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biao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有118处提及“有机”,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诗学等多个方面,“有机”一词贯穿全书。把握好“有机”这一概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朗格看来,“生命形式”和“有机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生命形式论就是有机形式论的一种,经自由变化之后最终变成了生命形式论。
  关键词:有机;艺术;生命形式;苏珊·朗格
  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涌现出众多美学学派。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新型学科也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格局当中,人们对美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20世纪是美学发展的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就是其中的一朵迎春花,不仅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各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还对诸多西方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文中多次提起的“有机”一词,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更和艺术生命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有机形式”历史渊源
  关于“有机论”,最早可以追朔到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把其他学科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中,其中就有生物学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19世纪生物科学和浪漫主义不断发展,这促使专家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生物有机论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为有机论美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一般认为,德国超验主义哲学是浪漫主义有机论的哲学基础。这里不得不提及康德和谢林,两人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谈到文艺有机形式这一观点。谢林认为,艺术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绝对统一;康德认为有机物和机械物的根本区别是所有的有机物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是先验决定的。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认为诗与有机物一样,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感情、一般概念与特殊意象对立统一的有机实体。在他看来,有机体是可以自己吸收、调整、消化、平衡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达到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列举了著名德国理论家奥·威·施莱格尔提出的一个观点:有机的形式是固有的,是由内向外将自己展开,各种艺术形式如同在自然领域中,所有真正的形式都是有机形式,可以说是直接提出了“有机形式”这一概念。卡西尔在《人论》中引用了歌德的一个例证:“而这种独特的艺术正是唯一的真正艺术,当它出于内在的,单一的,个别的,独立的情感,对一切异于它的东西全然不管,甚至不知。而向周围的事物起作用时,那么这种艺术不管是粗鄙的、蛮性的,抑是文明的感性的产物,它都是完整的、活的。”[1]在卡西尔看来,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符号的一种特殊运用。他把语言、艺术、宗教和科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个方面,各个方面都是发展运动、不断整合的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有机生命。
  二、苏珊·朗格的“有机形式”
  朗格的美学观点受到卡西尔极大的影响,正如她在1953年伦敦版的《情感与形式》结束时写道:“正是卡西尔——虽然他本人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美学家——在其广博的、没有偏见的对符号形式的研究中,开凿出这座建筑的拱心石。至于我,则将这块拱心石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以连接并支撑我们迄今所曾建造的工程。”[2]朗格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在卡西尔建立的美学王国中充当一个“搬运工”的角色,她对要搬运的东西充满了热爱,才能把它们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卡西尔对她的影响深远且长久,在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中,“有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朗格作为他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它。在艺术这一领域,朗格认为:“形象、轮廓、节奏、色彩、运动等都比未经抽象后的自然物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与意味,作为有机整体的艺术形象就成为一种情感符号。”[2]译者前言19所谓艺术形象,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时候,这个艺术形象就是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艺术形象。
  (一)“有机”与音樂
  朗格在第七章和第八章集中探讨了音乐,她把音乐看成是时间的意象,其基本的幻像又是虚幻的时间。朗格在第八章说道:“各种乐曲——调性的、非调性的、声乐的、器乐的、甚至单纯打击乐的随便哪一种——其本质都是有机运动的表象,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幻象。”[2]145-146节奏的连续性是生命有机体延续的基础,基本节奏是音乐作品的指令形式之一。音乐的主题、节奏、乐思等各个方面都属于部分有机,将其融合到一部音乐作品之中,构成的音乐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音乐与诗的关系中,朗格把那些优美的拉丁文诗歌比喻成音乐的节奏里面的和弦,就好像是充满了多声部音乐般的旋律形式,支持了语调的音节,被其非音乐的、有机的特性连成歌词与句子,使音调在更为有机的连续中彼此连贯起来。
  (二)“有机”与美术
  朗格认为我们生存的生活空间和艺术的“空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空间。绘画组织的空间不是由视觉和触觉组成的,它是一种虚幻的空间,就像镜子的“里面”。这种虚幻的空间是各种造型艺术的基本幻像。“发展波因凱尔的理论,我们就能在构造感觉空间的本能过程和雕塑家通过有机削减法来确定作品轮廓的精神活动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似的理论……通过他的形式有机体,他创造了一个作为宇宙符号的‘有限空间’。”[2]108这就解释了当我们触碰石头或木头,发现它与雕塑的有机外表完全不同的时候,不但不感到失望,反而増加了我们对可塑形式的欣赏。雕塑凝聚着拟人化的幻想,这些幻像增加了作品的抽象能力。但触知一个外形,我们必须不受手的干扰,审视它对空间影响的范围,其中的内在关系就称为“能动的”或“有机的”。这种有机关系组成了实物与想象之间的载体,并通过空间展现出它最大的生命力。
  (三)“有机”与戏剧
  朗格认为戏剧行为的完整性就是有机,即有机形式。在戏剧中重要的戏剧形式是喜剧和悲剧节奏。戏剧如同有机体,拥有生命形式。“在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不在于人物和情境来自何处,而在于剧作家赋予它们的那种‘可感知的生命’所具有的节奏,也就是:最根本的喜剧情感。它是有机体的统一,成长与自我保护的有感知能力的部分。”[2]405“戏剧的总体行为是一种递增形式(Cumulative form),而且,因为总体行为是通过对各因素的节奏性处理而形成的,所以看起来它就象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样。这就是剧作家们对‘有机形式’的创造。”[2]411权衡在戏剧艺术中是极其重要的,要取得一种潜在的效果往往要牺牲其他效果。诗人有时候想到的一些方法并不能都实现,因为做出决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他诸多方面,包括舞台、可用的资金和演员的能力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配合、掌控,即戏剧的完整性,这就是充满生命形式的有机论。   (四)“有机”与舞蹈
  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中,大多数人赞同把舞蹈看成音乐艺术,还有人把舞蹈当作造型艺术。朗格认为舞蹈姿态是舞蹈的基本抽象,实际的姿态是材料,虚幻的力即是舞蹈的力。虚幻的形式必须是有机的、独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朗格认为:“在舞蹈上,基本幻象的丰富结构搞得理论家们眼花缭乱,但对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一切都是他舞蹈的一部分。而他的舞蹈则可以把对精神的和神秘的力量的表象,转化为各种有机生命直接感受到的身体的或精神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各种力置’的形象。”[2]242朗格认为,强烈的、令人信服的艺术,从来不是来自理论,始终都是一种有机的发展。艺术总是带有生命的特征,因为每件作品都必须具备有机的特点,舞蹈作品也不例外。舞蹈作品的这些幻像,就是力,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舞蹈的有机整体。
  三、“有机形式”与“生命形式”
  艺术的“生命形式”论,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都有对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及论述。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们又从人类学的角度讨论生命形式的特殊性这一主题。柏拉图做过一个桌子和青蛙的实验,他把桌子和青蛙都分别拆开和肢解了,结果就是桌子還是可以重新拼凑成原本的桌子,青蛙却变不回原来的青蛙。通过这个实验,柏拉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物体和生物的不同在于,生物体比物体多了有机,也就是生命。柏拉图在他的《蒂迈欧篇》中写道:“在创世者创造出的世界机体中,贯注着一颗灵魂,‘因此,借助盖然性的语言,我们不妨说世界成了一个生物……’”[4]康德是最早提出“生命原理”这一命题的伟大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审美意义上就是赋予对象性以生命的原理。在歌德看来,艺术形象就是有血有肉的丰满整体。而他的朋友席勒从艺术与自然的一般出发认为艺术和美都是一个“活的”形象。卡西尔在继承康德的哲学理论时提出要改造康德的哲学观点,从统一的结构原则变为动态的文化批判原则,从研究理性认识改为传统认识论,最终扩展为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学说。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对朗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他先后发表了三卷《符号形式的哲学》,1925年出版的第二卷《神话思维》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就是“作为生命形式的神话”,认为生命是有艺术的。关于生命形式论,简单概述就是康德的生命原理、谢林的无限生命、席勒的“活的”形象、歌德的生命整体、卡西尔的生命的艺术等,他们对艺术的理解都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把握。
  朗格的生命形式论最开始就是与音乐有关的,她认为有机形式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统一的有机形式。朗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了“生命形式”,概括其特征为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正如朗格所说“节奏连续原则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它给了生命体以持久性,如我以前所说,持久性的确是一种变化的样式。所谓的‘内在生命’——我们全部主观现实,思想、情感、想象与感觉的混合产物——完全是一种生命现象,在不安定的个体形式的有机整体,处于一种最完善最复杂状态的地方,即在人类那里,这种生命现象最为发达。”[2]147“生命形式”的本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的,朗格认为只有在拥有“生命”的个体里才真正存在着不停地变化和永久的形式。正是这种有机形式的变化,在发展运动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因素,再将其它因素与自己平衡,使其拥有“生命形式”。艺术生命形式总是有机的,生命形式也是有机的,原因就在于所有生命的模式都是有机的模式。朗格认为:“音乐是一种空气振动。诗歌也是一种空气振动,我们可以把诗歌看作一串墨迹。但是,正因为这种经过创造的表象,全都具有有机的结构,所以一件艺术品才能为我们展示出生命的表象。”[2]432艺术功能的统一性表象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整个艺术作品中,各因素间的有机运动又与生命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即有机形式和生命形式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
  综上所述,“生命形式论”最早源于自然科学的“有机”论,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直接的联系。朗格的“有机”论是整体的、统一的、发展的,就像艺术的“生命形式”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而“有机论”的这些特点又与生命形式的特征互相吻合。这就说明“生命形式”与“有机形式”有着类似的逻辑形式,也可以说“生命形式”和“有机”有着相同的结构。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论,在本质上是可以成立的。
  四、结语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导言”中写道: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无限继续下去的某种理论的开端。她认为艺术是有生命力的,正因为有机的存在,艺术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所有的艺术都带有生命的特征。在笔者看来,“有机”一词也是带有生命的,一旦某物加上了有机一词,就可以不断地调整、适应。生命形式论是一种有机形式论的变体,它是适应于所有有机形式论的,有机形式论最终会走向生命形式论。艺术是有生命力,所以朗格在哲学、美学产生的学术影响也是有生命力的。直到今天,朗格的理论依旧影响着后人,为今人所学习钻研。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7.
  [2]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2.
  作者简介:杨倩,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疯女人”形象在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米兰·昆德拉就在其长篇小说《不朽》中刻画了贝蒂娜、洛拉和阿涅丝这三位风格迥异的“疯女人”形象。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域下,结合福柯关于“疯癫”、“凝视”、权力话语等方面的理论,揭示在男权支配下女性或“显性疯癫”或“隐性疯癫”的精神生态,引发人们对其生存状态的思考。三位女主角也通过其不尽相同的生存方式和斗争方式,展现了女性对抗男权压迫的多种可能性。
期刊
摘 要:当西方文明的源头无一例外地指向欧洲版图东南部的星罗岛屿,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柏拉图无疑是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上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既是在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上进行了一个超越,同时他的集大成之作又对西方后世美学思想的延伸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他将自己的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确立为哲学本源问题探讨上所提倡的“理念”;在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他从理想
期刊
摘 要:海德格尔探寻艺术之本质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因其主张“从已有的事物”出发。“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解构艺术作品时所提到的两个相关相属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具有敞开性,而“大地”具有遮蔽性,二者一敞一蔽,在相互“争执”的关系中,“真理”得以生成。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角切入,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及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真理”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研究,从而将
期刊
摘 要:《冬之旅》是作曲家舒伯特依据诗人缪勒的同名组诗创作的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学界普遍认为,是音乐的深邃弥补了诗歌的简单,从而成就了这部经典。而舒伯特的音乐书写正是对组诗背后深刻内涵的挖掘。缪勒的诗歌以朴素的民歌形式,包裹沉重冰冷的现实内容,语言之“轻”与内容之“重”的悖立分化出巨大的艺术张力。舒伯特将质朴美好的民谣“断片”穿插在阴郁深沉的艺术歌曲套曲中,并用色彩变化的音乐语汇深化诗歌中呼语修辞的
期刊
摘 要: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充满了哲学气息,他认为精神才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需要由心灵进行转化之后才能变成现实。他对于心灵活动非常重视,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精神创造的。在此基础上克罗齐建立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他认为通过直觉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和感受才是美的,直觉是艺术的,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也可以同时欣赏艺术;艺术是脱离现实而存在的。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庞大,其中包含的内容和思想相当丰富,在西
期刊
摘 要:“美学”课程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其特点是有助于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隐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贴近生活的问题、生动的艺术形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教学实践上,通过案例剖析与问题辨析,为学生专业上成才和精神上成人提供富于理性的参照,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崇高的审美理想、富含
期刊
摘 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被近人称之为“画史之祖”,其在美术史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彦远充分认识到了绘画在社会发展及其在人的精神领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是对新时代的绘画教化功能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绘画;教化;人伦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被近人称之为“画史之祖”,其在美术史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对我
期刊
摘 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部《银翼杀手》上映以来,该系列就成为了科幻研究、乌托邦研究以及政治实践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银翼杀手2049》的反乌托邦特质也一直被影评人津津乐道。但是影片的内容主旨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反乌托邦,相反这部电影在极力给予观众在昏暗的世界中以新希望,并主张个人以集体主义的态度为更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关键词:银翼杀手;反乌托邦;集体主义;新自由主义  自从20世纪80年代
期刊
2019年11月30日,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与中华美学学会联合举办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40余人济济一堂,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展示了身体美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阐释力。近年来,中国身体美学发展迅速,成为最有活力的当代美学流派之一,通过与实践美学、生态美学、生活美学等流派的对话,成功地介入了当代文化的
期刊
摘 要:在丹托《寻常物的嬗变》关于艺术定义的思考中,“再现”与“解释”一经一纬,共同组成了艺术的新定义。而构成艺术定义的这二维,都各自有其思想渊源:“再现”根植于“可感-可知”世界的二分,“解释”则发生在不可见的“可知世界”中。为解决自柏拉图以来世界二分所导致的困境,丹托提出“艺术终结于哲学”,用哲学收编艺术,从而整合成一个“可知世界”。然而,丹托修正后的“可知世界”并不像柏拉图或黑格尔所理解的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