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核磁技术对评定甲状腺相关眼病病程的价值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d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技术(DCE-MRI)测量眼外肌参数指标用于评定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病程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136例双眼受累的TAO患者,男性64例,女性72例,年龄24.0~ 65.0岁,平均年龄(40.5±10.9)岁。根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标准,将136例TAO患者分为活动期组(88例)和非活动期组(48例),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MRI及DCE-MRI眼眶扫描。记录每条眼外肌的信号特点;利用西门子3.0 T后处理工作站绘制每条直肌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计算参数,并评估相应的诊断价值。参数包括早期强化系数(EEC)、峰值强化系数(Emax)和清除系数(WC5 min)。3组间信号强度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3组动态增强核磁技术参数比较(早期强化系数、峰值强化系数和清除系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 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平均EEC、平均Emax和WC5 min对TAO的诊断价值。

结果

活动期组88例患者的高信号患者45例占51.1%,等信号23例占26.1%,低信号20例占22.7%,与非活动期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间T2WI不同信号强度眼外肌(高信号、中等信号、低信号)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0,P<0.05)。TAO组各条眼外肌的EEC、Emax和WC5 min均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TAO活动期组各条眼外肌的EEC分别是0.63±0.06、0.61±0.05、0.56± 0.09、0.57±0.09,非活动期组的各条眼外肌的EEC分别是0.49±0.05、0.50±0.08、0.57±0.10、0.55±0.09。TAO活动期组各条眼外肌的Emax分别是1.35±0.09、1.28±0.09、1.21±0.17、1.25±0.10,非活动期组的各条眼外肌Emax分别是1.04±0.06、1.05±0.10、1.20±0.19、1.16±0.11。TAO活动期组各条眼外肌的WC5 min分别是0.13±0.03、0.13±0.03、0.13±0.06、0.13±0.03,非活动期组的各条眼外肌WC5 min分别是0.08±0.02、0.79±0.03、0.11±0.06、0.09±0.03。非活动期组内直肌和下直肌的EEC、Emax及WC5 min与上直肌的WC5 min均明显小于活动期组(P<0.05 ),两组间外直肌和上直肌的EEC、Emax及外直肌的WC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平均EEC、平均Emax和平均WC5 min的相应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71,0.879 ,0.898。

结论

DCE-MRI测量眼外肌参数可显示TAO患者的临床活动情况,可考虑作为TAO活动分期的量化指标。(中华眼科杂志,2017,53:430-43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因捕获技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 )患者RB1基因突变筛选中的应用。方法实验研究。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采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7例RB患者的外周血。通过设计RB1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的靶向捕获探针,对患者外周血DNA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Sanger法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同时收集患者父母血样进行比较。结果在17例RB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0.5~23.
TAO是一种以眼眶软组织炎性反应、黏多糖沉积及后期组织重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密切。TAO临床表现多变,治疗手段多样,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标准,而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TAO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因此TAO诊治规范化是眼科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眼科杂志,2017,53:404-40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人工泪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设计。选取2012年3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2例,共102只眼,应用随机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空白组(A组) 32例、治疗1组(B组)35例和治疗2组(C组)35例。空白组术后予常规抗炎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泪液(B组为玻璃酸钠滴眼液,C组为含脂质成分的卡波
目的评估最大化眼眶减压术治疗重度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1月至2016年9月在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诊治的21例(30只眼)重度DON患者。入组标准:最佳矫正视力≤0.1 ;CT检查可见眼外肌增粗和眶尖拥挤征;色觉减弱。排除标准:最佳矫正视力好于0.1的DON或其他影响视功能的疾病。所有患者接受三壁最大化眼眶减压术治疗。记录并分
期刊
期刊
目的对比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不同术式眼眶减压术后的眼位变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行深外壁减压术、内壁减压术或平衡减压术的TAO患者29例(33只眼)。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46岁(21~ 66岁)。其中15例患者(17只眼)行内外壁平衡减压术,11例(11只眼)行深外壁减压术,4例(5只眼)
TAO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眼眶疾病。20%~30%活动期中重度TAO患者对于糖皮质激素、眼眶减压术、眼眶放射和免疫靶向治疗无效或治愈后复发,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本文从疾病治疗的必要性以及病因、治疗难点及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尽最大努力解决临床难题,救治此类患者。(中华眼科杂志,2017,53:408-412)
目的探讨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患者眼底表现与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断为急性期VKH的17例患者(34只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视力、前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散瞳检查,彩色眼底照像、FFA及SD-OCT检查。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26.0~62.0岁,平均(4
TAO是以眼外肌肥厚或纤维化以及眼眶脂肪增生水肿为眼部特征的累及甲状腺和眼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临床治疗手段匮乏。近年来,眼眶减压术用于治疗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其可有效改善患者外观,并减轻患者高眶压引起的不适症状。本文将围绕眼眶减压术的实施原则、术式的差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眼眶减压术的临床价值,规范手术适应证,使其能够在临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