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乃至现在,谈起艺术品,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奢侈品,是上层人士们才会有精力去购买和收藏的东西,是身份财富的象征,但其实属于艺术品的消费时代已悄然而至。随着互联网文化及科技的快速普及,伴随在我们生活左右的学习、交流、支付、商业等在悄无声息的被之影响,为之改变着;在中国这个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更是即将达到过半比例的国家。大型电商平台类企业正驱赶着经济的马车急速前进;现如今,在互联网下构成的艺术金融市场早已快速崛起,一派欣欣向荣,不容小觑。在此之下,互联网以其无形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在推动着文化产业的整合,创新与变革, 文化产业早已是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艺术电商崛起的因素
(1)经济背景
现如今我们朝着中国梦大步迈进,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期,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长大,中国未来将成为一个橄榄型社会,这个时代的人们都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型,艺术品消费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互联网+串连着艺术平台,使得资本与艺术环环相扣,不僅可以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还为解决目前中国经济转型贡献力量,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复苏和文化复兴,艺术品消费或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支柱。
(2)政策优势
国家连续几年出台艺术品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鞭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壮大。中宣部及商务部、文化部等多个相关部门于2011年12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2016年文化部发布了新修订《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实施《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疑对艺术品电商行业的崛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3)文化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攒着千年的文明沉淀,有上千万艺术工作者的结晶,有丰富的文化载体。一代代的传承,让我们的艺术门类丰富多彩;一步步的历史变迁,让我们的艺术表现极具张力、别具一格,拥有着大国的神秘气息,附带着千年文化的艺术气息,这都使得我们艺术品更具有文化底蕴,是我们不可多得宝贵财富。
(4)市场背景
现如今受到艺术熏陶的家庭越来越多。有关艺术品的受益人群也越来越庞大,有来自艺术类院校的师生数量逐年增加;还有来自已踏入社会的新生艺术家;这都意味着艺术市场创作主导者数量的不断增长,这也保证了艺术品的供应源源不断。从其他角度来看,艺术品电商化也是大势所趋。从供求角度上说,一方面,大众文化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消费趋向由文化收藏逐渐转为文化消费。越来越多的家庭偏向用购买文创等艺术品来装饰房间,提升品位。再者就目前的、我国家庭平均生活水平条件,购买价值过万的藏品放在家里并不是那么喜闻乐见,并非主流,反而是相较低价的艺术品在家庭装饰方面一路走开,消费比重日益提升。这促使着艺术品的消费从神坛的地位一步步走下,成就了目前的艺术品市场雅俗共赏,处处开花的新局面。
(5)社会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各阶级,各年龄段的大众接触了解艺术品,而这些艺术的创造者,或是艺术的消费者,他们都更愿采用这种电商模式。从新生代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借助电商平台使他们更易实现自身价值。在传统模式下,年轻的艺术家们若想有一番作为,前期免不了一些‘礼尚往来’;经历一些‘人情世故’,但不少艺术家本性使然,并不屑于去结交这些资源,导致很多优秀的画家只能止步于自己的小圈子里。电商平台的出现像一场及时雨,改变了这种情况,那些原本需要在传统道路中熬着时间、心性和人脉才能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在新的商业环境下,看到了机会,使他们再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后可以更加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创作,所以更多的艺术家愿意和电商合作,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更加的便捷。同时,通过在线艺术品买卖市场,使得艺术创作者可以不受地区限制,可以更快更直观的了解到大众审美需求,基于互联网人群基数庞大,自身不仅能创作适应大众需求的画作,又能保留自己的创作风格,适应和自己有相同审美的小众买家。
二.为什么现如今艺术品电商市场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呢?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电商业巨头的淘宝、天猫、苏宁、京东等平台,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进军艺术品电商行业,然几番周折,也并未在艺术品电商市场掀起什么‘狂风巨浪’。那么艺术品电商消费市场在形成和发展中到底存在哪些不成熟的因素呢?
(1)现有电商市场存在信任缺失
比如从浅显的物流问题来看,部分画作的特殊保存性和材料的不稳定性,在运输过程中又难以保证艺术品的完好性,而艺术品一旦破损其艺术价值随之损耗。在退换货的售后服务里,因其部分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对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保证画作是否被替换,临摹和修改。缺乏互信基础在艺术品电商市场是个致命的弊端,制假售假、虚假鉴定、虚高评估、交易不透明等都在冲击着艺术品电商市场。
(2)电商模式不创新,生搬硬套传统模式
大多数艺术品电商企业都是直接将线下的拍卖模式照抄在网络上,但他们却疏忽了,线上拍卖只能复制了形式,却没有办法复制线下拍卖的体验与氛围,也没有办法复制线下的客户。若电商企业想靠复制、走老路、不创新来运营电商平台,只有死路一条。既然电商平台搭着互联网+的顺风车,就应该与互联网互惠互利,发展新的经营模式,设立新的目标定位,这才是艺术品电商的发展优势。
(3)艺术品电商在权威性上受疑
艺术品电商在艺术界没有太大的专业话语权,它被认为是商业化的代表,这使他很难拥有更多重量级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没有高品质的艺术家和作品,也就很难培养出重要的消费者。对于电商模式下艺术售卖,仍存许多的争议,部分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电商改变了艺术的属性,把作为奢侈品的艺术品做成了低端的艺术商品,是打着艺术的名义卖装饰品。 三.艺术品电商市场被赋希望
在有人反对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对艺术品电商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亦如此。我认为文化市场是大家的市场,文化的氛围也是由大家共同营造的,不是越难以理解越高深莫测,作品价值就越高,真正的艺术品应该是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一幅画也不应该只由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来评判,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成了他们的一家之言,也只会流行和服务于这一种群体,这样艺术又该如何进步?这样只会使艺术更远离普通大众,难以形成社会风尚,那又如何推广艺术,如何营造艺术氛围呢?此时艺术品电商的出现就恰巧的打破了这种对审美的垄断,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知音,大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作品,这就是艺术品电商的魔力。艺术不应被束之高阁,艺术品电商正势不可挡,当人人都能消费艺术品,才是艺术的春天。
四.更好的进入市场都需要做些什么呢?
(1)营造全民艺术氛围
电商平台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比如教客户鉴赏艺术品,评析艺术品,帮消费者找到一个属于他们的艺术圈子。平台可以营造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圈子,都有归属感,闲暇时间都参与到这个全民热度中去。客户有参与感,市场有话题度,那么艺术就会成为新的社会潮流,使得艺术深入人心,这样更容易持续性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研究分析的欲望,让他自己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品消费者,鉴赏者。让消费者自己经历这么一种从跟风、到有兴趣去钻研、到喜欢、到购买、到分享的过程,并养成习惯,那么艺术品的电商市场就将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现在平台应该做的就是改变观念,让艺术成为生活必需品,不仅来于生活,更融于生活,像是钻石一般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2)建立客户资源
互信是推动双方合作的基石,不论是生活里还是市场里都适用。在全民热度下,艺术品电商首先应做好自己,从用户视角出发,以用户在想什么、要什么为基础去做一个服务于用户的艺术品电商平台,艺术是有温度的,市场也是。电商企业可以通过媒体互动、资源共享等方式让客户认识你、信任你。若想全民艺术,挖掘深层市场资源,扩大范围,就不要从卖家源头、从創作源头,就把艺术品市场范围给限制了。艺术品电商们也应要合理运用粉丝效应,把用户当成自己的粉丝,经营好、维护住自己的用户,而不是和线下抢客户。
(3)平台选择
平台在发展初期一般很难做到同时满足多人的口味,既然如此,何不从单一品类突破,借此精准获取用户,快速积累用户,有了用户基础,才能准确清晰的构建艺术品电商轮廓。
(4)流量与实力并存的时代
在新的时代里,艺术界也需要"主播"。电商平台给消费者搭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圈子,那平台的销售也可以通过圈子,往往在圈子里面的大咖推荐,消费者会更容易产生购买欲望,但艺术界的主播并不是谁都能做的,艺术不像普通商品,没有过硬的专业实力,很难让圈内人相信你,跟随你。这往往需要兼具"主播"专业实践能力,情怀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愿意分享,有实力探讨艺术,当他推荐艺术品时,能引起大家共鸣,在圈子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一个艺术氛围。
结论:
艺术品市场包罗万象,原创品、藏品、工艺品、艺术衍生品百花齐放。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将会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艺术品衍生链条。在未来几年内,与艺术品电商相关的家居装饰、生活美化、艺术教育等服务领域,艺术品鉴证、安保等服务平台,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黑马。艺术+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它整装待发,是对艺术及艺术附加品资源的充分挖掘、提炼、整合,再以"互联网+"的形式展现艺术,实现艺术价值,继而才形成的平台。相信未来艺术品电商市场及其附加品市场势必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潮流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基金课题: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校级选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910166345);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W(B)2019041)
一.艺术电商崛起的因素
(1)经济背景
现如今我们朝着中国梦大步迈进,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期,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长大,中国未来将成为一个橄榄型社会,这个时代的人们都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型,艺术品消费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互联网+串连着艺术平台,使得资本与艺术环环相扣,不僅可以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还为解决目前中国经济转型贡献力量,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复苏和文化复兴,艺术品消费或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支柱。
(2)政策优势
国家连续几年出台艺术品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鞭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壮大。中宣部及商务部、文化部等多个相关部门于2011年12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2016年文化部发布了新修订《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关‘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实施《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疑对艺术品电商行业的崛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3)文化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攒着千年的文明沉淀,有上千万艺术工作者的结晶,有丰富的文化载体。一代代的传承,让我们的艺术门类丰富多彩;一步步的历史变迁,让我们的艺术表现极具张力、别具一格,拥有着大国的神秘气息,附带着千年文化的艺术气息,这都使得我们艺术品更具有文化底蕴,是我们不可多得宝贵财富。
(4)市场背景
现如今受到艺术熏陶的家庭越来越多。有关艺术品的受益人群也越来越庞大,有来自艺术类院校的师生数量逐年增加;还有来自已踏入社会的新生艺术家;这都意味着艺术市场创作主导者数量的不断增长,这也保证了艺术品的供应源源不断。从其他角度来看,艺术品电商化也是大势所趋。从供求角度上说,一方面,大众文化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消费趋向由文化收藏逐渐转为文化消费。越来越多的家庭偏向用购买文创等艺术品来装饰房间,提升品位。再者就目前的、我国家庭平均生活水平条件,购买价值过万的藏品放在家里并不是那么喜闻乐见,并非主流,反而是相较低价的艺术品在家庭装饰方面一路走开,消费比重日益提升。这促使着艺术品的消费从神坛的地位一步步走下,成就了目前的艺术品市场雅俗共赏,处处开花的新局面。
(5)社会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各阶级,各年龄段的大众接触了解艺术品,而这些艺术的创造者,或是艺术的消费者,他们都更愿采用这种电商模式。从新生代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借助电商平台使他们更易实现自身价值。在传统模式下,年轻的艺术家们若想有一番作为,前期免不了一些‘礼尚往来’;经历一些‘人情世故’,但不少艺术家本性使然,并不屑于去结交这些资源,导致很多优秀的画家只能止步于自己的小圈子里。电商平台的出现像一场及时雨,改变了这种情况,那些原本需要在传统道路中熬着时间、心性和人脉才能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在新的商业环境下,看到了机会,使他们再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后可以更加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创作,所以更多的艺术家愿意和电商合作,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更加的便捷。同时,通过在线艺术品买卖市场,使得艺术创作者可以不受地区限制,可以更快更直观的了解到大众审美需求,基于互联网人群基数庞大,自身不仅能创作适应大众需求的画作,又能保留自己的创作风格,适应和自己有相同审美的小众买家。
二.为什么现如今艺术品电商市场仍处于刚起步阶段呢?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电商业巨头的淘宝、天猫、苏宁、京东等平台,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进军艺术品电商行业,然几番周折,也并未在艺术品电商市场掀起什么‘狂风巨浪’。那么艺术品电商消费市场在形成和发展中到底存在哪些不成熟的因素呢?
(1)现有电商市场存在信任缺失
比如从浅显的物流问题来看,部分画作的特殊保存性和材料的不稳定性,在运输过程中又难以保证艺术品的完好性,而艺术品一旦破损其艺术价值随之损耗。在退换货的售后服务里,因其部分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对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保证画作是否被替换,临摹和修改。缺乏互信基础在艺术品电商市场是个致命的弊端,制假售假、虚假鉴定、虚高评估、交易不透明等都在冲击着艺术品电商市场。
(2)电商模式不创新,生搬硬套传统模式
大多数艺术品电商企业都是直接将线下的拍卖模式照抄在网络上,但他们却疏忽了,线上拍卖只能复制了形式,却没有办法复制线下拍卖的体验与氛围,也没有办法复制线下的客户。若电商企业想靠复制、走老路、不创新来运营电商平台,只有死路一条。既然电商平台搭着互联网+的顺风车,就应该与互联网互惠互利,发展新的经营模式,设立新的目标定位,这才是艺术品电商的发展优势。
(3)艺术品电商在权威性上受疑
艺术品电商在艺术界没有太大的专业话语权,它被认为是商业化的代表,这使他很难拥有更多重量级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没有高品质的艺术家和作品,也就很难培养出重要的消费者。对于电商模式下艺术售卖,仍存许多的争议,部分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电商改变了艺术的属性,把作为奢侈品的艺术品做成了低端的艺术商品,是打着艺术的名义卖装饰品。 三.艺术品电商市场被赋希望
在有人反对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对艺术品电商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我亦如此。我认为文化市场是大家的市场,文化的氛围也是由大家共同营造的,不是越难以理解越高深莫测,作品价值就越高,真正的艺术品应该是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一幅画也不应该只由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来评判,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成了他们的一家之言,也只会流行和服务于这一种群体,这样艺术又该如何进步?这样只会使艺术更远离普通大众,难以形成社会风尚,那又如何推广艺术,如何营造艺术氛围呢?此时艺术品电商的出现就恰巧的打破了这种对审美的垄断,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知音,大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作品,这就是艺术品电商的魔力。艺术不应被束之高阁,艺术品电商正势不可挡,当人人都能消费艺术品,才是艺术的春天。
四.更好的进入市场都需要做些什么呢?
(1)营造全民艺术氛围
电商平台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大数据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比如教客户鉴赏艺术品,评析艺术品,帮消费者找到一个属于他们的艺术圈子。平台可以营造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圈子,都有归属感,闲暇时间都参与到这个全民热度中去。客户有参与感,市场有话题度,那么艺术就会成为新的社会潮流,使得艺术深入人心,这样更容易持续性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研究分析的欲望,让他自己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品消费者,鉴赏者。让消费者自己经历这么一种从跟风、到有兴趣去钻研、到喜欢、到购买、到分享的过程,并养成习惯,那么艺术品的电商市场就将迎来了黎明的曙光。现在平台应该做的就是改变观念,让艺术成为生活必需品,不仅来于生活,更融于生活,像是钻石一般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2)建立客户资源
互信是推动双方合作的基石,不论是生活里还是市场里都适用。在全民热度下,艺术品电商首先应做好自己,从用户视角出发,以用户在想什么、要什么为基础去做一个服务于用户的艺术品电商平台,艺术是有温度的,市场也是。电商企业可以通过媒体互动、资源共享等方式让客户认识你、信任你。若想全民艺术,挖掘深层市场资源,扩大范围,就不要从卖家源头、从創作源头,就把艺术品市场范围给限制了。艺术品电商们也应要合理运用粉丝效应,把用户当成自己的粉丝,经营好、维护住自己的用户,而不是和线下抢客户。
(3)平台选择
平台在发展初期一般很难做到同时满足多人的口味,既然如此,何不从单一品类突破,借此精准获取用户,快速积累用户,有了用户基础,才能准确清晰的构建艺术品电商轮廓。
(4)流量与实力并存的时代
在新的时代里,艺术界也需要"主播"。电商平台给消费者搭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圈子,那平台的销售也可以通过圈子,往往在圈子里面的大咖推荐,消费者会更容易产生购买欲望,但艺术界的主播并不是谁都能做的,艺术不像普通商品,没有过硬的专业实力,很难让圈内人相信你,跟随你。这往往需要兼具"主播"专业实践能力,情怀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愿意分享,有实力探讨艺术,当他推荐艺术品时,能引起大家共鸣,在圈子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一个艺术氛围。
结论:
艺术品市场包罗万象,原创品、藏品、工艺品、艺术衍生品百花齐放。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将会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艺术品衍生链条。在未来几年内,与艺术品电商相关的家居装饰、生活美化、艺术教育等服务领域,艺术品鉴证、安保等服务平台,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黑马。艺术+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它整装待发,是对艺术及艺术附加品资源的充分挖掘、提炼、整合,再以"互联网+"的形式展现艺术,实现艺术价值,继而才形成的平台。相信未来艺术品电商市场及其附加品市场势必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潮流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基金课题: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校级选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910166345);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W(B)201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