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王树勋还俗捐官案

来源 :历史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sa9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初二日,掌江西道监察御史石承藻参劾湖北襄阳府知府王树勋系广慧寺僧人还俗捐官一案,后由此牵涉众多官员人等.关于王树勋及其案件,文献多有记载或评价.如张惠言《书山东河工事》曾提及嘉庆初年山东巡抚伊江阿幕客“王先生”之豪横.①昭梿《啸亭杂录》亦有专章载其人其事,认为王树勋以僧人“致身二千石之贵,其虽遭遣戍,谪死穷荒,不无厚幸;诸名士以翰墨名流,而甘为缁衣弟子,以至遭其笞挞之辱,亦可谓斯文扫地矣”.②《清史稿》石承藻列传中以“王树勋案”记其“敢言有声”.③民国时期有提及清代高官宠信妖僧者,其中亦语涉王树勋.④近年有韩永福编选的《嘉庆年间王树勋蒙捐官职案档案》⑤,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支撑.廖吉广、周勇军《嘉庆年间“和尚太守”王树勋的宦海浮沉》一文,认为“王树勋传奇闹剧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官场生态的整体恶化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监督管理的弱化”.⑥现据相关档案记载,就王树勋还俗捐官案及处置相关涉案官员等进行梳理还原.
其他文献
在人类的舌头上画个地图,你能找到“酸”“甜”“苦”“咸”的领土,却偏偏没有“辣”的王国——不属于味觉的辣,偏偏在人类社会影响深远.河南人民用辣椒、胡椒调出辛香四溢的胡辣;西南地区的麻辣“嚣张跋扈”,闻闻味儿便让人口齿生津;西北人民热爱香浓的辣椒油,搭配爽滑的面皮最是一绝……rn辣,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凭何种本领“入侵”人类社会,让一些人神魂颠倒,乃至无辣不欢的呢?
期刊
2020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的彩色飞行图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太空闪耀的五星红旗.这张难得一见的照片是如何拍成的?难道另有一艘飞船跟着“天问一号”,充当它的专职摄影师?rn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聪明的你马上想到:这张照片是“天问一号”自拍得来的.
期刊
光绪二十年(1894)夏,孙文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维新的主张.此时中日战争爆发,孙文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探索新的振兴中华之策.十月(1894年11月24日)孙文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兴中会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开展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为宗旨的政治集团.
康熙帝为解决噶尔丹问题,先后三次用兵.用兵期间,清军所需军粮如米、面等,主要由京通仓及杀虎口、古北口、陕西、甘肃等地仓储调拨,构成了清军军粮的主体.为确保军粮供应,清政府还积极开捐和采买牛、羊等肉食,成为清军军粮的重要补充.此外,清政府还通过允许官员和蒙古各部捐献军粮、克敌资己、捕猎等途径补充军粮.清政府采取多种途径筹措军粮,基本确保了军粮的供应.但清军军粮主要依靠仓储调拨、市场采买和开捐等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式,清军自身解决军粮供给的份额较少.同时,康熙帝用兵噶尔丹期间清军军粮的筹备和运输,对此后清政府经略
和亲王弘昼为雍正帝第五子,在昭梿所著《啸亭杂录》中,被描绘为一副性格暴戾、行事乖僻的荒唐形象,《清史稿》将此用作弘昼之传,而学界也广为征引,使其“荒唐王爷”的形象就此形成.然而,档案、文集和实录等官私文献中却展现了一位勤学博文、仁爱谦逊、恬静寡欲的正面亲王形象.这种巨大反差,既与乾隆时期皇权空前强化、王权急剧式微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与传说附会历史,昭梿对史料的采撷缺乏辨别和细致考证有关,还与昭梿的不幸遭遇及其认识的局限有关.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昭梿笔下的历史人物有了被夸大和渲染的空间.
明初对高级武官的选任并无明确制度,皇帝简任是主要方式,反映出皇权独大.正统之后,兵部的人事权开始扩张,高级武官多由部推,至成化初兵部竟成被抨击对象.会推则被朝臣视为制约兵部权力的手段而得到提倡,经过成化一朝的酝酿,弘治元年(1488)正式确立.随后又根据被推官职的高下区分出会推层级,制度逐渐完善.武官会推与文官会推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演变历程,是考察明代会议制度乃至整个明代制度变迁的一个具体而微的案例.
在清末审计院的筹设过程中,清廷朝野围绕审计院是否应独立,具体以何月为会计年度的预算决算时间,以及在筹设审计院与责任内阁等机构中孰先孰后,满汉候选人中何人为院长,甚至是否应提前成立审计院等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博弈.在这些争议的背后,既夹杂着亲贵的不合,也有各大臣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最后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审计院未能提前成立,其结构仅初具雏形.
朝鲜燕行使阅读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几乎整年的清朝塘报,并将认为重要的部分摘录下来且附上评论,编成了三卷本的《环报删节》.该文献现藏于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几乎不为人所知.该文献的大部分内容可以与《清高宗实录》的记录形成对应,又可补《清高宗实录》之缺.朝鲜人编纂该书的目的在于探察清朝局势,给时局判断提供参考.《环报删节》中的记录,不仅可以填补中国史料的缺失,可为清史研究提供新史料,也展示了朝鲜人的对清认识在18世纪中期发生的变化.
我们在整理明代条例、事例等章奏类文献档案时,常会遇到“前件”一词.以往学者将“前件”与后文以逗号或句号隔开,或者直接与后文连用,用法尚不统一.有学者曾从汉语词汇的角度认为“前件”在古汉语中应是形容词,即“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并提出该词在元代已萎缩,明清更是少量使用.①这一结论,与笔者披阅的明代法律档案明显不符,至少明代条例、事例等档案文献中的“前件”就不是形容词,而且使用频率十分高,如《嘉靖各部新例》出现“前件”298处、《军政备例》356处、《六部纂修条例》110处,其他明代章奏类文献,如《度支奏
玉,自古即为皇权的象征物之一;“枼”指记载家世的薄木片.“牒”字本身便有谱牒的涵义,“玉牒”即是皇族家谱的雅称.皇家修玉牒始自唐代,宋代定制每十年一修,主要意图为辨昭穆,序爵禄,体现皇族内部的长幼亲疏、远近之别.此制沿及明清.纂修“玉牒”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本人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的玉牒整理工作,在整理工作基础上,以档案为依托,对前人的研究做一些补充修正,同时对玉牒①整理工作中一些新的发现进行介绍与考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