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部分读者来信摘编(之四)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绥中县内西街 高恩荣:我是退休干部,从创刊号起我就自费订阅贵刊。我喜欢的栏目:台前幕后、人物春秋、往事回首、改革风云、本刊特稿。我爱读的文章如《习仲勋主政南粤》、《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记成思危》,这两篇文章写的都很好。还有《王震将军在红星农场》、《杨献珍的自责与反思》等,读后都很感人,有助于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品德。还有第7期刊载的文章《彭真同志与北大社教》、《1961年随彭德怀回乡作调查》,茆贵鸣的文章《早年胡乔木》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和安娜的四次见面》,这些文章读后丰富了我的知识,对胡乔木、郭沫若等文人学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凡是名人的文章,名人写的文章我都爱看,如龚育之的文章,杨天石的文章,当然像本刊专访石仲泉答本刊记者问,虽然篇幅很长,但也愿读下来。我最喜欢名人手迹书法,像第10期第17页彭德怀的手书专递毛主席的信、信皮,信的内容写的好,还有第56页,陶行知先生墨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写的好。还有一些照片如第71页刘少奇会见日本前首相石桥湛山。我都认为好。希望贵刊多刊载这方面的好文章,把刊物越办越好。把高质量的优秀文章、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读者。我2003年继续由当地邮局订阅贵刊。这本杂志不但我读就是我家晚辈人:儿子、儿媳也都喜欢读这样的刊物。每期的封面安排得很好,特别是第10期军委江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
  
  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 王玉琳:本人是在单位自费订阅《百年潮》。作为该刊的老读者,对贵刊的严谨负责之文风十分赞誉。提一小建议:能否将作者基本情况略加介绍?可否将文章内容面拓宽些?如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事件;海外有关人物介绍;对于历史上各种角色的领袖人物的正反两方面历史情况的介绍评析等,当然这里的"历史"是以《百年潮》为主题。
  
  贵州省丹江镇西前街 龙向日:读了贵刊后,用历史的眼光来讲,是忠实于历史的,忠实地反映了历史本来面目,不忌讳,不隐瞒,可以说是仗义执言。如《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贡献》一文可以佐证。既然是《百年潮》,那就是一百年的漫长历史,对新中国建立前的事件应当有所涉及,但似觉少了一些。我党已创立80年了,应当是耄耋老人,比较老成练达了。但总结历史经验及教训还有待加强。如对陈独秀、王明、张闻天、张国焘、博古等人的功过也应继续发掘研究,教育新一代。
  
  江西省南城县上唐镇 刘来福:我是通过《人物》杂志推荐而认识贵刊的,订了《百年潮》以后觉得是吾良师益友,所以从创刊号一直到现在都是自费订阅。
  贵刊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开门见山。凭我个人记忆:如"文革"中喊"毛主席万岁"的第一人是彭真。《红旗》改为《求是》杂志是李瑞环提出,组织决定的。井冈山"朱德的扁担"被人偷掉,是王震将军说的。
  贵刊是否开设《党史知识》栏目。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100题中,有些党政农村干部对党史知识较为贫乏。
  
  北京市永定路 王年一:我长期自费订阅贵刊。我可以不填这个意见表,但我一定要写,以尽一个读者的责任。
  贵刊的改进,要从文章的内容入手,其他都在其次。选稿一定要精,要有新观点和新材料,不可登那些泛泛之作。要在用心组稿上下功夫。从目录上说,第10期上第一篇、第二篇、第四篇就很好。文章读了,总要叫人有所收获才好。不要白开水。我特别爱读龚育之先生的文章。
  
  北京市丰台区 张梓荆:对栏目编排基本满意,特别对纸张和印刷一律是白纸黑字特别欣赏。文章内容很好。"老年作者"越来越少了,希望尽快刊登他们的稿件,积极向他们约稿。错字不少,如有要求,我每期读后可以把错字以及时间的错误等写给贵刊。
  
  山西省大同市南关 谢建中: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订阅了贵刊,一接到杂志,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越看越爱不释手,索性向贵刊邮购了从创刊至99年的合订本(全部自费),并坚持一直自费订阅贵刊至现在,而且还要一直订阅下去。贵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历史,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人云亦云的文章少。订阅贵刊的读者,中老年人居多,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党史知识,希望看到更深、更高的文章,希望贵刊能成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刊物。现在普及性的历史、党史刊物太多了,普及性刊物的读者群极不稳定,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读者会越来越少,而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刊物的读者群相对比较稳定,因为他们是自动学习,具有连续性、探索性,这样的读者群只能扩大,没有减少,希望贵刊能保持自己的特点,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
  
  北京翠微路 万铸:《百年潮》办的相当好,最大好处是使历史返璞归真。例如我看了《习仲勋主政南粤》,读后眉批"这是一篇好文章,客观、真实,文字生动,描述了当时中央、地方领导人的功绩。所以,改革开放是集体的结晶"。再如《我亲历的仁安羌大捷》眉批曰"此乃对正面战场抗日战史的真实纪录。"……我们太需要读文、忆史、反思了。
  栏目多,说明办刊很活,不受史料、文体限制,读者先看栏目便被吸引过去。略作统计:今年已出10期,使用了29个栏目,频率最高的是人物春秋10次,用了9次的有台前幕后、史事本末、往事回首;8次是文史漫笔、国际纵横。只用1次的有文稿补订、文坛风雨、焦点透视、史海探幽等栏目,似有整合的必要。少有错漏别字。我是去年听了《求是》杂志社的一位副社长介绍,始于今年订阅,明年已订都是通过邮局的,全系自费。夫妇共读,其乐无穷。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的李原同志所写《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其中提到刘志丹同志的家庭出身问题。最近,刘志丹同志的几位亲属给本刊写信,对上述问题作了辩驳。我们一贯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本刊宗旨,但是,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特发表这封信,以澄清史实,并对由此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  作者李原在《百年潮》2003年第3期刊登的《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中说:“把本来是土豪
期刊
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到今天, 已经过去整整十三年了。在这十三年里,中国的飞跃发展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甚至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那么,在这十三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而这些成就又是怎样取得的?在中共十六大召开的前夕,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同志。    我们现在处于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记者:在中共十三届四
期刊
编者按:为纪念彭真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片《彭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选载部分剧本内容刊登,以飨读者。    第二集 春华秋实    [台基厂7号]  秋天到了,小院里果实累累。红的石榴,黄的柿子,绿的藤萝。  每当闲暇,小院的主人总是喜欢在藤萝架下坐一坐,或是倘佯在小路上。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深的感
期刊
1963年5月1日凌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大型货轮--1.5万吨的“跃进”号,从上海吴淞码头出发,开始了开往日本的漫漫航程。  下午2时左右,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接完电话,周恩来脸色凝重。从电话中他得知了一个确切消息:“跃进”号在南朝鲜济州岛附近海区突然沉没!  周总理命令海军“火速派军舰营救船员”。  “跃进”号是怎样沉没的?我国尚未着手开展调查,日本“全亚细
期刊
编者按: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近日,本刊记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    总结过去、部署未来的历史性盛会    记者: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
期刊
2002年是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作战60周年,一个甲子的岁月之后,当年远征军的战史早已被史学界和文艺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多次记述或描绘过了,但是,在那个战场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缅甸的抗战中打响了第一枪,并屡创佳绩,高奏凯歌,却不为人所知,历史从来没有记载过他们的英名和功绩。他们就是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作为亲历者,我觉得有责任将他们的英勇事迹昭示后人。  1941年,我从军校毕业,
期刊
田家英,原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幼年失怙,饱受人间凄凉,曾一度被迫辍学,在大哥继承的药店当学徒,他读过省立北城小学和县立中学,十四五岁便在成都一些刊物上初露头角,“田家英”便是他使用的笔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满怀报国激情的田家英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奔赴延安,进了陕北公学,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1948年10月起到1966年5月任毛泽东秘书长达18年之久。  不久前
期刊
编者按: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着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挫折,但是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袁宝华同志参与了我国东北地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我国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许多经济决策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又主持领导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整顿与改革,对我们党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本刊特约记者在采访袁宝华同志时,他畅谈了学习外国经验与探索
期刊
上海石泉路石泉2村巫朝文:我是从贵刊创刊时就开始自费购买,从2000年开始向贵刊邮购,我怕到邮局订有误,每期收到贵刊后我就如饥似渴,阅读贵刊大多数文章,有的还读好几遍,有时读得很晚才睡觉,我总感到读贵刊,深受教育,使我了解到近百年中国历史的史实,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坎坷建立起新中国。有的史实我根本不知道,有的虽然知道,也是一知半解,有时也有错误的认识。而贵刊所载文章,有的是作者亲
期刊
译者说明:关于胡汉民的苏联之行,他本人已经有所叙述,1930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胡汉民先生名著集》(上下册)辑入了他发表的有关文章。台北蒋永敬教授在《胡汉民先生的重要史绩及其影响》中,吴相湘教授在《胡汉民先生年谱稿》中都有记载。俄罗斯和德国学者基塔连科、罗梅君教授等编辑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第1、2卷首次发表了胡汉民苏联之行的一些原始文件。但是有几个关键性的特别是说明苏方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