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佐锐是北京农业大学昆虫系教授。他正在编织一个绿色的网络,为全国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并可以让专家学者、官员、商人等随时与农民互动交流。
沈佐锐的网络计划庞大且激动人心,为每一位从事农业,或者关心农业的人打开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他相信,有一天一位农民站在地头,信心满满地望着自己即将收获的庄稼。他打开手机,看到一条惊人的短信:根据网络在他田里设置的即时监测器,发现一种罕见的病虫害很快就会袭击他的农田。他并没有慌乱,他知道如果像以前那样,拿上样品,跑十几里路到县里,或者给乡里、县里技术人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下乡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要上交到省里,甚至北京。就算等来了高级研究专家,一切都晚了。随着专家离去的脚步,留下的只有教训、经验、研究样本和新一年拮据的日子。现在他打了个电话,是政府专门设置的电话。几天后,赶在虫害之前,由网络配送的特效农药送到了地头。他的电脑、固定电话、手机上都得到了农药的使用办法和今后的预防方案。农民心理踏实了。他打开手机,准备通过网络找一个好的加工厂,或尽快把产品卖一个好价钱。
在沈佐锐的绿色网络中,一种新型农业机械问世;一个新品种培育成功;一种新型农村能源正在推广;多种农村新型节能住宅;一个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源源不断的农业技术信息伴着各种专家的建议、分析,流入地头农民的信息终端。
“最后一公里”问题
沈佐锐在中国农业大学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满怀激情地介绍了他已经开始实施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他的目的就是:解决专家到农民信息沟通一直难以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后一公里”问题具体指农业信息化到县一级以后,下乡、进村、入户极难推进,处处受阻。在发达国家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因为那里的农业大多是农场形式,信息很容易贯通。而我国的农民大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这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变得十分困难。再加上信息终端的性价比往往不高,使用比较麻烦,农民不愿意花钱买摆设。因此,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一块心病。
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物料流通的效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农民的素质,使农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对全世界的意义是最大的,因为中国农村人口有7亿,中国农村信息化是涉及到大量农民是否能进入信息时代的问题,这对中国的意义也是最大的。
尽管从高层到基层,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都有了高度共识,但广大农村还处在相对沉寂之中。有专家认为: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空间需要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路上跋涉相当一段时间。也有学者认为: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在还处在起步的摸索阶段,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北方,在“农”字号民营企业还不够多,还不够强大,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农民经纪人相对还比较少的状况下,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与农民的信息互动尤为困难;南方相对好一点,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搭建一个虚拟空间、建一个网站不难,难的是如何有效地去应用。如果不能够有效应用,不能够真正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大量投资建一个“花瓶”式的网站就是一种浪费,是另外一种“面子工程”。
显然,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第一推力。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134个开通了网站;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建立了局域网。由此可见,在政府主渠道投资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这些由政府投资的局域网和网站的应用效率却难尽如人意。他们因为“最后一公里”的强力滞阻,而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位专家解释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并不直接反映在财政上。我们对此持有疑问,这里的关键是有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互动效应。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经营意识相对较强,形成互动的机率较大,网络发挥效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而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互动的机率相对较小,网络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力就相对较小,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就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绿色农技网如何实现自身造血
沈佐锐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网络技术,但沈佐锐和他的团队认为,关键是他们设计的经营模式基本解决了自身造血问题。虽然沈佐锐不愿多谈他们的盈利思路,但我们可以从沈佐锐的经历,合理地推论一下他的想法。
沈佐锐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上世纪80年代先后赴比利时、美国留学。1988年获昆虫学博士学位。除了几张纸写不完的科研成果,重要的是,他从80年代就开始研究农业信息化问题,并先后完成多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植物保护、监测的科研项目。他不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还是一位生态学家和网络信息专家。各种知识的汇集、融合,使他的思维不断出现创新的涌动,轻车熟路地游走在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敏锐地发现那些已经被无限细化,形成自身范式的学科之间的交叉点。
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还原论,一个是系统论。而沈佐锐最熟悉的学科是生物学、生态学和网络应用,这些学科更注重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系统论中的一个主要理论体系是耗散理论。该理论认为: 一个耗散结构要维持自身有序地独立于环境,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也就是说,一个网络系统如果要像生物一样可持续发展,就要像最有生命力的昆虫一样,能够从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中获取多种的营养,才能保证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如果我们把钱作为企业从环境中获取的能量,就容易找到沈佐锐对“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沈佐锐在他新出版的《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描述,或许可以作为他经营思路的注脚。
文中写道:“信息是一种可以引起生理行为反应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例如,显花植物花的色、香可以引诱传粉昆虫飞来传粉。传粉昆虫并不是需要花的色和香,而是需要花蜜或花粉。传粉昆虫与花蜜、花粉的联系属于营养联系,花的色和香是物理和化学的刺激,引起传粉昆虫的行为反应,即给予传粉昆虫以信息,引起昆虫采蜜或采粉的条件反射。”
如果我们把服务网络比作花,农民比作昆虫,那么,花除了用信息把农民吸引过来,还要为农民提供真材实料的花粉、花蜜,让农民在网络里买到想买的,卖掉想卖的,通过网络提高收入。目前,从网络的整体设计看,沈佐锐和他的团队是沿着让农民省钱、挣钱的思路进行的。只要农民提高了收入,这个网络系统就可以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能量,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茁壮成长。
沈佐锐提出:网络服务不会收农民一分钱,包括各种通讯费用。显然,这里香和色的成分多一些。网络向农民提供的专家咨询、农业环境预测、新产品和物流信息等服务,花粉和花蜜的成分更多一些,聪明的经营者应该从里面嗅到了无限商机。
沈佐锐认为:为了防止自己的服务网变成信息孤岛,必须采用大格局的网络设计,要吸收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让农民把使用这个网络变成日常劳作中的习惯。如果实现了这个愿望,中国分散的农业将会进一步得到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植保专家主张药下留虫
人们可以理解,一位从事植物保护的学者,应该有着希望害虫死光光的强烈愿望。沈佐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的书中写道:“昆虫化石表明,昆虫至少有4亿年的进化历史,发展出如此丰富的生命多样性和关联性。因此,昆虫纲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类群......
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生物对各种环境条件适应的多样性。昆虫通过许多方式影响着其他物种(包括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各种参数,是调节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力量。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看,昆虫也因此成为与人类竞争的对手。”沈佐锐认为,真正危害人类生存的昆虫只是极少数,如果人类盲目地、不留后路地将他们灭绝,不但会中断一些昆虫的生存链条,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环境生态,危害人类自己。他说:“如果你发现蔬菜上有虫子,不必大声抱怨,给虫子留下一个生存空间也是保护自己。”
目前,沈佐锐最担忧的是外来物种侵入的问题。这个问题危害很大,很复杂。
愿沈佐锐通过他的绿色农技网,尽快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找出解决的办法。
(责编:耿国彪)
沈佐锐的网络计划庞大且激动人心,为每一位从事农业,或者关心农业的人打开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他相信,有一天一位农民站在地头,信心满满地望着自己即将收获的庄稼。他打开手机,看到一条惊人的短信:根据网络在他田里设置的即时监测器,发现一种罕见的病虫害很快就会袭击他的农田。他并没有慌乱,他知道如果像以前那样,拿上样品,跑十几里路到县里,或者给乡里、县里技术人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下乡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就要上交到省里,甚至北京。就算等来了高级研究专家,一切都晚了。随着专家离去的脚步,留下的只有教训、经验、研究样本和新一年拮据的日子。现在他打了个电话,是政府专门设置的电话。几天后,赶在虫害之前,由网络配送的特效农药送到了地头。他的电脑、固定电话、手机上都得到了农药的使用办法和今后的预防方案。农民心理踏实了。他打开手机,准备通过网络找一个好的加工厂,或尽快把产品卖一个好价钱。
在沈佐锐的绿色网络中,一种新型农业机械问世;一个新品种培育成功;一种新型农村能源正在推广;多种农村新型节能住宅;一个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源源不断的农业技术信息伴着各种专家的建议、分析,流入地头农民的信息终端。
“最后一公里”问题
沈佐锐在中国农业大学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满怀激情地介绍了他已经开始实施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他的目的就是:解决专家到农民信息沟通一直难以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后一公里”问题具体指农业信息化到县一级以后,下乡、进村、入户极难推进,处处受阻。在发达国家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因为那里的农业大多是农场形式,信息很容易贯通。而我国的农民大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这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变得十分困难。再加上信息终端的性价比往往不高,使用比较麻烦,农民不愿意花钱买摆设。因此,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一块心病。
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物料流通的效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农民的素质,使农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对全世界的意义是最大的,因为中国农村人口有7亿,中国农村信息化是涉及到大量农民是否能进入信息时代的问题,这对中国的意义也是最大的。
尽管从高层到基层,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都有了高度共识,但广大农村还处在相对沉寂之中。有专家认为: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空间需要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路上跋涉相当一段时间。也有学者认为: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在还处在起步的摸索阶段,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北方,在“农”字号民营企业还不够多,还不够强大,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农民经纪人相对还比较少的状况下,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与农民的信息互动尤为困难;南方相对好一点,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搭建一个虚拟空间、建一个网站不难,难的是如何有效地去应用。如果不能够有效应用,不能够真正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大量投资建一个“花瓶”式的网站就是一种浪费,是另外一种“面子工程”。
显然,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第一推力。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134个开通了网站;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建立了局域网。由此可见,在政府主渠道投资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这些由政府投资的局域网和网站的应用效率却难尽如人意。他们因为“最后一公里”的强力滞阻,而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位专家解释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并不直接反映在财政上。我们对此持有疑问,这里的关键是有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互动效应。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经营意识相对较强,形成互动的机率较大,网络发挥效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而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互动的机率相对较小,网络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力就相对较小,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就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绿色农技网如何实现自身造血
沈佐锐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网络技术,但沈佐锐和他的团队认为,关键是他们设计的经营模式基本解决了自身造血问题。虽然沈佐锐不愿多谈他们的盈利思路,但我们可以从沈佐锐的经历,合理地推论一下他的想法。
沈佐锐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上世纪80年代先后赴比利时、美国留学。1988年获昆虫学博士学位。除了几张纸写不完的科研成果,重要的是,他从80年代就开始研究农业信息化问题,并先后完成多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植物保护、监测的科研项目。他不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还是一位生态学家和网络信息专家。各种知识的汇集、融合,使他的思维不断出现创新的涌动,轻车熟路地游走在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敏锐地发现那些已经被无限细化,形成自身范式的学科之间的交叉点。
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还原论,一个是系统论。而沈佐锐最熟悉的学科是生物学、生态学和网络应用,这些学科更注重系统论的思维方法。系统论中的一个主要理论体系是耗散理论。该理论认为: 一个耗散结构要维持自身有序地独立于环境,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也就是说,一个网络系统如果要像生物一样可持续发展,就要像最有生命力的昆虫一样,能够从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中获取多种的营养,才能保证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如果我们把钱作为企业从环境中获取的能量,就容易找到沈佐锐对“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沈佐锐在他新出版的《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描述,或许可以作为他经营思路的注脚。
文中写道:“信息是一种可以引起生理行为反应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例如,显花植物花的色、香可以引诱传粉昆虫飞来传粉。传粉昆虫并不是需要花的色和香,而是需要花蜜或花粉。传粉昆虫与花蜜、花粉的联系属于营养联系,花的色和香是物理和化学的刺激,引起传粉昆虫的行为反应,即给予传粉昆虫以信息,引起昆虫采蜜或采粉的条件反射。”
如果我们把服务网络比作花,农民比作昆虫,那么,花除了用信息把农民吸引过来,还要为农民提供真材实料的花粉、花蜜,让农民在网络里买到想买的,卖掉想卖的,通过网络提高收入。目前,从网络的整体设计看,沈佐锐和他的团队是沿着让农民省钱、挣钱的思路进行的。只要农民提高了收入,这个网络系统就可以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能量,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茁壮成长。
沈佐锐提出:网络服务不会收农民一分钱,包括各种通讯费用。显然,这里香和色的成分多一些。网络向农民提供的专家咨询、农业环境预测、新产品和物流信息等服务,花粉和花蜜的成分更多一些,聪明的经营者应该从里面嗅到了无限商机。
沈佐锐认为:为了防止自己的服务网变成信息孤岛,必须采用大格局的网络设计,要吸收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让农民把使用这个网络变成日常劳作中的习惯。如果实现了这个愿望,中国分散的农业将会进一步得到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植保专家主张药下留虫
人们可以理解,一位从事植物保护的学者,应该有着希望害虫死光光的强烈愿望。沈佐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的书中写道:“昆虫化石表明,昆虫至少有4亿年的进化历史,发展出如此丰富的生命多样性和关联性。因此,昆虫纲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类群......
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生物对各种环境条件适应的多样性。昆虫通过许多方式影响着其他物种(包括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各种参数,是调节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力量。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看,昆虫也因此成为与人类竞争的对手。”沈佐锐认为,真正危害人类生存的昆虫只是极少数,如果人类盲目地、不留后路地将他们灭绝,不但会中断一些昆虫的生存链条,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环境生态,危害人类自己。他说:“如果你发现蔬菜上有虫子,不必大声抱怨,给虫子留下一个生存空间也是保护自己。”
目前,沈佐锐最担忧的是外来物种侵入的问题。这个问题危害很大,很复杂。
愿沈佐锐通过他的绿色农技网,尽快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找出解决的办法。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