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公布了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首次参加PISA的中国上海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在第一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官方评价称,上海学生的表现明显领先。
对于这一结果,笔者并不感到意外。2008年,上海市黄浦等6个区191所中学近2.8万名九年级学生,参加了“2008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测试”,测试结果就很“引入注目”:上海已进人世界第一教育方阵,与芬兰、瑞典等国家相匹敌。
但由于这是一次直接与世界的对话,所以。中国上海学生的这一表现,在参与国家和地区中,还是引起很大的震惊。据报道,此前就大谈美国教育改革十分紧迫,称美国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正在落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述结果公布后,再次提到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差距,呼吁教育改革。而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界来说,也甚为扬眉吐气。
怎样看待这次世界第一?不妨先来看PISA究竟是怎样一种测试。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0年推出,它以15岁学生为调查对象,目的在评量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是否能够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每三年一次。PISA认为学生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要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必须在关键领域,诸如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制定了一套标准化指标体系。
这样的测试,虽说是对学生进行前瞻性的评估,伹从其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看,完全是我国学生的强项,要知道,我国的小学试题。很多大学生也做不出,不少国家小学二年级学生。不识字、不懂加减乘除,而我国三四岁幼儿就会几百字也不稀奇。加之上海此前的课改,也强调学生不但要学会知道(lean to know),还要学会学习(learn to learn),因此,拔得头筹,也合情合理。笔者保守地估计,我国内地如果选择发达地区的10个城市学生去参赛,包揽前10名,难度并不大。
我并不否认这一测试所展现的我国学生的过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这其实是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特长班、培训班)以及学生合力取得的成果。内地学生起早贪黑地学习。双休日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假如还难以获得优秀的表现,也太对不起自己的付出了。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的认识到,这一测试,反映的仍旧是知识教育的成果,更确切地说,是应试教育的成就,带有很强的“锦标主义”“拔苗助长”性质。学生的创新力如何、想象力如何、身体素质如何、有何个性、兴趣与特长,并不在测试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前不久,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而在2007年公布的一项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荷兰、丹麦和德国排在世界前三,韩国排在第24位,亚洲第一。日本排在第29位,亚洲第二。中国排在第32位,亚洲第三。也就是说。在知识教育之外的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方面,我国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实践表明,个性、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才是一个受教育者真正能成才、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
如何看待这一测试成绩,将检验政府部门对发展教育的态度。过去10年的教育发展,纵有媒体一再批评义务教育的择校热、农村教育的薄弱、应试教育扼杀学生个性、高考考场的作弊、大学严重的行政化与功利化,以及教育中人“现身说法”,指出存在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学术管理中的严重问题,这次获得世界第一的“佳绩”,会不会给“辉煌”增添一笔呢?
美国在这方面的态度,耐人寻味。最近一个时期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各种场合,都说美国教育的落后,指出这样的教育将让美国的未来陷入危机。而再观察过去30年的美国教育发展,几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983年,里根政府发表《国家在危机中(ANatinal-Risk)》报告书,就警告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而且落后于美国自己以前的水平……而就是这样“危机四伏”的教育,却成就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全球领先,学术创新也独领风骚。
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知识教育领先,我们当然不必妄自菲薄,可总结其中的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与国际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庆幸地是,就此结果,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12月8日解释称,上海虽成绩第一,但学生校内外上课时间总量偏高,课业负担偏重。学生自我调配课外阅读时间和文本的水乎不高。上海首次作为地区参加测评,并非想“比较高低”,而是检测自身教育水平,因学生基数、国家地区分布等差异,并不能以此认为上海的教育就已遥遥领先了。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注意到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应试教育倾向问题,在最近启动的改革试点中,确定了“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改革任务。因此,思考怎样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参与实践,这应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当下应该考虑的问题。不然,几十年之后,人们的感慨可能是:中国15岁的孩子早已“世界一流”,为何却始终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呢?这与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少年足球队在国际赛场获得锦标多么相似。而现在中国足球在亚洲已属三流。当然,这不仅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还包括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全面改革。
对于这一结果,笔者并不感到意外。2008年,上海市黄浦等6个区191所中学近2.8万名九年级学生,参加了“2008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测试”,测试结果就很“引入注目”:上海已进人世界第一教育方阵,与芬兰、瑞典等国家相匹敌。
但由于这是一次直接与世界的对话,所以。中国上海学生的这一表现,在参与国家和地区中,还是引起很大的震惊。据报道,此前就大谈美国教育改革十分紧迫,称美国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正在落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述结果公布后,再次提到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差距,呼吁教育改革。而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界来说,也甚为扬眉吐气。
怎样看待这次世界第一?不妨先来看PISA究竟是怎样一种测试。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0年推出,它以15岁学生为调查对象,目的在评量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是否能够掌握参与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每三年一次。PISA认为学生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未来生活所需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要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必须在关键领域,诸如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制定了一套标准化指标体系。
这样的测试,虽说是对学生进行前瞻性的评估,伹从其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看,完全是我国学生的强项,要知道,我国的小学试题。很多大学生也做不出,不少国家小学二年级学生。不识字、不懂加减乘除,而我国三四岁幼儿就会几百字也不稀奇。加之上海此前的课改,也强调学生不但要学会知道(lean to know),还要学会学习(learn to learn),因此,拔得头筹,也合情合理。笔者保守地估计,我国内地如果选择发达地区的10个城市学生去参赛,包揽前10名,难度并不大。
我并不否认这一测试所展现的我国学生的过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这其实是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特长班、培训班)以及学生合力取得的成果。内地学生起早贪黑地学习。双休日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假如还难以获得优秀的表现,也太对不起自己的付出了。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的认识到,这一测试,反映的仍旧是知识教育的成果,更确切地说,是应试教育的成就,带有很强的“锦标主义”“拔苗助长”性质。学生的创新力如何、想象力如何、身体素质如何、有何个性、兴趣与特长,并不在测试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前不久,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而在2007年公布的一项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荷兰、丹麦和德国排在世界前三,韩国排在第24位,亚洲第一。日本排在第29位,亚洲第二。中国排在第32位,亚洲第三。也就是说。在知识教育之外的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方面,我国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实践表明,个性、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才是一个受教育者真正能成才、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
如何看待这一测试成绩,将检验政府部门对发展教育的态度。过去10年的教育发展,纵有媒体一再批评义务教育的择校热、农村教育的薄弱、应试教育扼杀学生个性、高考考场的作弊、大学严重的行政化与功利化,以及教育中人“现身说法”,指出存在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学术管理中的严重问题,这次获得世界第一的“佳绩”,会不会给“辉煌”增添一笔呢?
美国在这方面的态度,耐人寻味。最近一个时期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各种场合,都说美国教育的落后,指出这样的教育将让美国的未来陷入危机。而再观察过去30年的美国教育发展,几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983年,里根政府发表《国家在危机中(ANatinal-Risk)》报告书,就警告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而且落后于美国自己以前的水平……而就是这样“危机四伏”的教育,却成就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全球领先,学术创新也独领风骚。
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知识教育领先,我们当然不必妄自菲薄,可总结其中的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与国际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庆幸地是,就此结果,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12月8日解释称,上海虽成绩第一,但学生校内外上课时间总量偏高,课业负担偏重。学生自我调配课外阅读时间和文本的水乎不高。上海首次作为地区参加测评,并非想“比较高低”,而是检测自身教育水平,因学生基数、国家地区分布等差异,并不能以此认为上海的教育就已遥遥领先了。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注意到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应试教育倾向问题,在最近启动的改革试点中,确定了“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改革任务。因此,思考怎样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参与实践,这应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当下应该考虑的问题。不然,几十年之后,人们的感慨可能是:中国15岁的孩子早已“世界一流”,为何却始终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呢?这与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少年足球队在国际赛场获得锦标多么相似。而现在中国足球在亚洲已属三流。当然,这不仅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还包括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