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羽鹤:飞越珠穆朗玛的大迁徙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oa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蓑羽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飞越珠穆朗玛峰的鸟类,每年它们都要从我国东北等地出发,翻越珠穆朗玛峰,到达印度的栖息地。
  它们的迁徙被称为是“地球上最艰难的迁徙”,除了翻越世界第一高峰,途中蓑羽鹤还会遭遇各种困难:缺食少水、强烈多变的气流以及凶猛的金雕……每次迁徙,它们都会损失约四分之一的同伴。
  珠穆朗玛峰,空气稀薄,气候条件复杂,被人们称为“鸟儿都飞不过的高山”。但出人意料的是,每年都约有5万只蓑羽鹤成功地“翻越”这个“地球之巅”,到达印度的越冬地。
  在世界上现存的15种鹤中,蓑羽鹤是身材最娇小的一种,它们体形纤细,因为动作温柔娴雅、稳重端庄,宛若不出闺门的大家闺秀,因此又被人们称作“闺秀鹤”。但是,别看蓑羽鹤体型娇小,它们的身体里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能胜任漫漫旅途。
  蓑羽鹤每年的迁徙除了要翻越世界最高峰,还会遭遇各种困难:缺食少水、复杂多变的天气以及各种凶猛天敌……因此,它们的迁徙被科学家认为是“地球上最艰难的迁徙”。
  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鹤
  举止端庄的大家闺秀
  每到温暖季节,在我国东北、新疆的一些沼泽、水边,人们会发现一种比丹顶鹤略小的灰鹤。它们很少成群出现,几乎都是单独行动——时而在水边觅食,时而“金鸡独立”着休息,时而用长长的喙优雅地梳理羽毛,动作娴静而端庄,当地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恰当的名字——闺秀鹤。
  其实,这种“闺秀鹤”的学名叫做蓑羽鹤。它们身体全长仅约76厘米,双腿伫立时,高度也不到一米,是世界上现存的15种鹤类中体型最娇小的一种。
  蓑羽鹤的体羽多为石板灰色,背部有蓝灰色的蓑羽,脸颊两侧各生有一丛白色的长羽,蓬松地垂下,就像美女的鬓发。它们前颈和胸部的羽毛是黑色的,犹如松针般披散,在史书《宋书?五形志》中有“颈毛如垂缨”的记载。
  蓑羽鹤拥有一双修长笔直的腿以及长长的嘴、颈子——这都是鹤类成鸟的基本特征。雌雄蓑羽鹤的区别不大,但从眼睛可以轻易辨别:雄鹤的虹膜是红色的,而雌鹤是橘黄色。由于天灾、天敌、疾病以及艰苦的迁徙,蓑羽鹤的寿命只有其他鹤的一半左右,约为20多年。
  在春、夏两季,蓑羽鹤主要活动在亚洲中部和我国的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冬季来临之前,蓑羽鹤与其他候鸟一样,开始了向南的迁徙。在我国,人们常常能观测到它们经过华北地区、青海抵达华南、华东地区以及东南亚的缅甸等国;但绝大部分的蓑羽鹤种群会选择飞临喜马拉雅山,翻越珠穆朗玛峰,到达更温暖的印度越冬。据科学家的统计数据,现存的蓑羽鹤已经不足10万只,在中国的总数估计为4000~10000只,它们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也是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性格孤僻,不喜群居
  仅半岁就将面临残酷的迁徙
  3月下旬,温暖和煦的春风终于吹到了我国北方,草原开始苏醒,辽阔的原野上,如茵绿草在蓬勃生长。此时,一阵阵清亮的“嘎嘎”声在寂静的草原上响起,那就是从遥远的印度越冬归来,等待繁衍的蓑羽鹤。
  在我国,蓑羽鹤主要栖息在东北和新疆北部,但也有少数的“另类”选择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活动。蓑羽鹤性情胆小而机警,不仅栖息地远离人类,甚至也不爱跟其他鹤类生活在一起。它们通常由5~7只组成一个小群落,偶尔还有单只行动的,大规模的集群只出现在每年的两个时期:一是繁殖期,年轻蓑羽鹤在这时开始寻找伴侣,成对活动;二是迁徙时,整个蓑羽鹤家族大规模地集体活动。
  越冬归来的蓑羽鹤,在经过半个月左右的休养生息之后,渐渐恢复了元气,恋爱和繁殖的季节也在这个时候到来。原来的蓑羽鹤小群落开始“分家”,各自去寻找自己的伴侣。蓑羽鹤是动物界中忠贞专情的典范,它们实行一夫一妻制,轻易不会更换伴侣。科学家曾经观测到,一对已经“结婚”5年的蓑羽鹤夫妻,平时在不同的群落生活,一到繁殖期,雌性蓑羽鹤就会去寻找自己的丈夫。
  每年4月下旬,蓑羽鹤夫妻开始划定领地,交配繁殖。它们并不筑造巢穴,而是把卵直接产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干燥土地上。蓑羽鹤一次一般产两枚卵,卵呈椭圆形,卵壳坚硬,呈淡紫色并布满深紫褐色不规则的斑点。与很多孵化类动物不同,蓑羽鹤的孵卵工作是由雌雄双方轮流负责的——夫妻俩大约每10小时轮换一次。在孵化期的最后几天,雌鹤的孵蛋时间会变得更长,那是因为小蓑羽鹤在出生前夕,需要母亲用嘴帮它们啄破蛋壳,它们才能爬出来。
  小蓑羽鹤出生后不到半天就能站立,跟在母亲身后撒娇玩闹,而父亲在它们出生之后就远走高飞,回到自己的族群,所以小蓑羽鹤只能在母亲的单独照料下长大。它们要到两个多月后才能飞翔,在这段不能飞翔的日子里,母亲们收起了翱翔蓝天的翅膀,成天陪着孩子在草原、沼泽玩耍,偶尔也到农田里散步、寻找食物。蓑羽鹤食性很杂,一般以水生植物嫩芽、种子为食,但也常常捕食鱼、蝌蚪、蛙、虾、蜥蜴等动物。雏鸟虽然行走很早,但还是不会自己进食,需要母亲嘴对嘴地把食物喂给它们。
  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很快会和其他蓑羽鹤重新组成一个小群落,在下一个严寒的冬天来临之前的6个月里,这个小群落会在北国大地丰美的水草中觅食、成长,以及训练刚出生的小蓑羽鹤学会飞翔,为即将来临的艰苦迁徙做好准备。
  历经生死的迁徙
  四分之一成员会命丧珠峰
  充满恋爱甜蜜和家庭温馨的夏季很快过去了,10月,随着北方草原渐渐发黄干枯,休养了大半年的蓑羽鹤也开始准备迁徙了。
  从10月初开始,蓑羽鹤群落逐渐开始壮大,平时不相往来的小群落一旦跨进对方的领地,就不再离开。这样,蓑羽鹤的群落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10天之后,蓑羽鹤的群落已经扩大到数千只。在萧瑟的秋风中,平时总是那么优雅恬静的“闺秀”们开始聒噪不安,它们在草原上一排排地站着,身体紧靠在一起,发出沉闷而烦躁的“嘎嘎”声,集体起舞,通过摩擦提高体温。在寒冷的冬天真正来临之前,蓑羽鹤必须回到温暖的南方去。
  10月下旬的某个阴冷多雾的早晨,蓑羽鹤群落开始踏上南迁的旅程。仿佛是谁在暗中发令一样,在前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整个草原上的蓑羽鹤集结完毕,腾空飞起,浩浩荡荡地往南迁徙——除了南迁它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否则就只能留在寒冷的草原上冻饿而死。   伴随着嘈杂的“嘎嘎”鸣叫,蓑羽鹤飞过无边无际的草原、沙漠、戈壁,经过数千公里的航程,它们终于来到了旅途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危险的一个阻碍——珠穆朗玛峰。这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它终年被暴风雪笼罩,气温极低,气流强烈,被称为是“鸟儿都飞不过去的高山”。不仅如此,在雪山附近还时刻盘旋着蓑羽鹤的天敌——金雕。尽管困难重重,每年11月初,不远万里而来的蓑羽鹤,依然会向这座高山发起挑战。
  在经过一个月的连续飞行之后,蓑羽鹤们饥寒交迫,筋疲力尽,“冲顶”前它们不得不停下来稍作休息。在夹杂着雪花的寒风中,所有的蓑羽鹤都紧紧地挤在一起互相取暖,刚刚半岁的小蓑羽鹤更是躲在母亲的腹部下面瑟瑟发抖。地面寸草不生,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它们不可能在这里取得补给。在极短暂的休息和调整之后,它们开始陆续飞上天空,紧密地排成整齐的“人”字或者“一”字,高声鸣叫着,似乎这样能抵御雪域的寒冷。
  如果在冲顶时不幸遇到风暴或寒流,蓑羽鹤们就不得不原路返回,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多停留一天。运气不佳的时候,也有可能多停留好几天。等待风雪稍小的时候飞越过去。但是每多耽误一天,就多流失一分体力,减小一分成功飞越的希望。疲惫的蓑羽鹤群在领袖雌鹤的带领下,打起最后的精神,张开翅膀,靠上升的暖气流帮助自己飞得更高。蓑羽鹤的队形非常有讲究,飞在最前面的总是队伍中最强壮的那几只——因为这个位置遇到的气流和飞行阻力都是非常大的,而那些年逾20的老鹤和只有半岁的幼鹤则留在队伍的末端。
  高处的风雪稍微平静一点,但空气却越发的稀薄,强烈的高原反应使蓑羽鹤的翅膀扇动得越来越无力,叫声也越来越低迷。然而,更危险的敌人——凶猛饥饿的金雕正虎视眈眈,对体力不济的蓑羽鹤垂涎三尺。
  在即将飞上最高峰时,金雕开始了捕猎行动。眼神犀利的它们常常会盯上那些个头较小的幼鹤,总是试图将它们从鹤群中挤出去,变为自己利爪下的美餐。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惨烈战争:盘旋的金雕对蓑羽鹤来说完全如同一场噩梦,娇小的蓑羽鹤不仅身体单薄而且还疲惫不堪,更没有锋利的牙齿和脚爪,只能依靠鹤群的遮蔽与金雕生死相争。但敌人实在是太过强大,金雕每冲击一次,都有弱小的蓑羽鹤从队伍中跌落出去,再也不能重返鹤群。
  经历了寒冷、暴风雪和金雕的猎杀,鹤群中四分之一的成员没能回到南方。据科学家估计,每年有大约由5万只蓑羽鹤飞越珠峰,按这个比例,至少有1万多只蓑羽鹤会丧命在珠峰脚下,它们有的被冻死,有的在飞翔中体力不支掉进雪山,还有的落入了金雕的利爪……本场迁徙的幸存者最终会抵达印度北部地区,那里冬天的平均温度在14度左右,是蓑羽鹤们喜爱的乐园。
  后记:蓑羽鹤数量锐减,亟待保护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数据统计,全球蓑羽鹤数量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6万只,急剧下降到目前的10万余只。它们数量下降的原因除了天敌侵害,更多的则来自人类的伤害:人们认为蓑羽鹤油脂有舒筋活血的神效,大量蓑羽鹤因此被捕杀。另外,工业发展、水利建设、围湖造田也导致了蓑羽鹤数量的逐年减少。为保护这种美丽的飞禽,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黑龙江的扎龙和吉林的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蓑羽鹤的数量就一直保持稳定,中国政府的努力为世界作出了榜样。
其他文献
尽管有报道说,一次接吻可传播8000多万个细菌,但很多人依然对接吻乐此不疲。对于很多人,初吻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份交杂着窘迫与紧张、兴奋与喜悦的情绪,似乎奠定了接下来的恋爱关系的基础。  从小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大概以为,全人类都有接吻这一浪漫之举,然而就在最近,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名叫“接吻偏好”的研究,对全球168种人类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46%的人类将接吻视作浪漫的亲密行为。  如果你连续
东起芝加哥,西至洛杉矶,斜穿美国版图的66号公路,尽管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衰落,但却一直是美国人心中的“母亲之路”。  本文作者从公路的中点驶上这条“时空隧道”,沿途探访它的历史和荣光,感受荒凉和沧桑:圣菲日落中“基督的血”;无数明星下榻过的复古旅馆;千姿百态的大峡谷;跌宕起伏的西部牛仔大戏;随老鹰乐队的歌曲而走红的街角;荒漠中淘金者废弃的小镇。当然,还有那个为这条公路的复兴而不懈努力的老人……  
在清代以前,鱼木寨人大多穴居野生,死后弃置于荒野岩穴,或以石为棺加以安葬。清代以后,土家人宗族开始重视修建生基、碑屋——生基是在生前修建的坟墓,碑屋则是将坟墓建于住宅之中,人“鬼”同住。  大水井古建筑群是家族庄园,主要包括了李清亮庄园、李氏宗祠和李盖五住宅三大部分。其中李清亮庄园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各种空间鳞次栉比。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夜,是整个“哭嫁”仪式的高潮,此时,村里还会选出9个
在所有进藏线路中,蜿蜒起伏近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是里程最短、行驶速度最快、路况最好、车流量最大的“天路”。它犹如一条珍珠项链,把草原、湖泊、沙丘、河流、高山串连起来,沿途还有精灵般的野生动物、色彩浓郁的寺庙与虔诚的僧侣、斑斓的经幡和多姿的藏袍。从红墙隐隐的塔尔寺,经蔚蓝一线的青海湖,越高寒的昆仑山口,穿藏羚羊出没的可可西里,到藏地“天湖”纳木错……最终抵达拉萨的布达拉宫。  在中国版图的西南部,
成都凸凹  又名凸凹,原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198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出版有长篇小说《大三线》、《甑子场》、诗歌《桃果上的树》、随笔《花蕊中的古驿》、批评札记《字篓里的词屑》等书二十余部。编剧有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现居成都龙泉驿。  依从民间口耳相传的说法,甑子场的历史与来处貌似可上溯到蜀汉时期,直接与蜀相诸葛亮和后主刘禅产生联系……遍查古书,“洛带”两字,首次出现在唐书,再次出
作为姓氏,“芈”姓颇为罕见,而且这个字本身也是十分生僻。在《说文解字》的注释中,“芈”是一个古老的象声字,表示羊叫的声音,读音为“mǐ”,古音读作“miē”。  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芈姓还没进入前2000位,在中国台湾省也仅列第1384位,但芈姓人完全不必因此而烦恼,反倒应当倍感优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芈”是一个极其特别、古老的姓氏,如今常见的许多姓氏都由芈姓衍生而来,如楚、熊、尹、贺
在丹巴,我先是住在摄影师三格开的客栈。那是一幢已汉化的嘉绒形制楼房,庭院满植苹果树、梨树、芍药和茶花。房子墙体以不规则的灰色石块垒起,刷避邪白灰,门窗框以红、黄、蓝三色描绘图饰。底楼是主人卧室、厨房及餐室,天井中央横着一块长而宽的树木剖面,做餐桌,两边各排一条原木,是条椅,靠东墙立一截树墩子,放置着茶罐茶具、几盆兰花。二楼、三楼是客房,每根回廊立柱下皆有一盆兰花,二楼朝东有一处五六平方米的敞开阳台
滇藏线全长700多公里,起点为大理,途径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到达芒康与318国道汇合。沿途的洱海、玉龙雪山、虎跳峡、白马雪山、梅里雪山等景点各有千秋。  滇藏线也是一条民族风情线,沿途会经过苗族、白族、纳西族和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也是滇藏线一大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盐井,这里有流传千年的古老制盐法,也有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藏族神父带领信徒用藏语念着《圣经》。  一提到滇藏线,
历史上,尼泊尔擅长寺庙建筑和雕刻工艺的工匠,都云集在巴格马蒂河畔的帕坦古城中,他们所掌握的千年绝学,为这座古城迎得了“艺术之城”的美誉。而今,作为尼泊尔最古老的城市,帕坦城中几乎云集了整个尼泊尔最漂亮的建筑……  和首都加德满都只有一河之隔的帕坦,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尼泊尔人口中,帕坦还有一个重要的名字:勒利德布尔。意思就是“艺术之城”。  城中心的杜巴广场,是“世界纽瓦丽式建筑”
作为伊朗故都,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種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伊玛目清真寺由阿巴斯大帝下令建造,汇集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有经验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天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夜晚,灯光辉映下的孔桥流光溢彩、如梦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