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申明了环境的重要性[1],对生态文明建设又进一步得到关注;当前人们环境意识有了较大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又将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宣传教育;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环境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指示,环境问题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考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十分有必要。
1.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不足
1.1环境教育投入欠缺
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专业师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大部分中小学甚至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方面都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任课教师大多是非专业教师,缺乏对环境教育知识的掌握和讲授能力。二是高等院校缺乏环境教育课程设计。很多高等院校的环境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重视环境课的结构安排,只把培養重点放在环境专业的学生上,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不加重视。在培养过程中,不注重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中也缺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课程中也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模块已经基本被忽略。
1.2环境保护社会教育薄弱,环境宣教投入不足
30多年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向社会各界传播了环保知识、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但目前我国环保系统“重监管、轻宣教”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公共财政对环保宣教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环境宣教设施缺乏,机构不健全,宣教网络和能力建设薄弱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这不仅影响全民环境素养的提高,而且制约了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环保宣教领域的投入不足和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环保宣教工作难以做大做强;因资金缺乏,一些环境宣传教育的项目和计划不能有效实施,以制度性手段保障环保宣教人员充足到位等宣教能力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
2.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措施
我国环境现状面临的种种考验和历来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应抓住当前机遇,将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落实到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参与到实际环保活动中来。
2.1发展经济,壮大物质基础
环境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低对环境意识有直接影响。通常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意识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就表现得越明显,环保意识就越强。据相关调查显示[2],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对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产生影响,各地区环境意识有较大差异,经济水平较发达、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人们环保意识相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城市有较大差别。总的来说,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高。因此,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也造成居民环境意识的差距,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壮大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个城市,均衡发展。
2.2加大对环境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结合各中小学及相关院校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学校重新调整教师结构,合理安排环境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授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面向非专业学生增加更多的环境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爱好,树立学生环保意识;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环境人才为主要目的,综合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把环境教育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规范环境教育资金的管理;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扩宽资金投入渠道,努力争取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志愿者、民间团体、协会、企业资本投入环保宣教活动,扩大社会资源进入环保宣教的途径,多渠道增加社会融资;各级政府财政安排的挖潜改造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科技宣传资金应向环保宣教倾斜,引导和带动多渠道资金投入。
2.3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设立多重组织机构
我国法律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立法还存在较多漏洞[3],相关环境保护机构也存在不足,机构的设置数量较少;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立法,对于违反法律对环境造成威胁的行为予以惩罚;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增加专业机构的设立,根据各大城市的具体需要求进行设立,聘请专业的环境研究人员进行监督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当地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事业的发展。环保管理部门应给予环境宣教专职人员每年1次以上的省级以上的专业培训机会,以便他们可以系统的学习并掌握环境宣传教育技能;基层环境宣教部门要通过采取自我学习、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宣教人员工作水平;争先创优,深化与主流媒体的合作,积极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策划优秀选题,批评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掌握话语权、提升环保宣教的影响力。
2.4动员全民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全体民众的工作,需要公民更好地参与到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具体做法如在各社区、学校进行评比活动;可以利用当地媒体进行政策宣传,使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引导公民在实际行动中注意环保问题,从细节方面做起,对环保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行动。
2.5加强政务公开,推动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政府对民众的影响力较强,增加政府在环保工作方面的公开信息,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使广大民众参与到政府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政府在当地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使政府具有更大的号召力,组织民众更好地参与到环保工作,在民众之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使全体公民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环境宣传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取得满意的成效。
2.6促进公众环境保护方式的多样化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渐增强,对于一些陈旧的宣传教育方式也应当有所更新。在宣传手段方面增加新意,注入有创新内涵的环保意识;多开展公众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公众注意力,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创意,贴近公民生活。特别是在世界环境日当天,举办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对树立民众环保意识就显得十分见效。
3.结语
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原来越多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也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做好环境教育宣传工作,对人们树立高度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对人们进行观念方面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保意识,进一步维护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实现更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04)
[2]曹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提高社会生态文明水平[J].杭州(生活品质),2010(12)
[3]许斗斗.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当代意义--一种文明建设的分析视角 [J].哲学研究,2011(08)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宣传教育;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环境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指示,环境问题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考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十分有必要。
1.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不足
1.1环境教育投入欠缺
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专业师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大部分中小学甚至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方面都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任课教师大多是非专业教师,缺乏对环境教育知识的掌握和讲授能力。二是高等院校缺乏环境教育课程设计。很多高等院校的环境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重视环境课的结构安排,只把培養重点放在环境专业的学生上,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不加重视。在培养过程中,不注重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中也缺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课程中也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模块已经基本被忽略。
1.2环境保护社会教育薄弱,环境宣教投入不足
30多年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向社会各界传播了环保知识、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但目前我国环保系统“重监管、轻宣教”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公共财政对环保宣教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环境宣教设施缺乏,机构不健全,宣教网络和能力建设薄弱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这不仅影响全民环境素养的提高,而且制约了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环保宣教领域的投入不足和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环保宣教工作难以做大做强;因资金缺乏,一些环境宣传教育的项目和计划不能有效实施,以制度性手段保障环保宣教人员充足到位等宣教能力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
2.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措施
我国环境现状面临的种种考验和历来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应抓住当前机遇,将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落实到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参与到实际环保活动中来。
2.1发展经济,壮大物质基础
环境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低对环境意识有直接影响。通常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意识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就表现得越明显,环保意识就越强。据相关调查显示[2],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对当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产生影响,各地区环境意识有较大差异,经济水平较发达、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人们环保意识相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城市有较大差别。总的来说,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高。因此,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也造成居民环境意识的差距,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壮大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个城市,均衡发展。
2.2加大对环境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结合各中小学及相关院校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学校重新调整教师结构,合理安排环境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授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面向非专业学生增加更多的环境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爱好,树立学生环保意识;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环境人才为主要目的,综合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把环境教育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规范环境教育资金的管理;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扩宽资金投入渠道,努力争取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志愿者、民间团体、协会、企业资本投入环保宣教活动,扩大社会资源进入环保宣教的途径,多渠道增加社会融资;各级政府财政安排的挖潜改造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科技宣传资金应向环保宣教倾斜,引导和带动多渠道资金投入。
2.3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设立多重组织机构
我国法律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立法还存在较多漏洞[3],相关环境保护机构也存在不足,机构的设置数量较少;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立法,对于违反法律对环境造成威胁的行为予以惩罚;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增加专业机构的设立,根据各大城市的具体需要求进行设立,聘请专业的环境研究人员进行监督和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当地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事业的发展。环保管理部门应给予环境宣教专职人员每年1次以上的省级以上的专业培训机会,以便他们可以系统的学习并掌握环境宣传教育技能;基层环境宣教部门要通过采取自我学习、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宣教人员工作水平;争先创优,深化与主流媒体的合作,积极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策划优秀选题,批评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掌握话语权、提升环保宣教的影响力。
2.4动员全民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全体民众的工作,需要公民更好地参与到宣传教育工作中来。具体做法如在各社区、学校进行评比活动;可以利用当地媒体进行政策宣传,使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引导公民在实际行动中注意环保问题,从细节方面做起,对环保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行动。
2.5加强政务公开,推动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政府对民众的影响力较强,增加政府在环保工作方面的公开信息,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使广大民众参与到政府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政府在当地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使政府具有更大的号召力,组织民众更好地参与到环保工作,在民众之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使全体公民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环境宣传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取得满意的成效。
2.6促进公众环境保护方式的多样化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渐增强,对于一些陈旧的宣传教育方式也应当有所更新。在宣传手段方面增加新意,注入有创新内涵的环保意识;多开展公众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公众注意力,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创意,贴近公民生活。特别是在世界环境日当天,举办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对树立民众环保意识就显得十分见效。
3.结语
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原来越多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也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做好环境教育宣传工作,对人们树立高度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对人们进行观念方面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保意识,进一步维护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实现更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04)
[2]曹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提高社会生态文明水平[J].杭州(生活品质),2010(12)
[3]许斗斗.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当代意义--一种文明建设的分析视角 [J].哲学研究,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