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来讲,已经取得了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广泛共识。在党中央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写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如此鲜明地大力提倡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反映了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本质,也是党的性质和最终奋斗目标所要求的。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进一步揭示出了现阶段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又的的确确正在发生着许多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以人为本的事情:前不久轰动一时的阜阳“大头娃娃”,病因并不复杂,就是阜阳城乡大街小巷、摊点商店,十分旺销的营养低下的劣质奶粉;全国各地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小煤窑安全生产事故;继川东天然气井喷事故后,4月15日晚位于重庆江北区的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露,次日连续两次发生局部暴炸,造成数人死伤;《中国青年报》曾刊文质疑:试过的“错”为何一错再错?讲的是地处苏北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的某市竟宣布斥资十多亿元在市区升级、新建5座五星级酒店。其实,类似的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屡见不鲜,穷县盖起奢华的办公楼,不能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却举资兴建大型文化广场,等等。诸如此类的“错”一错再错,不能说我们的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完全不知道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做才是坚持以人为本。问题的关键在于仅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不够,要在发展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我们还必须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
态度是什么?态度的背后是立场、是感情。能否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关系到你是否真正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是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从思想感情上与人民心手相一、同甘共苦。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无论时代的主题怎样变化,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毛泽东同志所讲过的“我们的出发点”不会变。有了这个出发点,我们才能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困惑面前不迷失,在利益面前不伸手,在危机关头挺身上。这就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本的态度。
近期以来,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改变我们工作中很多不以人为本的做法,关键是要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致力于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着眼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了科学正确的态度,我们才有了实践中所为之遵循的守则和精神。那就是: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存质量为代价,政绩不能靠忽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去换取。因此,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包含了两层最基本的涵义:一是要关爱人、关注人、保护人、提高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这是发展的第一要义。二是我们在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统筹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了这两方面的涵义,我们必定能够不断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切实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在发展实践中努力促进以人为本,也必定能够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进一步揭示出了现阶段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又的的确确正在发生着许多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以人为本的事情:前不久轰动一时的阜阳“大头娃娃”,病因并不复杂,就是阜阳城乡大街小巷、摊点商店,十分旺销的营养低下的劣质奶粉;全国各地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小煤窑安全生产事故;继川东天然气井喷事故后,4月15日晚位于重庆江北区的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露,次日连续两次发生局部暴炸,造成数人死伤;《中国青年报》曾刊文质疑:试过的“错”为何一错再错?讲的是地处苏北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的某市竟宣布斥资十多亿元在市区升级、新建5座五星级酒店。其实,类似的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屡见不鲜,穷县盖起奢华的办公楼,不能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却举资兴建大型文化广场,等等。诸如此类的“错”一错再错,不能说我们的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完全不知道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做才是坚持以人为本。问题的关键在于仅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不够,要在发展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我们还必须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
态度是什么?态度的背后是立场、是感情。能否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关系到你是否真正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是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从思想感情上与人民心手相一、同甘共苦。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无论时代的主题怎样变化,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毛泽东同志所讲过的“我们的出发点”不会变。有了这个出发点,我们才能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困惑面前不迷失,在利益面前不伸手,在危机关头挺身上。这就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本的态度。
近期以来,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改变我们工作中很多不以人为本的做法,关键是要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致力于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对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着眼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了科学正确的态度,我们才有了实践中所为之遵循的守则和精神。那就是: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存质量为代价,政绩不能靠忽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去换取。因此,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包含了两层最基本的涵义:一是要关爱人、关注人、保护人、提高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这是发展的第一要义。二是我们在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统筹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了这两方面的涵义,我们必定能够不断端正以人为本的态度,切实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在发展实践中努力促进以人为本,也必定能够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