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雄:咆哮画坛的追梦人与实践家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熟悉的优秀的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我们已经熟视无睹于许多的平凡和善举,只习惯于隔着距离,通过各种八卦或宣传,才去相信身边那个熟悉的人是有魅力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敏觉被隐蔽了。
  叶雄是我不得不提的一位令我敬重的熟悉的老朋友。
  屈指算来与叶雄相识已有26年光景,我们是上海大学美院89级的同班同学,那时,四十岁不到的他已是一头银发,同学们有时玩笑地称他“白头翁”。叶雄因专业成绩特别优秀,其谦卑、寡言的性格反而十分抢眼。经常是他上完课匆匆走人,很少有机会与他聊上几句。所以,指望哪一天能像风一样随他而去,看看他究竟急着去干什么。对他的深入了解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他创作了一套连环画《我的父親邓小平》,当时叶雄主动提供了信息,于是我通过几次交往,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他的艺术。
  “白头翁”成名甚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国内连环画出版蓬勃发展时段,他绘制的《子夜》《咆哮的黑龙江》《黄金案》,与戴敦邦的《红楼梦故事》、施大畏的《暴风骤雨》、卢辅圣的《钗头凤》、俞晓夫的《一个儿子》、黄全昌的《海瑞罢官》等,一起成为特定历史时期公认的优秀作品。1988年,38岁的他涉足创作的国画作品在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个展,成为画坛一时佳话。
  他的人物画,呈现一派阳刚、雄强之音,犹如词坛上的苏、辛豪放一派,有所谓“大风卷水,林木为摧”、“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之境界,令人过目难忘。同时,其画风又兼备简净、清雅一格,别开生面。进入美院后又得到一批名教授的系统指授,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力,步入了追求笔墨意趣之境,达到笔不到意到的“不可思议处”。之后十几年间,他陆续为《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人物造像,成为当代海上画坛的一件“罕事”,由此奠定了他作为海派画坛实力派中坚地位。
  工人画家变身“连坛”名家
  叶雄的父亲是个普通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他还有个妹妹。父母为了叶雄能早一些工作,让他提前两年上学。那时候除了读书作业之外,其它时间他几乎都用来临摹绘画,每完成一幅得意的“大作”都使他兴奋不已。超强的自学能力和过人的绘画才华,常常受到老师与同学的瞩目。
  1965年初中毕业,相对于“一片红”分配的第二年,他是幸运的,被分配到仪表局一家保密单位——264厂工作。他的美术特长在厂里得到逐渐发挥。当时他是画西画的,曾于1975年和俞晓夫同期报考上海戏剧学院,专业及文化课都轻松过关,但入学前体检因肝功能不合格未被录取。事后了解到是吃了一种治皮肤的药物引起的反应,现在回想起来他难免有一些遗憾:“当时年轻脾气倔,觉得自己与读大学没有缘分,即使第二年戏剧学院又通知我报考版画系也无心了。”
  由于形势需要,局里成立了工人创作组。局里的前任美工突然去世,领导安排由叶雄去顶替,“我原来是画西画的,开始画连环画是由于顶替。根据当时的形势,上面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戏剧般的变化。由于形势需要,他一度被借调到上海人美社组成的工人创作队伍里,与张培础、施大畏、韩硕、戴逸如等一起搞连环画创作,从此与连环画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堪称是中国连环画创作的基地,领风气之先,叶雄有幸得到上美社的前辈名家贺友直、刘旦宅耳濡目染的指点。“在工人创作组里,还可以看着名家如何起稿、构稿,而贺友直先生在人物造型及构图上独特的处理风格,对我的影响很大。”说起这一段经历,叶雄一脸虔诚。
  对连环画艺术天然的悟性,加上忘我的投入,叶雄没日没夜地创作,十几年后绘制了近万幅的作品,而连环画《咆哮的黑龙江》《黄金案》等优秀作品在全国连环画大赛上的获奖,使他成为“连坛”业余的专业画家。
  呕心沥血绘《子夜》
  由于长年累月的过分投入,他得了心肌炎必须病假休息,而要恢复上班必须要有医生的健康证明。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画画,他从1984年始断然病休在家专心绘事,直到退休。说起这件事,叶雄难抑一丝苦涩的微笑:“现在的专业画家,上班工作时间往往不能画画,而我是业余的却能天天画画,觉得蛮好。”
  在连环画热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搞国画还是搞西画的,都不同程度地在连环画领域中尝试创作途径,比如陆俨少、程十发、米谷、蔡振华、方增先、陈逸飞、夏葆元等,他们当时的纷纷参与,对连环画的艺术性起到推动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连环画“大干快上”,凡是能画连环画的出版社都要,甚至没有条件的也要借作者去搞连环画,行情是:只要出版社能出书,新华书店就给钱。稿酬按照基本稿费加印数稿费,超过一万印数加8%,作者画一套武侠书,如果30万发行量,就有2万多稿费,当时就可以买一套房。不过,当发展到“连环画大跃进”和“一切向钱看”后,大量滥竽充数的“跑马书”出现了。几年后书卖不出,殃及池鱼,连环画从业者也纷纷改行,“连坛”行情一落千丈。
  在这段时间,一直认为“连环画一定要讲艺术性、不能赶时间”的叶雄,却想着如何通过画“重大题材”提升自己的艺术含量。当他接到画《子夜》连环画的任务时,出版社编辑部有些怀疑,一个三十多岁的画家如何能够画出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三十年代?有强烈创作欲望的叶雄,此刻也是“捧着名著烦在心头,对老上海的了解,一切要从头开始”。
  还是要说一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倔强的叶雄“决志”要画好此书。他反复细读文化巨匠茅盾《子夜》原著,体会小说驾驭全局的魅力、气势磅礴的历史真实感及小说所涵盖的社会内容。有两个月时间,他天天泡在徐家汇藏书楼查资料、收集图像。他还根据原著寻访故地采访相关老人,把书中老上海弄堂、和平饭店、国际饭店、外滩等一一做实地考察、写生;为画好证券交易所,他听取相关老人介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倾注了全部的激情与心血。凭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对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的把握,依托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扎实的绘画功底,他用流畅细腻的笔法,虚实结合的构图,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上海的生活。耗时3年,精雕细琢,呕心沥血,出色绘制出上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色彩斑斓、层次丰富、规模巨大的历史画卷。《子夜》在1986年获得全国第三届连环画大赛三等奖,成为“连坛”这一时期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   为“四大名著”人物绣像
  这个被英雄情结激励一生的叶雄,工作不幸,艺术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凭借连环画《子夜》名声大振,又得到了朋友的经济赞助,他把两年内创作的一批国画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了。有着十几年连环画创作经验的叶雄,对国画笔墨的理解,笔性一旦掌握就显得与众不同,且有自己的面目。当叶雄请时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题字时,方先生还主动为画展作序:“……我不但欣赏他的艺术感染力——质朴、俊美、清新、流丽;我同时也钦佩他在人物画园地耕耘的艰辛与勇气。他的画,从人物造型、笔墨结构,到深情气韵,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画的刻苦用心。没有大量的画作,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熟练的程度;没有对笔法、墨法作千万次的推敲,就不能达到线、墨这样的鲜丽与丰富。水墨画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最有力地标明了作者艺术高度的尺码。”前辈艺术大师对他艺术的肯定,可见一斑!
  这里,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他的国画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
  我们看到,新世纪以后,他创作的《十六铺》组画、《淞沪会战之四行绝唱》组画、《老兵档案》组画等这一批老上海题材系列作品,与他早年在绘制连环画《子夜》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内容与艺术趣味是如此地紧密相联。
  他的作品,有别于一般泛泛的人物画家对大场面的绘制与渲染,有着一种可歌可泣的英雄情怀和独到的驾驭能力。我们不难读出一种淋漓奔突、纵横捭阖之美,那美感,不因为表现了凝练雄浑之气而落于粗疏,而是风格彰显而富于变化。《十六铺》组画的奇险生辣、奔走流动,《淞沪会战之四行绝唱》的挟风擎雨、亦激亦昂;转而在他的水墨小品《小夜曲》《夜静思》里展现出委婉抒情、缭绕郁勃。透过那些笔墨的动荡与形式的奔突,我们可以感受到属于叶雄个人内心的一种沉重、压抑与奋争向上的生命情绪。
  再看他两度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连环画《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华少年奇才》,与获得全国美展铜奖国画《伟人的抉择》。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连环画与中国画创作的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在他身上是如此完美的吐纳互补。可以说他的成功,为当代中国画坛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成功范例。
  新世纪后,在中国画传统题材创作上,叶雄拿出了让世人惊叹的《水浒一百零八将》,之后又拿出《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墨人物绣像,形象生动,性格分明,水墨淋漓的数百个人物,不啻为当代绘画史上一个“奇观”。其中《水浒一百零八将》被上海地铁公司制成磁卡首发,又被央视采用制作成专题,其影响在全国不胫而走。
  如果说在中国人物画创作道路上,方增先先生是一位成功的理想主义的跋涉者;那么不妨说叶雄是一个咆哮的追梦人、实践家。令人难忘的是,叶雄在创立自我风格过程中,对“生活”以及“对象”的洞悉与了悟,正是他艺术生命的根脉所系。
  记者:时常在《上海美术》杂志、《上海连环画艺术》报看到你参加活动的消息,在圈内也很有影响,能否介绍一下。
  叶雄:《上海连环画艺术》报是我主编的,一年出四期,有五年了,已出版二十三期。当时连环画市场不景气,我想通过办报来推广一下,后来得到了美协施大畏主席的支持,小报就归属为美协主办,通过报纸至少让大家知道还有连环画的存在,是起到一些作用的。这次全国美展,上海连环画作品共有七套入围,比前几届多几倍了。
  记者:功德无量啊!你哪一年担任上海美协“连年儿”艺委会主任的?
  叶雄:担任了两届,一届为五年,“连年儿”艺委会工作现在主要重点是连环画。虽然眼下连环画还是不景气,但是,仍然有一批中青年画家在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连环画创作。现在低幼读物和年画创作偏弱一些。目前,上海的连环画创作与出版仍然具有相当的数量和交稿的质量。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从儿童启蒙时抓起,连环画在我们传统的文化经典宝库中占有不小的分量。
  记者: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你绘制了《水浒一百零八将》,当初是如何考虑的?是否人物画家都想通过对名著的创作来锤炼与提升艺术高度?
  叶雄:这是上海地铁营运公司下属的文化公司策划的。2000年以前,上海的地铁刚刚起步不久,营运路线只有六十多公里,我的整套《水浒》算是世界上第一套大卡,历史上英国地铁磁卡最多也只有66张一套。策划的文化公司经过多方比较筛选,最终采用了我的画稿。磁卡一共109张,由108个人物和一张“大聚义”全景图组成,发行单位觉得如此大数量的卡即使再有此类题材磁卡发行也是超过不了的,所以是109张。一共发行了15000套,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我用了两个月完成。当时出第一套时大家都没底,是试一试的心态,两周发一次,每次九张新的水浒人物,共分12次发行,越到后来人们越觉得完整的108将人物收集不易,最早的几批市场上难觅,升值也最快。后来地铁公司发行了汪老(汪观清)画的《三国演义》,韩伍画的《西游记》和马小娟画的《红楼梦》,市场反应也很强烈。
  记者:据我所知,1988年个展之后,1994年你在芬兰也办过画展,后来豫园城隍庙“华宝楼”的画展特别成功。
  叶雄:在“华宝楼”办个展前,先有我和杨秋宝、徐有武、黄全昌四人的联展,我想联合几个同年龄段的朋友一起把传统文化推广出去,我在美协“连年儿”艺委会主任这个位置上,有机会就要尝试一下。当时正好是杨秋宝与“华宝楼”联系好,都有这个愿望。个展是这样的,当时韩国人读《三国演义》,读的都是日文版,谬误较多。后来一个中国朝鲜族的翻译家直接把中文翻译成韩文出版,要配插图。韩国人把中国所有的三国绘画作品全部买了进行对比,最后选定了我,通过上海美协找到了我。这一套《三国演义》人物一共画了189幅,当时我国的扫描技术还未过关,对方也不同意用反转片,韩方一定要原稿扫描,付了订金,两个星期一次专递,这样几经周折,最后由韓国金土出版社出版。“华宝楼”问我有没有新的作品,我就用这批画,展出六十幅《三国演义》作品。
  记者:你从连环画转到中国画,后来又回到连环画再到中国画创作,中间是什么原因?   叶雄:连环画因为画面小,难以展现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所以我从连环画向国画拓展。反过来,从实践来看,国画创作对连环画创作也有很大帮助,在立意、构图、造型,尤其是气韵等方面需要下功夫的。我在2003年成立工作室后,基本上与连环画脱钩,一是年龄大了眼力不济,二是手上约稿太多难以招架,加上日本动漫的冲击,我组织一批青年人来画连环画,其中招到一些有才华的青年人。但是我还是要讲,政策有点问题,稿费和印数少,因此造成连环画生存环境差,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人很少,前途渺茫。但反过来也有好处,画连环画的人比较集中,得到锻炼。经过两年培养后他们基本上能够独立创作了,其中一位专攻单线白描,很受欢迎,约稿不断,还有作品参加上海美术大展,现在已经是美协会员了。
  记者:《子夜》创作没有时间规定,而你的连环画《我的父亲邓小平》在很短时间要求完成,对你的艺术好像也是一次考验吧?
  叶雄:这类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确实难度大,当时也是全国范围挑选出。伟人邓小平的经历特别丰富,法国留学、国内革命、抗日、解放战争、“三上三下”。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形象,手头只有一张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全身像。加上时间紧,也就半年多一点时间,因为这本书要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的献礼。而且作品是单线白描更是难上加难,前五十页我是仔细推敲的,之后为了赶在香港回归前发行,上面要求政治任务放在首位,我只能少睡觉,坚持每天完成三四幅,哪怕是画到天亮。完稿后毛毛评价说,把邓小平的各个时期都画得很像。
  记者:你创作的大场面作品好像更有说服力,但大场面本身在艺术创作上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吧?
  叶雄:我对一些大场面感兴趣,一直想画古代十大战役。我有个古怪脾气,不喜欢人云亦云,总想画一些别人画不出的作品,也就是追求难度。《淞沪会战之四行绝唱》组画展现一场抗日生死战,场面恢宏,气吞山河。《十六铺》组画反映旧上海市井百态,三教九流,黑白两道,男女老少,人物各异。对老上海的认识是在画《子夜》时打下的基础,我后来在《新民晚报》画了四年插图,画老上海的“百丑图”,又画过老上海风情系列。完成《子夜》后被社会认可,当时电视剧《四世同堂》热播,一家出版社约稿《四世同堂》。为了创作,我特意到北京走小巷穿胡同、画速写拍照,由于我是南方人,无论是房屋、人物衣着、风土人情,都和南方上海截然不同,我打草稿就已经一百多张了,左看右看觉得北京的味道出不来,与老舍的小说不合,我毅然把稿子退回出版社,宁可放弃也绝不滥竽充数。这件事可以算是创作道路上遇到的一次挫折,几个月努力付诸东流。
  记者:选题确实很重要,你目前的创作着重于哪些题材?
  叶雄:还是以人物画为主,老上海题材,传统题材,兼而有之。也画一些山水,也蛮喜欢画荷花的,呵呵。中国画书画同源,画画是需要书法功底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就是练书法,所以即使忙,我也多练习书法。但是,画家的书法与书法家的书法投入点不同,理解也有不同,不可同语。
  记者:你担任上海美协“连年儿”艺委会主任,有哪些活动?
  叶雄:主要负责美协布置的各项工作,组织连环画这一块的艺术活动,编撰《上海连环画艺术》报。今年全国美展我当评委,上海的几届美展也是评委。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汪国新说,连环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不是画种,并且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议,将连环画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议立项连环画为“百典文化强国工程”,还是看到一些希望。其实连环画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据知浙江衢州有个连环画收藏达人,自己出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连环画博物馆,内藏连环画四万多册。整体来说,连环画创作在低潮中略有提升,希望与有识之士一起,有机会尽量推一推。
  記者:最后问一下,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
  叶雄:业精于勤,艺精于勤。是我信奉的格言。
其他文献
基于整机试验与仿真,对三轴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突变负载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功率前馈加燃气发生器转速串级PID闭环控制方案具有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期刊
@@
本文摘自《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计划与统计管理》,本书为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统计工作者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其目的是帮助公交企业的统计工作者从统计理论的基础入手,逐步了解涉及公交企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暴风骤雨般的政治运动引起了社会的急剧变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都造成了极大破坏。“文革”这场政
学位
本研究通过流热耦合计算和实验验证,比较了圆柱排孔与两种劈缝的出气边冷却结构,在不同雷诺数和冷气质量流率下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圆柱排孔流阻偏高,受供气压力限制,
期刊
@@
每个画家都有一套创作习惯和方法。一件像样的作品,要有构思、构图、找形象、制作、调整等环节。这些步骤,没有孰重孰轻,没有哪个阶段能一带而过。以下是我的创作过程。构思
提出了用红外测温仪正确测定立火道温度的方法,并对我国目前使用的各项加热制度提出了改进意见.
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者遍布全球,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日益增多,把汉语教学作为目标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关于汉语口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尚不是很多,研究成果不足以反映汉语
蒙古族是北方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流动人口从草原迁移到内陆北京,除了要适应外在的环境,他们必将经历语言、习惯、文化等内在的因素的协调转换。本文主要从北京市海淀区蒙古
针对现有汽轮机排汽焓计算方法尤其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存在的网络结构不好确定、易陷入局部极值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汽轮机排汽焓预测方法.在分析
期刊
@@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历史类的作品一直很火,形成一股不小的历史文化热潮,从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到易中天《品三国》再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历史一直是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