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其中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对学生而言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做好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化学演示实验 功能 创新思维 兴趣 观察能力 环境保护
(一)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与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学生观察中的随意成分越少,观察的选择性越大,观察化学现象的效果就越显著。在教学中,教师对观察的目的提得很明确,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了思维就能自觉地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现象,明确观察的中心。演示实验前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调动思维积极性,进而把形象思维变成抽象思维,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例如,钠、钾与水反应实验,其目的是要证明:(1)两者与水反应产物中均有氢氧化物和氢气生成;(2)钾比钠更活泼;(3)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能点燃吗?为什么?(4)钠、钾与水反应现象为何不同?为什么?(5)实验现象反映了钠、钾哪些物理性质?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观察仔细、思维活跃,很易达到我们的实验目的。
(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要求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另外增添一系列趣味性演示实验。如:(1)“粉笔自燃——糖与氯酸钾的反应”;(2)“番茄电池”;(3)“手指点火”;(4)“巧点蜡烛”(5)“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等等,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创造条件,把握好时机,不断地激发、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主地掌握化学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对教材中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可做小小改进,使之富有趣味性。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讲到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时,指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这里学生对于放热的情况,不容易体会到。在讲解的热现象时,用的时浓硫酸溶于水,宏观上放出大量的热。在讲到这两处内容时,我认为应这样增加上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演示实验。
具体做法如下:
1.取一试管,倒入约占试管容积1/4的水;
2.用试管夹,夹持着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沸腾;
3.离开火焰,水片刻就停止沸腾,这时立即取几粒氢氧化钠颗粒放入试管中,水又会迅速重新沸腾,且比加热时沸腾的还要激烈。
实验改进优点:
1.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更能说明溶解的热现象。
2.此实验生动有趣,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讲述教材内容。
(三)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起初在做演示实驗时,应注意把每个演示操作交代清楚,同时要说明道理,即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在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取时,若教师只告诉学生怎样做,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而只能硬记。如果教师先根据实验室制取Cl2气体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需要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第二根据初中教材中已把“气体的净化”列入知识内容,学生对气体的净化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从发生装置产生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样的杂质,再根据氯气和杂质的性质,提出应该如何除去这些杂质(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第三根据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根据氯气的性质--有毒气体,为防止污染环境,提出解决剩余氯气处理的方法(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这样一来,学生容易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内容,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气体制取实验时,就懂得应根据下列几个方面熟练地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去:(1)先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所含的杂质选择除杂试剂和除杂装置;(3)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从中培养了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四)演示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从而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积极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既要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描述现象:浮在水面,立即熔成小球,嘶嘶作响,在水面迅速游动,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滴入酚酞试液变红。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现象与钠的性质的联系,浮——钠的密度小于水,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较低,响、游——反应剧烈产生气体推动钠球,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有OH-离子生成,接着又提出新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证明?如何收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认识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多思考,勤动脑,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五)通过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种物质的产生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依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化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国的中学每天在做各种不同的化学实验。特别是象制备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乙烯乙炔的制备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相应的试剂将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污染物地排放。典型的例子是对CCl4的回收利用和中和处理废液的酸碱度。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树立学生的化学实验中绿色化学思想。
总之,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加深记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强演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地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手段,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收获,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勤霞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2、刘上贤 中学化学实验大全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关键词:化学演示实验 功能 创新思维 兴趣 观察能力 环境保护
(一)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与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学生观察中的随意成分越少,观察的选择性越大,观察化学现象的效果就越显著。在教学中,教师对观察的目的提得很明确,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了思维就能自觉地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现象,明确观察的中心。演示实验前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调动思维积极性,进而把形象思维变成抽象思维,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例如,钠、钾与水反应实验,其目的是要证明:(1)两者与水反应产物中均有氢氧化物和氢气生成;(2)钾比钠更活泼;(3)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能点燃吗?为什么?(4)钠、钾与水反应现象为何不同?为什么?(5)实验现象反映了钠、钾哪些物理性质?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观察仔细、思维活跃,很易达到我们的实验目的。
(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要求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另外增添一系列趣味性演示实验。如:(1)“粉笔自燃——糖与氯酸钾的反应”;(2)“番茄电池”;(3)“手指点火”;(4)“巧点蜡烛”(5)“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等等,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创造条件,把握好时机,不断地激发、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主地掌握化学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对教材中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可做小小改进,使之富有趣味性。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讲到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时,指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这里学生对于放热的情况,不容易体会到。在讲解的热现象时,用的时浓硫酸溶于水,宏观上放出大量的热。在讲到这两处内容时,我认为应这样增加上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演示实验。
具体做法如下:
1.取一试管,倒入约占试管容积1/4的水;
2.用试管夹,夹持着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沸腾;
3.离开火焰,水片刻就停止沸腾,这时立即取几粒氢氧化钠颗粒放入试管中,水又会迅速重新沸腾,且比加热时沸腾的还要激烈。
实验改进优点:
1.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更能说明溶解的热现象。
2.此实验生动有趣,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讲述教材内容。
(三)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起初在做演示实驗时,应注意把每个演示操作交代清楚,同时要说明道理,即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在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取时,若教师只告诉学生怎样做,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而只能硬记。如果教师先根据实验室制取Cl2气体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需要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第二根据初中教材中已把“气体的净化”列入知识内容,学生对气体的净化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分析从发生装置产生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样的杂质,再根据氯气和杂质的性质,提出应该如何除去这些杂质(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第三根据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根据氯气的性质--有毒气体,为防止污染环境,提出解决剩余氯气处理的方法(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这样一来,学生容易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内容,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气体制取实验时,就懂得应根据下列几个方面熟练地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去:(1)先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所含的杂质选择除杂试剂和除杂装置;(3)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从中培养了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四)演示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从而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积极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既要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描述现象:浮在水面,立即熔成小球,嘶嘶作响,在水面迅速游动,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滴入酚酞试液变红。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现象与钠的性质的联系,浮——钠的密度小于水,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较低,响、游——反应剧烈产生气体推动钠球,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有OH-离子生成,接着又提出新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证明?如何收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充分认识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多思考,勤动脑,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五)通过演示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种物质的产生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依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化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国的中学每天在做各种不同的化学实验。特别是象制备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乙烯乙炔的制备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相应的试剂将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污染物地排放。典型的例子是对CCl4的回收利用和中和处理废液的酸碱度。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树立学生的化学实验中绿色化学思想。
总之,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加深记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强演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地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手段,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收获,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勤霞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2、刘上贤 中学化学实验大全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