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江南张兰的艺术品收藏之路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初,当张兰出现在位于上海外滩广东路上新开幕的兰会所3楼贵宾室时,身后正是那张曾经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纪录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从美国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到中国近现代画家潘玉良、李可染和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刘小东的作品,收藏已经成为张兰享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每天清晨,张兰一起身,就能看见卧室里悬挂着的潘玉良的彩墨画《浴后四美姿》。画中是女画家四个神态不同的自画像所组成的彩墨裸女群像。“每天一睁开眼,就能看到。我就能开开心心地出门上班了。”
  张兰的每家餐厅都不只是吃喝玩乐的地方,而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从SUBU到俏江南,再到兰会所,每一次都胜在视觉。张兰的艺术嗅觉敏锐而又纤细,她爱收藏艺术品,从张大千、黄胄及李可染等大家的传世杰作到西方艺术品,再到国内现当代的绘画作品,每一次她都不惜代价。“对于我来说,只要喜欢的,就没有价格的上限,往往志在必得。”张兰斩钉截铁地说。
  
  缘起安迪·沃霍尔
  张兰的艺术敏感度可以追溯到上一辈了。在清华大学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的父亲常常在家写写画画,朋友圈子里不乏张大千等老一辈画家。那时的氛围让张兰渐渐懂得欣赏艺术之美。不过,对于老艺术家作品的爱好和欣赏,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渐渐有所感悟。
  “小的时候感触不深。然而,现在每天早上看到国画,就会联想起白居易的诗词,心底里就会泛起一些淡淡的哀愁。”如是说的张兰常常会另有一番感触在心头。当时处在特殊时期,父母冒着风险带来的留声机,让张兰第一次欣赏到《蓝色多瑙河》和《命运交响曲》的动人旋律。说起那段经历,张兰有点激动,言词间对那段生活的记忆是清苦而又受用终生。
  1989年,张兰远赴加拿大留学,课余时间在表姐的画廊打工,正是这个机会让她认识了不少艺术家。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看见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我当时真是惊叹不已,真的很想见一见这个人,他一定是个‘外星人’吧。”张兰笑着回忆当时的奇怪想法。后来,她真的在画廊中与沃霍尔相遇。1994年,张兰买下了沃霍尔的《高跟鞋系列》,波普艺术成了她的初次收藏。从此,她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情结便一发而不可收。
  张兰说沃霍尔是对她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张兰学会了那种渗透进骨子里的颠覆性创意,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餐厅作品中。俏江南里,中国古典江南田园风情的餐厅混搭流光溢彩的美式冰吧;LAN CLUB里,帐篷、水晶杯、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人头像共处一室……每一次尝试,张兰都好像是在向其钟爱的安迪·沃霍尔致敬。
  
  无上限的收藏
  如果说,喜欢传统大家的作品是因为家教使然,迷恋西方艺术品是源于异国的经历,那说起为何张兰收藏品中最多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就只能另当别论了。“收藏当代艺术,我个人的喜好会占主导的地位,自己喜欢是唯一的标准”,张兰坦言,一开始关注刘小东、岳敏君、方力钧等当代艺术家,并没有太多的考量,久而久之,却有了别样的理解。在她看来,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禁锢许久之后的集体爆发,其中充斥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也许灰色,却始终保持张力。
  “对于我喜欢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我的心里收藏价位是没有上限的。”《三峡新移民》由中国知名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创作,前年年底被张兰以2200万元成交价拍下的油画,在当时曾创下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2006年11月,当张兰受邀走入北京保利秋拍的预展展厅时,一进门就被《三峡新移民》震撼了。因为她曾经也经历过特殊年代的洗礼,她也曾经在三峡待过,她能够感同身受于刘小东的寓意。“这些细微的情绪不能完全用语言诠释,不过在看见它的一刹那,我就知道刘小东把我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来了。”张兰当即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它。得来之后的《三峡新移民》被张兰保护得非常好,她守着《三峡新移民》,像是在虔诚地守护一段过往旧事,一种历史情怀。
  说起自己的收藏心得,张兰毫不犹豫地说,还是要收藏能保值的藏品。她得意地说自己眼光很毒,每一次都挑自己喜欢的买,又恰好每一次都能被市场所认可。她的名言是:“买股票就要买绩优股,可以长盛不衰。买画作也是一样,一定也会买绩优的。至于潜力股,我暂时还没有打算。”(编辑/若邻)
其他文献
项目管理问题(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PMP)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它通常需要考虑三个相互冲突的优化目标:时间,质量和成本.大多数现存的方法只能为项目管理问题求解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