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馆藏铜镜调查分析与保护方案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作为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笔者也参加了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对文物库房收藏的历代不同质地的各种文物,做了全面调查与科学分类保护工作。文物库房中所珍藏的历代铜镜具有史料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笔者对其进行调查整理,并做了进一步分析与研究,意在探索古代铜镜的用途与价值,以及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从而将文保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庄浪县博物馆;古代铜镜;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23-02
  庄浪县博物馆收藏历代铜镜数量可观,大小各异,纹饰繁缛,这些珍贵的铜镜文物是经庄浪各地墓葬发掘和个人捐赠,以及博物馆文保人员上门征集等途径所收藏的。通过对历代铜镜的研究,可以了解庄浪的历史和文化风俗,以及铜镜在历代发展中的兴衰。因此,馆藏的铜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古代铜镜在历代的继承和发展中,由最初的索面镜发展成纹饰镜,之后又逐渐演变为人物故事镜等一系列变化,使原本简单的铜镜具有更多的用途。
  一、古代铜镜的用途
  文献资料中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由此可知,铜镜是古代人照容貌、正衣冠的必备工具。东周时期,随着礼崩乐坏,一些礼器的制作要耗费大量财富,而又没有实际意义,取而代之的是铜镜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同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铜镜从此作为生活用品登上了历史发展的舞台。这是铜镜最原始最根本的用途。
  铜镜上面的纹饰,充分展现了艺术价值,如兽纹镜、龙纹镜、饕餮纹镜、莲弧纹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错金银镜、镶玉石镜等,这些纹饰繁缛、画面逼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艺术表现手法,意在把实用而又朴素的素面镜装饰得精致优雅、实用且美观。各种纹饰与画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是历史画面的再现,也是今人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尤其是这些铜镜上的画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铜镜的明器用途。铜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事死如事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思想影响下,铜镜作为明器的事实广泛存在。具体来看,在庄浪各村落的墓葬出土的铜镜也是如此,并非是专门的随葬品,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铜镜。尤其在庄浪阳川和韩店出土的几枚铜镜,能够说明这一现象。通过多年墓葬发掘资料记载可知,在庄浪的汉代墓中,有出土铜镜的记载。由此可知,铜镜在汉代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汉代时铜镜的制造业非常发达,铜镜成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这些出土的铜镜铭文内容丰富,纹饰繁缛,造型美观。
  铜镜的镇鬼降妖用途。在庄浪馆藏的铜镜中,有的纹饰为龙虎纹,这在民间是有说法的,寓意为“左龙右虎辟不祥”;有的纹饰为朱雀玄武,其寓意为“朱雀玄武顺阴阳”,朱雀玄武乃为神物,能镇鬼降妖、驱除疾病、保佑平安。铜镜的这一功能在馆藏的汉代铜镜中尤为突出,之后也有继承和发展,如龙纹镜就是很好的例证,铜镜的这一功能也是历代铜镜的用途之一。
  二、铜镜现状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铜镜是古人的生活用具,且纹饰繁缛、形状多样、大小各异,具有悠久的历史。庄浪县博物馆所珍藏的铜镜年代久远,涵盖战国至明清。其中被文物专家定为一级的有3枚,定为三级的有11枚。通过对这些馆藏铜镜的现状调查,由于年代久远,发现一些铜镜出现了铜锈,还有一些出土的铜镜残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同时部分铜镜有轻微的磕痕。要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庄浪馆藏的历代铜镜,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分析,现将庄浪馆藏历代有级别铜镜列表统计如下:
  通过以上统计列表,我们做如下分析:
  首先,对铜镜进行分类。通过全面调查整理,庄浪馆藏有级别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花鸟纹饰镜、龙纹镜、方圆规矩镜、人物故事镜、文字镜。其中有花鸟纹饰镜4枚,龙纹镜3枚,方圆规矩镜3枚,人物故事镜2枚,还有金代双鱼纹镜和乳纹镜各1枚。庄浪馆藏历代级别铜镜14枚。
  其次,对铜镜的时代进行分类。铜镜年代主要是自战国至明清。战国铜镜1枚,汉代铜镜4枚,三国魏铜镜1枚,唐代铜镜1枚,宋代铜镜3枚,金代铜镜2枚,明、清铜镜各1枚。其中铜镜直径最大达18.7厘米,直径最小的只有7.2厘米,历代铜镜重量不等,最重可达492克,最小重量只有90克,每个时代的铜镜特征鲜明,时代气息明显。
  再次,对铜镜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庄浪馆藏历代铜镜,保护环境良好,温湿度适中,但由于铜镜年代久远,部分铜镜出土前在地下埋藏时间长,表面出现了铜锈。另外,馆藏铜镜残片较多,腐蚀程度不同,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这些铜镜残片需要专家进行修复,方可长久保存。
  此外,尚方博局镜为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出土于永宁乡苏家河湾。青铜质,圆形,直径18厘米。此镜图案繁缛、构图精细,镜内框排列交错等分十二乳钉纹,铸以篆书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铭文。铜镜的内部分四方八等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瑞鸟各居其中。在双线环带内铸有“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知不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邀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大富昌享牛羊兮”42字铭文。“尚方作竟”说明制镜之地在尚方,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古代铜镜以汉代数量最多。汉代铜镜不仅在数量上多于战国,而且在制作形式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汉代人在思想上追求永生不死,灵魂不灭,期望羽化升仙。这种思想在铜镜上也有反映,这方尚方博局镜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铜镜保护方案
  铜镜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原貌,并且修复不当会使破坏更加严重。历代铜镜是历史的见证与史料记载的载体,对研究古代人们的生活现状与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庄浪县历史的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应严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
  一是改善馆藏环境。铜镜保护需要恒温恒湿,空气湿度不宜太大,湿度太大会使铜镜出现铜锈。这就要求博物馆需要引进先进科技,对博物馆局部环境进行调整,保持恒温恒湿。铜镜的质地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坚硬,长时间遭受腐蚀,会失去铜镜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保持博物馆恒温恒湿是保护铜镜的有效途径。
  二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铜镜进行修复。庄浪馆藏铜镜修复应从三个环节入手:第一,专业人员制定保护程序,保护好完整的铜镜,避免其出现破坏的现象篇二,对正遭受环境破坏的铜镜,立刻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人为和自然环境对其继续破坏;第三,对于已残损的铜镜和有磕痕的铜镜,应用铜镜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修复,使残损铜镜恢复其价值。
  三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铜镜进行保护,设置无缝隙玻璃柜,使铜镜与外界隔离,外界的灰尘和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腐蚀铜镜。外界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是对铜镜腐蚀性极强的有害气体,这是铜镜陈列展览时遭受腐蚀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无缝隙玻璃展柜是保护铜镜免遭破坏的必要措施。
  总之,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更好地传承保护,充分发挥史料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庄浪馆藏铜镜是历代铜镜的精萃,更是全国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科学合理地保护庄浪馆藏历代铜镜,是文保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其他文献
在剖析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区域现代化评价体系.借助模糊聚类方法将我国31个省市区的现代化进程予以归类,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和影响的主要原因.结合现代化评
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对推动国家间政治互信、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文化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灵魂,是促进国家间政治互信互利、经
[摘要]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的主要场所,更需要将文物中包含的特殊信息有效传递给大众;只有将其中包含的信息传递给大众,博物馆的存在才更有价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迫切要求博物馆借助互联网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笔者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宣传教育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其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为此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
[摘要]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它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与中国文化相比较,可以发现两国文化都有多元性特点。此外,印尼文化还具有冲突性和宗教性特征。  [关键词]印尼文化;国别文化;宗教文化;“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09-03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与马来西
利用2-氨基-5-吡啶基-1,3,4-噻二唑和取代苯甲酰氯的酰化反应,合成了10个5-吡啶基-2-芳酰氨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 1H NMR、IR和元素分析方法证实.初步的生物活性
抚顺县委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在选拔培养、教育培训、激励关怀、管理监督上下工夫,全面提高乡镇党委书记履行职责能力,为全县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江西省检察机关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执法办案和人财物的监督。2008年以来共开展任前廉政谈话743人次,领导干部述职述廉2865人次,参加下级院民主生活会386人次,对67名
清晨,在黄河边漫步,突然一阵透心沁肺的香气飘来,让人异常兴奋。呀!是沙枣花的香味,沙枣花开了!寻香暗觅,在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位老人手中捏了一大把沙枣花。  长期寄居于热闹非凡、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忙忙碌碌的大都市,竟然忘记了沙枣花开的时节。2015年闰月,兰州的气候一直不正常,天气时睛时阴,气温忽高忽低,又夹杂着沙尘与细雨,使人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时。闻到幽幽的、甜甜的、酽酽的沙枣花的香气,心中
[摘要]王笛的《街头文化减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1870-1930)》以1870年至1930年成都的街头文化为中心,重点研究了经历改革、革命和军阀混战后,发生巨变的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重构和人民大众公共生活的变化。首先,作者将研究视角从以往史学家所重视的宏观转向微观;其次,研究过程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地方志、档案资料的运用,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文学资料、口述资料以及视觉资料;最后,作者由以往的写作手法
是谁,渲染了塞外的荒漠?是谁,用矮小的身躯倾诉着旷世的凄凉!是谁,用金黄的落叶飘落了尘世的轮回!散落的树枝见证着不屈的生命,化为尘土书写着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