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党课课堂化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4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的党课常常存在照本宣科、不接地气的情况。研究发现,在党课备课阶段强化备内容、备听众、备载体、备问题四个环节,在磨课阶段注重内容上深磨,载体上精磨,语言上细磨,在讲授阶段做到导入引人入胜,课堂气氛双向互动,语言表述生动有趣,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校的党课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党课;课堂化;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研究课题“党课课堂化的实践与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DJZS019。
  党课讲授是“三会一课”(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党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党课讲授中充分发挥党员教师“讲”的优势,把学科教学方法融入到党课讲授创新实践中,促进党课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深入实践和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党课讲授,读文件、学材料是主要方式,党课不接地气,没有“泥土香”,讲的过程始终未脱离讲授—灌输的模式。这样的党课讲授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与党员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就其原因,主要是局限于视党课为专题讲座,没有把党课中“课”的本质属性突显出来,因而党课在备与讲等各个环节未能严格按“课堂”的标准实施,从而影响党课的效果。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有关文献进行检索,截止到2021年1月30日,以“党课课堂化”为主题和关键词,检索结果均为0篇,以“党课课堂化”进行全文检索,结果为29篇,但这29篇文献中没有一篇以党课课堂化为主要论述和研究对象。笔者就检索到的文献做如下梳理和分析。
  一是從党课内容的设计与规划来看,刘选启(2013)[1]研究指出,在党课讲授中要克服零打碎敲带来的应付心理,增强党课教育计划的整体性;要克服“一锅煮”带来的任务观点,区分党课教育的层次性;要克服空洞说教带来的无所谓态度,增强党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克服呆板单一带来的厌烦情绪,讲求党课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二是从当前党课讲授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众多的学者和党务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其中邱炜煌(2015)[2]研究指出,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确实好,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领导干部与其说是讲党课,不如说是秀党课,秘书包办,部门包装;内容多则多矣,却缺乏针对性,大多是不接“地气”的“大道理”,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课件美则美矣,却与领导“生分”,全由别人制作,还要“助手”演示。
  三是从党课的载体尤其是微型党课的运用来看,贾云飞(2016)[3]研究指出,在开展“两学一做”背景下,如何能够较为系统且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党课标准化进行探讨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孔德丰、尹治世(2015)[4]研究表明,微型党课作为高校党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精炼、构思精巧、内容简明、见微知著和以小见大等特点,使其逐渐符合时代特征,为新时期青年人所喜欢。
  四是从党性修养和师德建设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来看,罗平汉(2016)[5]研究认为,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优良品质和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张建华(2009)研究认为,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师德素质是内在统一的,但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党员教师业务考核与党性修养评价“一手硬,一手软”等现象。高娟、蔡维灿(2016)研究认为,党员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扮演着政治和职业双重社会角色。如何实现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与师德素质从分离向融合转变,是一个亟待深入思考、科学规划、探索研究的问题。
  综合上述文献和特殊教育领域实际,笔者认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特殊教育这个小角度,借助“党课课堂化”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平台,运用具体而实在的案例对中小学基层党组织党课进行研究,不仅在中小学党建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
  二、党课课堂化的具体实践过程
  笔者组织开展党课课堂化实践,具体思路就是化党课内容为“教学内容”,把讲解人明确为“教师”,视党员听众为“学生”。在党课准备和讲授中,有目标分析,有教法设计,有备课磨课,有课堂讨论,变讲座式授课为“课堂化”教学,努力做到每一堂党课都“观点抓人、事例感人、语言诱人”,从内容到形式上实现创新,从而不断提升党课讲授和党员学习的质量。
  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和团队成员紧紧抓住党课“课”的本质和党课特点,充分借鉴学科教学的经验方法,把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关于备课、磨课、授课的方法引入到党课讲授中,重点通过三个关键环节来推进党课课堂化的创新与实践。
  首先是聚焦问题备好课。主讲人从主题入手,聚焦听课对象在党课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载体是否直观,案例是否具体,提纲是否简明,讲授线索是否清晰等,以问题为导向查找素材,组织案例,然后制作成PPT或EN5及多屏互动式课件等,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特点来传递党课知识。
  其次是结合实际磨好课。把学科教研中磨课的方法引入到党课准备中,由主讲人确定数名党员教师形成磨课团队,按照学科教研的方法对所上党课进行打磨。团队成员从各自的角度来探讨讲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细节,主讲人通过反复地斟酌与重点片段的试讲与打磨,在磨的过程中精益求精,提升境界,更新理念,提升党课讲授的水平。
  再次是围绕主题授好课。授课人严格按照学科教学理念,从课堂导入到案例讲解、问题对话、心得反思等,每一个环节都力争把备课和磨课过程中的经验最大化。讲授内容坚持“红色”主基调,关注党史,聚焦“党”的纯味;讲授过程做到有血有肉,生动直观,避免简单说教。
  三、结果分析
  通过沟通访谈以及对课题实践研究有关数据梳理和分析,笔者和团队成员发现:   一是党课课堂化,有力地提升了党课质量。实践研究表明,党课课堂化在内容上改变了单一的文件宣讲,在方式上由传统讲授式向双向互动转变,在载体运用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90%以上的党员教师普遍对党课给予好评,大家都认为党课质量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是党课课堂化,进一步促进了“三会一课”的规范,强化了党组织和干部的责任意识。实践研究发现,参与党课课堂化研究的党员教师,包括讲授者、磨课参与者和听众,对党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些党员感叹道:“党课还可以像学科教学那么讲。”一些参与党课讲授的党员发现,可以把自己在学科教学中的课堂化教学技能运用于党课讲授中,从而真正改变对党课固有的不全面认知,也进一步增强了讲好党课、做好党建工作的底气。
  三是党课课堂化,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基层学校的党建思路。实践研究表明,党课课堂化能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系统的行业优势和教师的个人专长,学科教研和讲授方法可以广泛借鉴到党建工作尤其是党课讲授中;党员身边的典型事迹可以很好地揉合到党课讲授中;学校党建工作与学校业务工作,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可以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全面拓展学校党建工作的思路。
  四是党课课堂化有利于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拓宽“互联网 党建”的空间。党课课堂化在实践中,不仅广泛借鉴了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元素,而且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进行教学实践和成果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党建工作在“互联网 ”空间的拓展运用。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梳理党课课堂化的具体实践,笔者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党课课堂化质量高不高,核心在于是否念好“备”字功。党课课堂化,备是基础,讲是实践。在备课的具体环节,要强化四个关键点。首先是备内容。在党课准备中,要找到党课讲授的主题和党员日常工作生活的结合点,找到党建工作与个人专业发展的共鸣点,从而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效果,促进党员同志在党课中思考和感悟。其次是备听众。党课讲授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因此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听课党员的知识背景和需求以及兴趣关注点等,是提升党课质量和针对性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党课课堂化的实践中,主要通过主题内容的问卷调查以及课前随机交流等,了解党员教师已有知识背景,形成学情分析充分备好课。再次是备载体。在党课讲授中,需要用到什么样的载体,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包括PPT、EN5及多屏互动类课件的设计,画面和文字呈现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动画和音频及视频的展示等,都需要在备课阶段结合讲授主题进行精心设计,既要让媒体充分展现讲授人所讲主题内容,又不让听众和观众被花哨的媒体信息所误导。最后是备问题。在党课讲授中,准备与听众互动的问题,听众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希望听众课后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这三类问题都需要讲授者在备课阶段做好充分准备。比如,我们在讲授“四个自信”专题内容时,就准备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谈谈你对‘四个自信’的理解。”
  二是党课课堂化效果好不好,重点在于是否练好“磨”字功。就学科教学而言,一堂好课离不开“磨”,甚至是在集数十年经验基础之上的打磨;同样,高质量的党课也离不开磨课这一重要环节。首先是在内容上深磨。此处的“深”不完全是理论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更多是指通过磨课让党课内容能更好地“深入”听众的知识结构和个体的认知中。比如,在党课中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就需要对与之有关的重要文献及相应的历史背景等做全面了解,清晰地在党课讲授中进行讲解,才能让党员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其次是在载体上精磨。备课不仅要关注载体的选择,而且需要在讲授前对载体使用效果进行反复打磨,直至磨深,磨精,磨熟。例如板书的设计,格式的规划,多媒体课件的页面设计、声音视频和文本的呈现方式、色彩的搭配、动画的运用乃至画面的切换等,在磨的过程中尽可能精益求精,从而让所用载体更好地服务于党课讲授,进一步提升党课的质量。再次是在语言上细磨。党课讲授,既是理论的传播和知识的传授,也是语言表达的艺术。讲授的过程就如一段剧情展现的过程,有导入,有高潮,有对听众情感的调动,也有平实的讲解。而这些环节都依赖于讲授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要讲好一堂党课,更需要讲授者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地磨,磨熟,磨细,磨得运用自如,既要磨出符合主题要求、体现中央精神、具有自我风格、便于听众理解和记忆的核心句,也要磨出能充分展现讲授内容主题、能迅速调动听众注意力和兴趣的关键词,还要磨出具有一定体系结构、易于主题知识构建、符合党员认知需求的知识树及其结构用语。因此,“形成核心句,打造关键词,构建知识树”已成为党课课堂化磨课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
  三是党课课堂化受不受欢迎,关键在于是否强化“讲”字功。备好课体现的是知识储备,讲好课展现的是沟通艺术和信息传递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党课课堂化受不受欢迎,关键取决于讲授人“会不会”讲,“能不能”讲,取决于“讲”的功夫。强化“讲”字功,需要特别强化三个方面。首先是党课导入要引人入胜。党课课堂化要求用课堂化的教学元素,把所要讲授的主题内容传递给听众,因此一个好的导入十分重要,它可以一下子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激起听众的兴趣。例如在讲到严守党的纪律时,笔者就从一首老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入手,用音乐和视频解说引入党的六大纪律,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是课堂气氛要双向互动。党课的课堂化讲授不是“一言堂”,既要有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教学相长,也要有问答互动、双向交流的相映成趣。比如在谈到“文化自信”时,我们在讲授中就引导大家围绕“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与文化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主题进行充分讨论,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党课的质量和效果。再次是语言表述要生动有趣,要能恰到好处地把磨课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核心句、关键词、知识树”运用于党课讲授的具体表述中,做到语言表述生动有趣而不哗众取宠,通俗易懂而不空洞枯燥,字斟句酌而不咬文嚼字。
  【参考文献】
  刘选启.克服四种倾向提高党课教育质量[EB/OL].(2013-02-20)http://www.chinaqi.net/ztsb/2013/0220/25056.html.
  邱炜煌.克服四种倾向 领导干部不可“秀”党课 [EB/OL].(2015-07-28)http://politics.rmlt.com.cn/2015/0728/396457.shtml.
  賈云飞.论党课的标准化[J].职工法律天地,2016(16):13-16.
  孔德丰,尹治世.论高校党课“立体化”教学中的微型党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5):184-185.
  罗平汉.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J].红旗文稿,2016(12):4-8.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量较多,他们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加强农村小学学校安全管理,完善校园安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为农村小学学生带来安全保障,也能让小学学生家长更加放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将对农村小学学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农村小学学校安全管理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安全管理;问题;策略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农村
新课题新改革让物理在教育上解放了思想,不过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提高价值方面还有差距。老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格能力、正确的物理知识和帮助。通过科学的思考和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解决问题,真正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是学生思想启蒙的阶段,也是其文化品质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作为传统文化渗透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素材,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具有丰厚文化素养的优质文章,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其价值观,加强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国家教育信息化2.0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大趋势不可阻挡。自2017年7月申报信息化试点校以来,山東省济南市明星小学树立了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  确定“123”总体推进思路。“1个核心”即转变观念,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转变为“为教育现代化、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信息化”,将“单打独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互联网
由于我国产业化步伐的提升,致使生产服务一线紧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我校响应国家号召,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雕塑课程的研究,结合城市雕塑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探索并研究出,在转型期间,具有可操性的城市雕塑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我校向技能型、应用型大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对城市雕塑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新时代中国雕塑专业的不断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尤其是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是应有之义。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应该注重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教学。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究意识的重要阶段,笔者总结了语文与科学结合教学的经验,并结合自身课程整合的实践,分析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语文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能为语文教师推动语文与科学的整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强有力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新形势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哈工海渡教育集团深耕先进制造业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在创新探索之路上从未停歇。“终身职业技能提升”是产教融合的迫切需求党的十九大特别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游戏时间变少、活动空间受限、家长过度保护、隔代养育等问题,很容易患上感统失调。作为幼儿认知发育、学习技能的基础,感统能力对幼儿发展十分重要,80%的幼儿可以通过感统训练来增强学习能力、提升个性品质。  感统失调须及时发现并纠正  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信息加工为一个整体,完成对身体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平菇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得到平菇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整理分析平菇多糖的提取文献,比较得出多种提取工艺的优劣,为今后多糖提取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校外补课在当下早已成为教育常态,若论“可喜”之处,则是历史上还从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一个家庭倾其所有围着孩子的教育殚精竭虑。然而,“钱学森之问”的命题却仍然没有解决的迹象,我们不仅没有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反而各种教育的病理性现象层出不穷。人们更多的是忧,忧虑全民校外补课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忧虑全社会对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的狂热追捧,忧虑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畸形期待,忧虑教育生态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