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精读、细读,只有精读、细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要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是进行阅读深度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基本阅读链中最根本的环节。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深读。“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求其读懂,求其读深,求其读化。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萨特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利用文本,教给学生必要的鉴赏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以叙事性文学作品为例,细节具有重要的欣赏价值。鉴赏品味细节,是培养学上精读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细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细节具体渗透在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描写之中,它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书写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作品。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有几处雪景的细节描写,并贯穿作品的始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下面试作分析。
一、悲剧美的讴歌
《祝福》写了祥林嫂悲惨命运,反映的是封建礼教杀人的严酷的现实,表现的是勤劳、善良、质朴、坚强的“小人物”的毁灭。为了强化悲剧效果,就应当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自然的也是冷色调的悲凉气氛。基于此需要,作品在描写鲁镇“年终大典”之后,出现了下面一段雪景描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段侧重表现现实悲剧的雪景描写,这种悲冷色调,为悲剧主人公的出现,创造肃杀气氛。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自然环境的悲剧效果和谐地熔铸在现实社会之悲中了。因此,作品所表现的社会意义更深刻,悲剧色彩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烈。
二、人物情感的外化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祥林嫂一生遭遇的见证人。“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作品主题,增强了作品感染力。“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这段雪景描写,正是祥林嫂临死前询问人死后有无灵魂,“我”感到“诧异”和“不安”之后出现的,这无疑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极大同情和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的不满,具有以景传情的效果。“以雪示冤”是我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昭雪”不也就是“雪昭”的意思嗎?“厚厚的积雪”显示了祥林嫂之死有如窦娥之死一般的冤情;“瑟瑟的雪声”更使读者在潜意识中感受到祥林嫂远在窦娥之上的难以倾吐的无限苦情。而作品中的“我”对祥林嫂之死的同情与对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愤懑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包含在这似乎有声无声的雪的“沉寂”之中。
三、人物命运的暗示
《祝福》中第三次写雪是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的谈话之前,只有一句,点到为止: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者为什么要在人物的谈话之前写这句话呢?除了以景写心,情、景、物心灵化、情感化,用雪写出祥林嫂难以言表的内心感受外,更重要的是推进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中,祭祀沾不上手,处于沉寂与绝望之中,“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里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衬托出她此时冷寂、麻木、空虚、悲凉的情怀,暗示她即将走向悲剧的深渊。此时的祥林嫂无所适从,只有到飘零的雪花那儿去寻找暂时的寄托。此时此刻,她已经开始绝望了。我们仿佛看到了祥林嫂在死亡的边缘上踽踽孤行。
四、深化主题的妙笔
结尾处,作品以雪花之冷冻写鲁镇年终大典之热闹,以祥林嫂身世之令人悲哀衬托祝福人家的欢快。“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年终大典,鲁镇热闹非凡,祝福的鞭炮声“联绵不断”。但是,与此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是冷落悲凉,鲁镇越热闹,越使人觉得内心冰冷,祝福的人们越快乐,越使人有一种悲痛感。以致掩卷之后,我们竟忍不住要向那希冀在地狱里跟阿毛团聚的祥林嫂的孤魂送去一腔诚挚的祝福。因此,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与神权意志的蔑视的主题得到了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祝福”四次写雪,贯穿作品始终,使作品充满阴冷之气,成为作品的基调。同时,四次写雪,更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这又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从对《祝福》中雪景描写的品析中,我们感觉到,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作品之中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主题,往往越是隐蔽的,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精彩的句子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精读就是细读。从细微处解读,从微观层面介入,从平淡的字句分析,得到的人文可能是具体的,形象的,鲜活的。而这种解读正是当前语文教师欠缺的功夫,学生亟需习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是进行阅读深度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基本阅读链中最根本的环节。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深读。“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求其读懂,求其读深,求其读化。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萨特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利用文本,教给学生必要的鉴赏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以叙事性文学作品为例,细节具有重要的欣赏价值。鉴赏品味细节,是培养学上精读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细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情节。细节具体渗透在对人物事件或场景的描写之中,它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书写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作品。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有几处雪景的细节描写,并贯穿作品的始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下面试作分析。
一、悲剧美的讴歌
《祝福》写了祥林嫂悲惨命运,反映的是封建礼教杀人的严酷的现实,表现的是勤劳、善良、质朴、坚强的“小人物”的毁灭。为了强化悲剧效果,就应当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自然的也是冷色调的悲凉气氛。基于此需要,作品在描写鲁镇“年终大典”之后,出现了下面一段雪景描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段侧重表现现实悲剧的雪景描写,这种悲冷色调,为悲剧主人公的出现,创造肃杀气氛。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自然环境的悲剧效果和谐地熔铸在现实社会之悲中了。因此,作品所表现的社会意义更深刻,悲剧色彩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烈。
二、人物情感的外化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祥林嫂一生遭遇的见证人。“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作品主题,增强了作品感染力。“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这段雪景描写,正是祥林嫂临死前询问人死后有无灵魂,“我”感到“诧异”和“不安”之后出现的,这无疑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极大同情和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的不满,具有以景传情的效果。“以雪示冤”是我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昭雪”不也就是“雪昭”的意思嗎?“厚厚的积雪”显示了祥林嫂之死有如窦娥之死一般的冤情;“瑟瑟的雪声”更使读者在潜意识中感受到祥林嫂远在窦娥之上的难以倾吐的无限苦情。而作品中的“我”对祥林嫂之死的同情与对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愤懑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包含在这似乎有声无声的雪的“沉寂”之中。
三、人物命运的暗示
《祝福》中第三次写雪是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的谈话之前,只有一句,点到为止: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者为什么要在人物的谈话之前写这句话呢?除了以景写心,情、景、物心灵化、情感化,用雪写出祥林嫂难以言表的内心感受外,更重要的是推进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高尔基说过: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中,祭祀沾不上手,处于沉寂与绝望之中,“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里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衬托出她此时冷寂、麻木、空虚、悲凉的情怀,暗示她即将走向悲剧的深渊。此时的祥林嫂无所适从,只有到飘零的雪花那儿去寻找暂时的寄托。此时此刻,她已经开始绝望了。我们仿佛看到了祥林嫂在死亡的边缘上踽踽孤行。
四、深化主题的妙笔
结尾处,作品以雪花之冷冻写鲁镇年终大典之热闹,以祥林嫂身世之令人悲哀衬托祝福人家的欢快。“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年终大典,鲁镇热闹非凡,祝福的鞭炮声“联绵不断”。但是,与此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是冷落悲凉,鲁镇越热闹,越使人觉得内心冰冷,祝福的人们越快乐,越使人有一种悲痛感。以致掩卷之后,我们竟忍不住要向那希冀在地狱里跟阿毛团聚的祥林嫂的孤魂送去一腔诚挚的祝福。因此,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与神权意志的蔑视的主题得到了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祝福”四次写雪,贯穿作品始终,使作品充满阴冷之气,成为作品的基调。同时,四次写雪,更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这又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从对《祝福》中雪景描写的品析中,我们感觉到,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作品之中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主题,往往越是隐蔽的,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精彩的句子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精读就是细读。从细微处解读,从微观层面介入,从平淡的字句分析,得到的人文可能是具体的,形象的,鲜活的。而这种解读正是当前语文教师欠缺的功夫,学生亟需习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