等,它们各有侧重点。
  1. 先来看“无我之境”。卷上第三则: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境界。“有我之境”就是用“我”的内在意识去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外界物境都染上了“我”的主观色彩,抒情色彩比较浓重。而“无我之境”则是用“物”化了的“我”去观察外界物境,是主体情感表达相对隐蔽的境界,此时的“我” 已然与自然融于一体,以一种纯客观的高度和谐的审美心境,观照出外物的一种最纯粹的美的形式,达到了物我为一,甚至古时“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无我之境”即是“自然”之境了。
  2. 再来看“真”。《人间词话》中多次提到“真”。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状物,要讲究一个“真”字,不能无病呻吟或是隔靴搔痒。“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是一种情感的真诚流露。苏东坡、辛稼轩那样品格高尚、胸襟阔大的诗人,抒发豪情是真性情;李后主那样的亡国之君,以“血书”写亡国之痛也是真性情;甚至鄙淫之词也“亲切动人”,显本性,吐真情,不造作,这样的诗就是有境界的诗。如卷上第六则: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所谓之“真”包括“真景物”与“真感情”两个主要的方面,能写得出“真景物”“真感情”,诗作才算有境界。只有心物相接时真切感受的真实传达,才会产生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艺术作品。这里的“真”不只是景物的真,更指人的心境之真。
  又如卷上第六十二则: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轲常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真”即情感真挚,真实可信。王国维认为,只要情感真挚坦诚,叙述真实可信,便可谓好词好诗。他把“真”作为品评诗词好坏的最高标准。这则解释是有争议的。金开诚、施议对等人认为,王国维在这一点上有失偏颇,忽视了“美”与“善”的重要性。仅仅注重“真”,而不问拙劣,不讳鄙陋,不承认思想情操有高低、雅俗、美丑之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再看卷上第五十六则: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横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指其对所描写的对象观察深入细致,表现真实深刻。“真”意指观察对象时的真切、细致。在这个层面上,“真”与上述“自然”之义的侧重点就不同了。与“自然”相比,王国维的“真”也具有表达感情自然、不矫揉造作之意,但“真”更偏向于表示情感真挚、真实可信的义项。
  3. 卷上三十六、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各则中,王国维提出了“不隔”的理论。隔,即华丽而不自然,雕琢而不真切。不隔,顾名思义,与“隔”相反。首先,不隔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或是“语语都在目前”。王国维称赞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因为周邦彦的词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雨后风荷的神态,惟妙惟肖。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虽然也是咏荷名作,但只有泛泛咏荷的句子,读后不能形成荷花的明晰形象,所以王国维批评说犹有“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之恨。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认为,作者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因此,“不隔”也有描写景物真切自然之意,但它更偏向于写作时不用典,而是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景物之态。
  4. “赤子之心”。卷上十六则: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所谓词人,就是尚未丧失“赤子之心”的人。“赤子之心”,类同李卓吾的“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不失其赤子之心”,是强调诗词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只有排除世俗的欲念,达到无利害的审美状态,才能创造出审美的艺术品。因其未被世情所染,不计功利,只说真话不说假话,故有赤子之心者能够发自内心,真诚真实,放言无忌。相反,一个词人若是入世过深,并被世情所牵,以世俗之眼观世,以世俗之心写作,那就难免见利忘美,重个人得失之表现而失对人类全体之描写,他就做不成一位爱美求美的词人。相较“自然”,“赤子之心”更侧重于诗人心灵世界的纯净、绝假纯真。
  三、 与“自然”含义相对的词
  《人间词话》中也有自然的反义词,即“游词”。
  还看卷上六十二则,作为反映“荡子妇”之“淫”、“据要津”之“鄙”的诗篇,却并不让人视为“淫”,视为“鄙”,因为诗里真实地抒发了“荡子妇”之心声。由诗而及于词,从南唐李煜,到北宋欧阳修、苏轼,以及南宋初年的辛弃疾,他们的词里并非无“淫”无“鄙”,然而,读之不觉其淫,但觉其“亲切动人”;不觉其鄙,但觉“精力充满”,原因何在?一句话,“以其真也”。所以,王国维借用金应“为词三蔽”中的“淫”“鄙”之说,指出其症结所在,“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那么“游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金应《词选》后序:“规模物类,依托歌舞。哀乐不衷其性,虑欢无与乎情。连章累篇,义不出乎花鸟。感物指事,理不外乎酬应。虽既雅而不艳,斯有句而无章。是谓游词。”王国维的“游词”不仅限于此。他从“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态度上立论,倡导“反游创思以求真,达到真、善、美的尽可能统一”。
  四、 总结
  《人间词话》中所论“自然”实有三含义,即真、善、美,由此可知,王国维的“自然”之义是真、善、美的统一。
  1. 指现实人生,包括自然界在内。卷上第二、第五则的“自然”都是这个意思。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自然及其客观社会发展规律,而它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亦有制约作用,但文学艺术又决非机械地照抄照搬自然。此真。
  2. 指与“赤子之心”相似的人的天然本性。正如纳兰容若和李后主,他们是有赤子之心者,观物言情皆出于自然本性,而非为世俗功名利禄所污染和辖制,便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信手拈来,天马行空,挥笔自如。此善。
  3. 与“不隔”相同。反对矫揉造作、浮华伪饰,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景物之态。此美。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舞台?我认为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重组,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与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本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个性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启迪。  一、 结合文章背景重组教材,进行深度阅读  任何一篇课文,在文本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心灵背景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