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已经到来的“众媒时代”,给信息传播带来方便迅捷的同时,也使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众媒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不论写作方式、还是校对方式、制作方式都有所不同,对新闻编辑人员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文章针对众媒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众媒时代;新闻编辑;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7-0145-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众媒的出现使得媒体使用场景、媒体内容生产传播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一个大众皆可参与的媒体时代——众媒时代已经到来。“众媒”作为媒体发展的主潮流主方向,新闻媒体的内容编排也要配合“众媒时代”的模式要求,将精选的、个性化内容传递给受众,让新闻编辑工作更好地迎接挑战、适应受众需求。
1 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显性挑战
众媒时代以其较传统媒体所很难具备或不具备的特点对传统的编辑理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有大多数人表示新媒体内容优于原创新闻报道。由于新媒体的内容更加自由,而且和平淡的新闻报道相比,掺入了作者个人理解认识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受众参与到讨论中来,而这也恰恰可以配合众媒的社交属性将效果放大,人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也为内容生产和传播贡献力量。其一,传播形式更“强”。信息以动画、音、像等形式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受众群体的面前,视听冲击力强、互动性强,具有很强吸引力。其二,传播速度更“快”。在信息更新的速度和信息的装载量上远超传统媒体,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件和消息随时进行更新。其三,传播范围更“广”。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人群覆盖面更大。
2 传统编辑工作自身存在许多隐性短板
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不能快速接受新思维和新表现方式,让编辑工作略显浮躁。
2.1 理念过于陈旧,失去了新闻的“鲜”
眼力不到位,思维迟钝,缺乏综合创新能力,缺少“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把就抓住”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缺少让既有材料平中出奇,让听众产生新鲜感的创作能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思想的多元化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方便,可以为己所用,但不是“拿来主义”,要让采集的信息顺着编辑思维走,确保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和新闻策划的精准定位。
2.2 版面内容过于呆板,失去了新闻的“新”
模式化、程序化意味较浓,甚至个别编辑在编排定式上存在惯性思维,仍存有好大喜功的片面想法,不善于从行政报道中寻找民生视角,盯着网络热点,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2.3 编辑素质过于滞后,失去了新闻的“活”
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守土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众媒时代,编辑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培养体系,很多编辑是由老记者转任,在信息的扑捉和鉴别的精准上存在短板,了解、收集、汇总、整理新闻信息能力受眼界限制和思维定势等的影响突出,导致编排理念更新不太及时、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鲜活。
3 众媒时代要求新闻编辑人员有更契合时代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众媒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新闻编辑人员要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完善自己,逐步提升才华和编辑技能,为大家提供更多更优质丰富的信息。
3.1 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新闻的发展能力,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胸怀国家大局,深入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法规政策,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和看齐意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甄选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党管媒体”不动摇;必须强化编辑的问题意识、读者意识以及主体意识,站在更高的格局和要求上对待新闻编辑工作,推动编辑工作科学化、专业化。
3.2 要有超前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媒体发展转型的原动力。习总书记强调:“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传统媒体要焕发生机活力,首先是新闻编辑人员要有孜孜追求创新的理念,推进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在继承发扬编辑工作优良传统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出新、契合时代,以创新激发编辑活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大新闻编辑人员素质培养工作的力度和密度,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编辑队伍。再次,要积极创新新闻编排形式,加强编排策划,不断丰富版面内容,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打造一批精品栏目、精品节目。
3.3 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
新闻的舆论引导要善于抓住社会公众与媒介的契合点,使公众与媒介产生共鸣,努力扩展群众基础,争取受到更多受众的喜欢,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要对稿件选择有较强的综合判断能力,摒弃单纯“来料加工”的粗浅编辑模式,判断信息的真假外,要熟知社会脉动,有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要有对稿件处理的整合表现能力,在正确把握导向的前提下,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找准新闻资料的二次落点。同时,编辑灵感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要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使新闻报道作品接地气、吸民气、有人气,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朱燕.浅谈如何提高编辑的专业化水平[J].青年文学家,2013(33):72-75.
[2]张浩.新编办公室常用新闻宣传写作与范例大全[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3]郝雨,安鑫.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学创新——许正林新版《新闻编辑》简评[J].新闻记者,2010(3):84-85.
[4]郑春晖,侯长海,李国琦.众媒时代: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R].2015.
关键词 众媒时代;新闻编辑;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7-0145-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众媒的出现使得媒体使用场景、媒体内容生产传播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一个大众皆可参与的媒体时代——众媒时代已经到来。“众媒”作为媒体发展的主潮流主方向,新闻媒体的内容编排也要配合“众媒时代”的模式要求,将精选的、个性化内容传递给受众,让新闻编辑工作更好地迎接挑战、适应受众需求。
1 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显性挑战
众媒时代以其较传统媒体所很难具备或不具备的特点对传统的编辑理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有大多数人表示新媒体内容优于原创新闻报道。由于新媒体的内容更加自由,而且和平淡的新闻报道相比,掺入了作者个人理解认识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受众参与到讨论中来,而这也恰恰可以配合众媒的社交属性将效果放大,人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也为内容生产和传播贡献力量。其一,传播形式更“强”。信息以动画、音、像等形式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受众群体的面前,视听冲击力强、互动性强,具有很强吸引力。其二,传播速度更“快”。在信息更新的速度和信息的装载量上远超传统媒体,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件和消息随时进行更新。其三,传播范围更“广”。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人群覆盖面更大。
2 传统编辑工作自身存在许多隐性短板
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不能快速接受新思维和新表现方式,让编辑工作略显浮躁。
2.1 理念过于陈旧,失去了新闻的“鲜”
眼力不到位,思维迟钝,缺乏综合创新能力,缺少“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把就抓住”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缺少让既有材料平中出奇,让听众产生新鲜感的创作能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思想的多元化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方便,可以为己所用,但不是“拿来主义”,要让采集的信息顺着编辑思维走,确保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和新闻策划的精准定位。
2.2 版面内容过于呆板,失去了新闻的“新”
模式化、程序化意味较浓,甚至个别编辑在编排定式上存在惯性思维,仍存有好大喜功的片面想法,不善于从行政报道中寻找民生视角,盯着网络热点,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2.3 编辑素质过于滞后,失去了新闻的“活”
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守土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众媒时代,编辑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培养体系,很多编辑是由老记者转任,在信息的扑捉和鉴别的精准上存在短板,了解、收集、汇总、整理新闻信息能力受眼界限制和思维定势等的影响突出,导致编排理念更新不太及时、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鲜活。
3 众媒时代要求新闻编辑人员有更契合时代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众媒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新闻编辑人员要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完善自己,逐步提升才华和编辑技能,为大家提供更多更优质丰富的信息。
3.1 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新闻的发展能力,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胸怀国家大局,深入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法规政策,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和看齐意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甄选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党管媒体”不动摇;必须强化编辑的问题意识、读者意识以及主体意识,站在更高的格局和要求上对待新闻编辑工作,推动编辑工作科学化、专业化。
3.2 要有超前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媒体发展转型的原动力。习总书记强调:“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传统媒体要焕发生机活力,首先是新闻编辑人员要有孜孜追求创新的理念,推进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在继承发扬编辑工作优良传统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出新、契合时代,以创新激发编辑活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大新闻编辑人员素质培养工作的力度和密度,常态化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编辑队伍。再次,要积极创新新闻编排形式,加强编排策划,不断丰富版面内容,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打造一批精品栏目、精品节目。
3.3 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
新闻的舆论引导要善于抓住社会公众与媒介的契合点,使公众与媒介产生共鸣,努力扩展群众基础,争取受到更多受众的喜欢,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要对稿件选择有较强的综合判断能力,摒弃单纯“来料加工”的粗浅编辑模式,判断信息的真假外,要熟知社会脉动,有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要有对稿件处理的整合表现能力,在正确把握导向的前提下,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找准新闻资料的二次落点。同时,编辑灵感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要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使新闻报道作品接地气、吸民气、有人气,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朱燕.浅谈如何提高编辑的专业化水平[J].青年文学家,2013(33):72-75.
[2]张浩.新编办公室常用新闻宣传写作与范例大全[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3]郝雨,安鑫.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学创新——许正林新版《新闻编辑》简评[J].新闻记者,2010(3):84-85.
[4]郑春晖,侯长海,李国琦.众媒时代: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