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日夜间,看自己比较喜欢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
这一期是有些日子没在节目上露面的陈丹青。我本想着可以听到些振奋精神的话语和见闻,越往下看越是心凉一大半。今天细细想来,也不觉得有很大的刺痛和失落了。
陈丹青说着未来,探讨那些寄生于现今中国体制下的高考制度里的素描考试机构和教学老师,和一些列应运而生的对高考和美院的产业链。他直呼没有意义,媒体时代到来,音像和图像的便捷和唾手可得,绘画是走消亡道路的。再加上社会本身的浮华和人的躁动不安,我相信他对画画前景的悲观态度,实则是一种余地,有悲观意义上的包容在。
回到现实生活和他的文字所构建的世界中,起码他一次次的言论背后,还是在绘画,在重复的做这件事。无论言语和思想是是受到迎合还是遭致争议。这是他自己的坚守,是一开始选择并一直坚持的。幸运的是,他为人所知,受人关注。哪怕他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归功到媒体的传播,他还是在做老本行,所有的一切行为和思想也都将付诸在画面之上。
人的改变,有时是一瞬间的事,可是改变的持久性就不得而知了。回归到了一个相对自己可以掌控的环境里来,是要走了很多弯路和听信人言的决定,是一次次认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契机和新开始。
如果说年少时,看待很多问题是激进分子,那时间教会和改变我们的,一定是将激进之上赋予,有了包容的厚度和理解的深度。这才是成长。
不是口口声声只是排外的,伪装坚固,其实一盘散沙的个体。是试图在将散沙捏造成堡垒的痴人。
和友人聊起天来,谈及的话题很宽泛。茶的浅薄认识和生活与吃茶的体验,民族文化和人在社会里的价值,诗歌小说文字和影响记忆作者的种种,电影的图像和与之美好的观感,人事之中的交替变更和珍惜当下的感慨,种种我们存活在世间,琐碎的杂乱。
言语之中,我常常觉察出我们彼此间成长的刻印。消极地说话也好,积极向上直呼好好生活也罢,是渐渐从容淡定,是懂得自己是独自的生命,孤独的使命在,不被理解和不被接受的人生危机在。其实都在过于担忧。包容是给自己,也是给了别人的。
渐渐接受了自己,体会到了失望的滋味。所以才不给予过多的期望。说是执念,这我也承认,执着很多时候就是偏执的,是偏执又庞大的自我热爱的一直不觉后悔的付出,给予热爱生活里的事物,本来就是一种寄托和欣慰。是你在很多晦暗艰辛岁月里的见证。是被人无法替代的成就和存在。是不应该付诸对错的。也就无所谓旁人去评说。
保罗·塞尚追问说:“一幅画最终能成为什么?”
我残忍地说,在无所共鸣的人看来,什么也不是。这就是陈丹青说的走向消亡的可能性,在美术观赏者看来,会对其发散其思维感官,会说自己的感受。对于出现在自己眼里,打动内心深处的关乎美的探索、美的寄托时,我们还可能泪流满面,心灵深深为之震动和无法忘怀。
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并不是抱着创作杰作和影响什么人群来画。而是在无可救药地书写,书写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将美好和晦暗都交汇浓缩在画面之中。是一次次在提高的眼界里,解救自己陷于人生的郁郁不得志的困境。是自知这样的复杂和卑劣,在不服输的克服困难和心智上的不圆满。
都说画画是苦的,但也是纯粹者的天堂。是你在人事纷乱之后的,以这样途径和方式的自我解救。你要足够爱它,它也不一定给你相等的回报,你只有更加努力,才可能描绘出一点点,认为的高不可攀的美好和希望。
而且,是要渡过极其漫长和困顿的生活常态。你要克服和一直要学会排解的,你可能要拥有中世纪炼金术士一生抱有的生命信条:“凡金属都想成为黄金”这样的伟大理想。人的梦想要坚韧不拔,行为才更为坚定勇敢。
坚定地守护生命之光,欲望之火。然后慢慢,倾其所有的走下去,去遭遇美好。
这一期是有些日子没在节目上露面的陈丹青。我本想着可以听到些振奋精神的话语和见闻,越往下看越是心凉一大半。今天细细想来,也不觉得有很大的刺痛和失落了。
陈丹青说着未来,探讨那些寄生于现今中国体制下的高考制度里的素描考试机构和教学老师,和一些列应运而生的对高考和美院的产业链。他直呼没有意义,媒体时代到来,音像和图像的便捷和唾手可得,绘画是走消亡道路的。再加上社会本身的浮华和人的躁动不安,我相信他对画画前景的悲观态度,实则是一种余地,有悲观意义上的包容在。
回到现实生活和他的文字所构建的世界中,起码他一次次的言论背后,还是在绘画,在重复的做这件事。无论言语和思想是是受到迎合还是遭致争议。这是他自己的坚守,是一开始选择并一直坚持的。幸运的是,他为人所知,受人关注。哪怕他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归功到媒体的传播,他还是在做老本行,所有的一切行为和思想也都将付诸在画面之上。
人的改变,有时是一瞬间的事,可是改变的持久性就不得而知了。回归到了一个相对自己可以掌控的环境里来,是要走了很多弯路和听信人言的决定,是一次次认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契机和新开始。
如果说年少时,看待很多问题是激进分子,那时间教会和改变我们的,一定是将激进之上赋予,有了包容的厚度和理解的深度。这才是成长。
不是口口声声只是排外的,伪装坚固,其实一盘散沙的个体。是试图在将散沙捏造成堡垒的痴人。
和友人聊起天来,谈及的话题很宽泛。茶的浅薄认识和生活与吃茶的体验,民族文化和人在社会里的价值,诗歌小说文字和影响记忆作者的种种,电影的图像和与之美好的观感,人事之中的交替变更和珍惜当下的感慨,种种我们存活在世间,琐碎的杂乱。
言语之中,我常常觉察出我们彼此间成长的刻印。消极地说话也好,积极向上直呼好好生活也罢,是渐渐从容淡定,是懂得自己是独自的生命,孤独的使命在,不被理解和不被接受的人生危机在。其实都在过于担忧。包容是给自己,也是给了别人的。
渐渐接受了自己,体会到了失望的滋味。所以才不给予过多的期望。说是执念,这我也承认,执着很多时候就是偏执的,是偏执又庞大的自我热爱的一直不觉后悔的付出,给予热爱生活里的事物,本来就是一种寄托和欣慰。是你在很多晦暗艰辛岁月里的见证。是被人无法替代的成就和存在。是不应该付诸对错的。也就无所谓旁人去评说。
保罗·塞尚追问说:“一幅画最终能成为什么?”
我残忍地说,在无所共鸣的人看来,什么也不是。这就是陈丹青说的走向消亡的可能性,在美术观赏者看来,会对其发散其思维感官,会说自己的感受。对于出现在自己眼里,打动内心深处的关乎美的探索、美的寄托时,我们还可能泪流满面,心灵深深为之震动和无法忘怀。
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并不是抱着创作杰作和影响什么人群来画。而是在无可救药地书写,书写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将美好和晦暗都交汇浓缩在画面之中。是一次次在提高的眼界里,解救自己陷于人生的郁郁不得志的困境。是自知这样的复杂和卑劣,在不服输的克服困难和心智上的不圆满。
都说画画是苦的,但也是纯粹者的天堂。是你在人事纷乱之后的,以这样途径和方式的自我解救。你要足够爱它,它也不一定给你相等的回报,你只有更加努力,才可能描绘出一点点,认为的高不可攀的美好和希望。
而且,是要渡过极其漫长和困顿的生活常态。你要克服和一直要学会排解的,你可能要拥有中世纪炼金术士一生抱有的生命信条:“凡金属都想成为黄金”这样的伟大理想。人的梦想要坚韧不拔,行为才更为坚定勇敢。
坚定地守护生命之光,欲望之火。然后慢慢,倾其所有的走下去,去遭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