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拟擢升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为尚书,遭到中书令(宰相)张九龄的坚决反对,认为“牛仙客本河湟一使典,目不识文字,若大任之,臣恐非宜。”
而此前不久,张九龄在牛仙客父亲的碑铭里这样称赞牛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图,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
前后仅仅1年多,身为大唐名相的张九龄为何对牛仙客的态度如此判若云泥?难道张九龄是出尔反尔言不由衷的小人吗?
牛仙客,泾州鹑觚人。初为泾州县府小吏,为县令傅文静所器重,后以军功逐渐做到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不久升迁为太仆少卿、凉州别驾,后再升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勤勉为政、治军有方,尤其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厉行节约积蓄财物,政绩十分可观,时人评价他“边人咸赖,出任靖国”,所以,张九龄当初这样评价他,可以说是实事求是。
李林甫时任礼部尚书,他不学无术却嫉贤妒能,于是想援引目不识丁的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事(相当于副宰相)”,让他“知政事”,欲以此来排挤深受玄宗赏识的张九龄。
牛仙客治军有方、军功卓著是事实,可治军与为政毕竟不是一回事。“知政事”近于百官之首,其言行关乎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命运,对于它的人选不可不慎之又慎。就牛仙客的学养、识鉴、果敢等而言,他着实不具备宰相的素质和能力。张九龄坚决反对唐玄宗的决定,绝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对大唐江山社稷的考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李林甫一句话更加引起唐玄宗对张九龄的不满。其实,早在如何处置安禄山兵败这一问题上,张九龄便和唐玄宗产生了分歧;在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废立上,张九龄又和唐玄宗争得不可开交。唐玄宗对张九龄逐渐萌生了不满。最后,唐玄宗震怒之中,呵斥张九龄“事总由卿?!”张九龄无可奈何,他的诤谏因为唐玄宗的固执而毫无结果。
同年,张九龄的好友、下属、中书侍郎严挺之在处理王元琰贪赃一案上被认为有“徇私”的嫌疑,而张九龄也被怀疑“结党营私”,于是被贬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继而被贬为荆州长史。同日,李林甫将张九龄取而代之,并加封集贤殿大学士;牛仙客官拜工部尚书、知门下事。
牛仙客在相位上只知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对皇帝惟命是从,对李林甫唯唯诺诺,在决断大事上更是循规蹈矩,从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牛仙客等人的“尸位素餐”,助长了李林甫的嚣张气焰,让他得以专擅朝政为所欲为,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为大唐帝国酿成不可挽回的祸患。
张九龄的言行前后看似矛盾,实则是一致的:张九龄亲自为牛仙客的父亲牛意撰写碑铭,对牛仙客称誉备至,不仅是出于同朝为官的友情,更是出于对牛仙客“治边有功”的肯定与鼓励;张九龄坚决反对唐玄宗对牛仙客的封赏,更对反让他由武官入相参与政事,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维护。
在张九龄罢相之后,每当有人荐引公卿的时候,唐玄宗一定都会这样问一下“风度得如九龄否?”他对张九龄的思慕于此可见一斑。20年后,“安史之乱”突发,仓皇幸蜀的唐玄宗想到张九龄的远见卓识,想到他的赤胆忠心,不仅涕泪横流,可惜已经悔之晚矣。
而此前不久,张九龄在牛仙客父亲的碑铭里这样称赞牛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图,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
前后仅仅1年多,身为大唐名相的张九龄为何对牛仙客的态度如此判若云泥?难道张九龄是出尔反尔言不由衷的小人吗?
牛仙客,泾州鹑觚人。初为泾州县府小吏,为县令傅文静所器重,后以军功逐渐做到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不久升迁为太仆少卿、凉州别驾,后再升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勤勉为政、治军有方,尤其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厉行节约积蓄财物,政绩十分可观,时人评价他“边人咸赖,出任靖国”,所以,张九龄当初这样评价他,可以说是实事求是。
李林甫时任礼部尚书,他不学无术却嫉贤妒能,于是想援引目不识丁的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事(相当于副宰相)”,让他“知政事”,欲以此来排挤深受玄宗赏识的张九龄。
牛仙客治军有方、军功卓著是事实,可治军与为政毕竟不是一回事。“知政事”近于百官之首,其言行关乎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命运,对于它的人选不可不慎之又慎。就牛仙客的学养、识鉴、果敢等而言,他着实不具备宰相的素质和能力。张九龄坚决反对唐玄宗的决定,绝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对大唐江山社稷的考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李林甫一句话更加引起唐玄宗对张九龄的不满。其实,早在如何处置安禄山兵败这一问题上,张九龄便和唐玄宗产生了分歧;在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废立上,张九龄又和唐玄宗争得不可开交。唐玄宗对张九龄逐渐萌生了不满。最后,唐玄宗震怒之中,呵斥张九龄“事总由卿?!”张九龄无可奈何,他的诤谏因为唐玄宗的固执而毫无结果。
同年,张九龄的好友、下属、中书侍郎严挺之在处理王元琰贪赃一案上被认为有“徇私”的嫌疑,而张九龄也被怀疑“结党营私”,于是被贬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继而被贬为荆州长史。同日,李林甫将张九龄取而代之,并加封集贤殿大学士;牛仙客官拜工部尚书、知门下事。
牛仙客在相位上只知明哲保身、独善其身,对皇帝惟命是从,对李林甫唯唯诺诺,在决断大事上更是循规蹈矩,从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牛仙客等人的“尸位素餐”,助长了李林甫的嚣张气焰,让他得以专擅朝政为所欲为,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为大唐帝国酿成不可挽回的祸患。
张九龄的言行前后看似矛盾,实则是一致的:张九龄亲自为牛仙客的父亲牛意撰写碑铭,对牛仙客称誉备至,不仅是出于同朝为官的友情,更是出于对牛仙客“治边有功”的肯定与鼓励;张九龄坚决反对唐玄宗对牛仙客的封赏,更对反让他由武官入相参与政事,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维护。
在张九龄罢相之后,每当有人荐引公卿的时候,唐玄宗一定都会这样问一下“风度得如九龄否?”他对张九龄的思慕于此可见一斑。20年后,“安史之乱”突发,仓皇幸蜀的唐玄宗想到张九龄的远见卓识,想到他的赤胆忠心,不仅涕泪横流,可惜已经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