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在地域空间上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就业行业上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种转移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减少,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土地大量闲置,“空心村”由此成为广大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摸清“空心村”的现状,分析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笔者在湖北省安陆市抽样选取3个乡镇6个村进行了调研。
一、当前农村空心化已相当明显
本次调研,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棠棣、陈店和辛榨三个乡镇,每个乡镇又选取了两个样本村。为掌握真实情况,笔者从居民用电情况、农村宅基地使用情况、子女在本地就学情况等三个方面予以求证。
(一)从居民用电看农村空心化。电是现代农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一户家庭在一些特定时间段的用电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村民在家居住的情况。因此,笔者分别采集了6个村2013年春节期间(2月)、夏季农忙期间(5月)和秋收期间(9月)用电情况。抽样调查6个村共有用电住户1585户,春节期间,用电数为0的有407户,占总数的25.68%;夏季农忙时用电数为0的有455户,占总数的28.71;秋收时间用电数为0的共有781户,占总数的33.27%。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约30%的农户几乎从来没有用电记录,住房常年无人居住,处于“有房无人”的状态。
(二)从宅基地闲置看农村空心化。农村宅基地闲置是农村空心化最直接的体现。因此,笔者对6个样本村的宅基地闲置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见表一)。
从统计数据情况来看,抽样调查的6个行政村,2014年共有宅基地1791处,目前闲置309处,占总数的17.25%,其中方芦村的宅基地闲置率最高,达45.95%。由此可知,农村宅基地闲置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三)从子女就学看农村空心化。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区,农村父母往往宁愿花费大量心血,也要把子女送到城区就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程度(见表二)。
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棠棣镇、陈店乡、辛榨乡3个乡镇6个村,共有中小学生624名,选择在当地就学的人数为324名,占总人数的51.92%,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已经选择到乡镇以外的地方就学(详见表二)。从具体情况来看,选择在本乡镇就读小学的,棠棣镇方芦村、蒋梅村,陈店乡伍店村、陈谢村,辛榨乡菱湖村、新渠村分别为73.08 %、74.07 %、48.51 %、31.03 %、36.54 %、60.38%;而选择在本乡镇就读初级中学的,分别为50%、66.7%、95.7%、76.5%、33.3 %、41.7 %。特别是陈店乡陈谢村、辛榨乡菱湖村,子女义务教育选择在本乡镇就学的比率较低,分别为38.46%、35.23%。
二、农村空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农村空心化现象虽然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一种正常结果,但它正逐渐使农村变得“人去村空”,也给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困难和障碍,必须引起重视。
(一)直接造成农村社会活力大减。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有人的地方才能有活力,有活力才能有发展。统计显示,近5年来,该市每年仅外出务工人员都在12万人以上,占农村总人口30%以上。从前面的用电数据可以看出,6个行政村2月、5月、9月居民用电处于0~10度的户数分别是140、262、187,占用电户数总数的8.83%、16.53%、11.8%。每月用电不到10度,这些用户多是留守人员,以老人、贫困人员为主。农村空心化表现出来的常居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人力不足,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不足,甚至是村民的生活休闲娱乐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致使农村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一方面,农民搬迁到城镇或路边新建住房,但旧有的房屋没有及时、有效处理,造成宅基地闲置;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剩余的妇孺老幼无力耕种承包土地,造成耕地撂荒。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农村的80后、90后都基本不愿种田,有的老人对将来谁来种田表示了担忧。
(三)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新难题。在农村,占总人数50%的中青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走访中,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现在农村家庭由于缺乏“主心骨”,基层组织的统一性和集体性受到削弱,村民自治管理的成本不断上升、难度不断增大。
三、对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空心化是当前农村的实际。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从解决“空心村”产生的人、地两个问题入手,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城镇化背景下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以县市为单位统筹推进全域规划和各乡镇村镇建设规划。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中心村建设。对条件不好的“空心村”,要通过引导村民继续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从而使之自然消亡;对需要改造的“空心村”,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制定中心村发展规划,统一改造标准。
(二)要把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通过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各类人才向农村公共服务岗位流动,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投身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从而解决农村有效人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乡村干部离人民群众最近,要把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重点工作相结合。要创新宣传方式,明确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户,收益者也是农户,增强他们参与中心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造阻力和成本。要把新型中心村建设与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农村新社区建设和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基本农田整治等相关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整合使用国家各类项目资金,对内协同解决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使农民增收,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闻
一、当前农村空心化已相当明显
本次调研,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棠棣、陈店和辛榨三个乡镇,每个乡镇又选取了两个样本村。为掌握真实情况,笔者从居民用电情况、农村宅基地使用情况、子女在本地就学情况等三个方面予以求证。
(一)从居民用电看农村空心化。电是现代农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一户家庭在一些特定时间段的用电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村民在家居住的情况。因此,笔者分别采集了6个村2013年春节期间(2月)、夏季农忙期间(5月)和秋收期间(9月)用电情况。抽样调查6个村共有用电住户1585户,春节期间,用电数为0的有407户,占总数的25.68%;夏季农忙时用电数为0的有455户,占总数的28.71;秋收时间用电数为0的共有781户,占总数的33.27%。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约30%的农户几乎从来没有用电记录,住房常年无人居住,处于“有房无人”的状态。
(二)从宅基地闲置看农村空心化。农村宅基地闲置是农村空心化最直接的体现。因此,笔者对6个样本村的宅基地闲置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见表一)。
从统计数据情况来看,抽样调查的6个行政村,2014年共有宅基地1791处,目前闲置309处,占总数的17.25%,其中方芦村的宅基地闲置率最高,达45.95%。由此可知,农村宅基地闲置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三)从子女就学看农村空心化。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区,农村父母往往宁愿花费大量心血,也要把子女送到城区就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程度(见表二)。
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棠棣镇、陈店乡、辛榨乡3个乡镇6个村,共有中小学生624名,选择在当地就学的人数为324名,占总人数的51.92%,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已经选择到乡镇以外的地方就学(详见表二)。从具体情况来看,选择在本乡镇就读小学的,棠棣镇方芦村、蒋梅村,陈店乡伍店村、陈谢村,辛榨乡菱湖村、新渠村分别为73.08 %、74.07 %、48.51 %、31.03 %、36.54 %、60.38%;而选择在本乡镇就读初级中学的,分别为50%、66.7%、95.7%、76.5%、33.3 %、41.7 %。特别是陈店乡陈谢村、辛榨乡菱湖村,子女义务教育选择在本乡镇就学的比率较低,分别为38.46%、35.23%。
二、农村空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农村空心化现象虽然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一种正常结果,但它正逐渐使农村变得“人去村空”,也给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困难和障碍,必须引起重视。
(一)直接造成农村社会活力大减。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有人的地方才能有活力,有活力才能有发展。统计显示,近5年来,该市每年仅外出务工人员都在12万人以上,占农村总人口30%以上。从前面的用电数据可以看出,6个行政村2月、5月、9月居民用电处于0~10度的户数分别是140、262、187,占用电户数总数的8.83%、16.53%、11.8%。每月用电不到10度,这些用户多是留守人员,以老人、贫困人员为主。农村空心化表现出来的常居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人力不足,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不足,甚至是村民的生活休闲娱乐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致使农村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一方面,农民搬迁到城镇或路边新建住房,但旧有的房屋没有及时、有效处理,造成宅基地闲置;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剩余的妇孺老幼无力耕种承包土地,造成耕地撂荒。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农村的80后、90后都基本不愿种田,有的老人对将来谁来种田表示了担忧。
(三)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新难题。在农村,占总人数50%的中青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走访中,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现在农村家庭由于缺乏“主心骨”,基层组织的统一性和集体性受到削弱,村民自治管理的成本不断上升、难度不断增大。
三、对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空心化是当前农村的实际。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从解决“空心村”产生的人、地两个问题入手,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城镇化背景下统筹考虑。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以县市为单位统筹推进全域规划和各乡镇村镇建设规划。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中心村建设。对条件不好的“空心村”,要通过引导村民继续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从而使之自然消亡;对需要改造的“空心村”,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制定中心村发展规划,统一改造标准。
(二)要把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通过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各类人才向农村公共服务岗位流动,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投身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建设,从而解决农村有效人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乡村干部离人民群众最近,要把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重点工作相结合。要创新宣传方式,明确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户,收益者也是农户,增强他们参与中心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造阻力和成本。要把新型中心村建设与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农村新社区建设和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基本农田整治等相关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整合使用国家各类项目资金,对内协同解决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使农民增收,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