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低自尊大学生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的临床咨询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不喜欢自己甚至厌恶自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我的身上找不到任何优点,所以我感到很自卑,很不开心。”这种情况,心理学术语一般称之为低自尊。自尊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以深层次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和每天的生活功能。低自尊与抑郁有着密切联系,高自尊则具有自我防御功能。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抑郁症患者的自尊往往非常低,他们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活在世上是多余的,因此求死的决心很强烈。此外,自尊还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有研究表明自尊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对其整个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大学生低自尊形成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完善的关键环节。
  自尊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作出的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而言之,自尊是一个人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情感体验。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我很不错,所以我很喜欢自己”,有些学生则认为“我很糟糕,所以我很讨厌自己”。追述自尊的研究历史,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即詹姆斯的差异模型理论(discrepancy model)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flook—ing-glass-self),后来关于自尊的研究都是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和深化的。
  1詹姆斯james,1892)的差异模型理论
  差异模型理论认为,个人对特定领域中成功的感知和对该领域的抱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个人总体自尊的水平。也就是说,个人对自己在某领域中能力的判断和对该领域重要性的评价之间的差异,是个人总体自尊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从该理论出发,可以引申出以下几点:(1)不同领域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标准,而另外一些大学生则认为人际关系或者说是否受同学和老师的喜欢才是重要的;(2)当个体在想要获得成功的领域中有积极的自我感知时,他就会有高自尊,反之则会体验到低自尊;(3)高自尊的个体能够降低他不擅长的那个领域的重要性,然而,低自尊的个体却不能降低他不擅长的那个领域的重要性。
  2库利(Cooley,1902)的镜像自我理论
  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应,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依赖于个体认为他人如何判断自己。后来,米德又提出:人们将他人对自我的不同态度平均,产生了“被类化的他人”,这些被类化的他人代表了对自我的共同观点。由此可见,他们两个人都强调了社会交往在塑造自我过程中的作用。将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的赞赏和支持整合成了个体总体自尊。对年长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觉察到的来自显著他人的支持与自尊的相关度,在形成自尊诸原因中占比为50%~65%。
  大学生低自尊的成因分析
  结合以上自尊形成的两个理论以及后人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导致大学生形成低自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模糊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我各个侧面及总体的一种认识,是关于自我本质的信念和观点,属于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份,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人格的健全程度。自尊则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对自我的评价及其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因此自我概念是自尊生成的决定因素。但是,目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未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和对自我的合理认知。我们常会听到大学生这样的感叹:“干什么都没劲!”“郁闷!”,其实这都是自我概念模糊、自我未确立的表现形式。
  2较少的成功体验
  根据差异模型理论我们知道,个体在自认为重要的领域中取得成功是高自尊
  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生理、社会或者心理的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较少体验到成功。比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等都可能造成低自尊。另外,有研究发现,社会活动、学习成绩、学生职务和文体活动是影响大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除了学习以外,大学生普遍比较看重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文体活动能力。但事实上,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这些学习以外的能力正是他们非常欠缺的,他们很难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功的体验,甚至还会遭受挫折。
  3过高的理想自我
  与现实自我相对应,每个个体都会拥有比现实自我更加完善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合理的差距是促进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但理想自我过高也会导致个体对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抱负水平,从而导致低自尊。作为社会和家庭发展的希望,大学生往往承担着更多社会和家庭赋予的期望,当这些期望被他们认同之后就可能产生过高的理想自我。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碰到一些对自己要求很苛刻的学生,会仅仅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就觉得自己很糟糕、一无是处。
  4片面的社会比较机制
  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感知或者评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得知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很明显,低自尊的学生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能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而无法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这样的比较习惯使得他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而且低自尊的人还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缺点和人家的优点进行比较,这样势必导致他们总是不停地受到伤害,除非他们总是处于第一名的位置。
  5不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
  镜像自我理论认为个体感知到的来自重要他人的支持或赞赏是影响其自尊的重要原因。现实中我们也发现,许多低自尊的学生都普遍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包括同学、父母或者老师。确实,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待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缺乏包容和理解能力。而良好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喜欢、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的。因此,一部分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就会渐渐地遭到同学的排斥,老师的批评。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又缺乏相应的沟通技能,从而使得他们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
  6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
  有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及态度对孩子自尊的发展有着持久的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学家如沙利文、霍尼等都强调母子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之所以会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是因为自尊是一种认为自己重要、有存在价值的一种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尚未形成自己价值观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很容易根据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判定自己的价值,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父母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下会导致孩子的低自尊,而温暖 理解的父母则会抑制孩子的低自尊。
  大学生低自尊的教育对策
  (一)通过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低自尊大学生明确自我概念从而提升自尊
  1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学课
  心理学课的开设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讲座、选修课、必修课等。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又使大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可以加深低自尊大学生对自我各方面的认识,特别是自身优点的认识,从而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
  2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
  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师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针对低自尊的大学生,个别心理咨询要尽量遵循人本主义的咨询理念,咨询师尽量做到温暖和共情,要通过自我探索、讨论以往成功经历帮助学生挖掘自身资源。此外,团体辅导对于低自尊的大学生也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学生的自尊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二)通过成功教育,帮助低自尊大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提升自尊
  1加强技能指导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根据差异理论,个体越多地感知到成功其自尊就越高。作为学校和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和成功的机会。除了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其有可发展的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更多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加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对于刚刚脱离了高考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都开始将注意力从学习转向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却苦于不知该如何去做。这时,如果学校和老师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技能方面的指导,相信一定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2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
  对于低自尊的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学校除了技能指导以外,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也很重要。事实上,学生是否看重某一领域,跟社会的主流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主流文化认为重要的东西,学生个体很难脱离世俗的看法而认为其不重要。作为学校来说,尽管不可能违背社会要求,对学生提出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教育目标,但是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却可以尽量营造出多元的文化氛围,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不至于狭隘地局限于某几个领域,从而产生不切实际的自我期望。多元的文化可以带来多元的价值评判标准,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3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社会比较机制
  正如实践所表明的那样,低自尊的个体往往很少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他们习惯于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比较,而忽视了很多能力比他们更差的人,有些人甚至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而忘记了对方也有比自己差的地方。这样的比较机制势必导致个体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感到自己时时刻刻总是处于失败者的位置。辅导老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社会比较机制。当然,在引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即有些学生表面上似乎已经接受了合理的观点,但一旦回到现实中就又会回复以前的不合理思维习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辅导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集体活动,以促进这些学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自己,比如“寻找闪光点”、“戴高帽子”等活动。
  (三)通过爱的教育,帮助低自尊大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从而提升自尊
  1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很多低自尊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和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正是他们获得更多来自同学或者老师的喜欢和支持的一个重要能力,是获得爱的能力。很多大学生由于以前都不曾离开父母与同学一起生活,人际交往的技巧本身就相对缺乏,再加上自卑则肯定会使得他们不愿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因此,对于那些内向自卑的大学生,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他们人际交往技能的辅导和训练,让他们学会爱与被爱。
  2给予学生更多的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根据镜像自我理论,个体越多地感知到来自重要他人的支持和赞赏则会拥有越高的自尊。除了同学和父母之外,辅导员、任课老师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人之一。对那些父母支持水平低的青少年,特殊成人的支持有一种补充作用,有特殊成人支持的青少年比没有特殊成人支持的青少年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因此,来自学校老师的这种特殊成人的支持对于低自尊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支持的类型,研究者发现赞成和接纳比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支持能更好的预测自尊目。而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对他人最好的赞成和接纳,因为它的操作要求就是把对方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来接纳,而不是有条件地接纳或只接纳他的(符合教师自己态度的)一部分,并通过言语、声调和非言语行动传达对他的接纳、理解、尊重和珍视。因此,辅导老师如果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无疑是为低自尊的学生注入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爱的力量,在爱的滋润下孕育出来的人必定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快乐的人。
  (四)通过优化家庭教养方式提升低自尊大学生的自尊
  通过对低自尊大学生的成因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大学生低自尊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自尊,高校学生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家校共建,通过宣讲和个别谈话让家长明白良好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提升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源泉,而且父母要把对小孩的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传达给孩子。另外,父母对孩子不能期望过高、干涉过多或过分严厉,要慎重地有方法地批评孩子,尽量少指责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与孩子商量,多听取孩子的意见等等。
  参考文献
  [1]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82-86.
  [2]R.F.Baumeister.Self-esteem:The Puzzle ofLow Sell-regard[M].New York:Plenum.1993:87-116.
  [3]吴洪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因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85-87.
  [4]Elliot Aronson et a1.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31
  [5]杨宏飞自尊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61-162.
  [6]Robinson,N.S.Evaluating the nature ofperceived support and its relation to perceived sell-worth in adolescents[J].Joumal of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5,5(2):253-281
  [7]马建青,王东莉,等.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96-199
其他文献
“阿Q”之所以被称之为“Q”,按作者的说法,是“我”在对小说主人公姓氏查考无稽的情况下,权从其发音“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为阿Quei,略做阿Q”.一般读者,均能理解,先生是以此
幸福感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理想状态,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普通个体的人,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同样受到薪资待遇、物质条件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高校辅导员还有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人们满足了一种需求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宋代朱熹曾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
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运用“两微一端”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解决措施,比如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实行个性化服务等,有
从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了解到,为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将于2012年3月~6月开展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鉴证工作。同时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学生接触文本的起始阶段,通常每一篇课文第一节新授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大多在学生熟悉文本以后,便着手检验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情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落实这一环节时应着重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才能使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效果得到提高。    一、抓主题,换标题    标题是文眼,好的标题揭示了文本的主要事件、说明对象、论题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开发与职工教育培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电力企业不但将这项工作放在首位,还要在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对于个人和社会、国家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其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我们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本身的存在,彰显人之为人的本质。当代中国所要弘扬的人文精神是,立足中国现实的国情,依托我国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初,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1.90万所,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392.96万人。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18341所。民办学校的出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