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藏一件葵形口浅绛山水瓷盘(见上图),题款“石谷仿云林法。甲子秋月,陆桂丹作”。盘中绘有远山近树,碧水沙洲,幽幽茅亭,隐隐人家,同博物馆中所藏倪云林作品几乎没什么两样。博物馆中的藏品难以亲手展读,自己收藏的瓷盘可尽情细阅摩挲。
民国初年的陆桂丹生平已很难查考,他很谦虚朴实,自己画好的浅绛盘还要在款中注明有序的师法传承关系,而不是径自署上自己的名款。款中的“石谷”为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王石谷在清代画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拥有很高的声望,曾到北京主绘《康熙南巡图》,博得朝廷的赞赏和官僚文人的倾慕,被誉为“画圣”。他后来回到故乡常熟虞山的“耕烟草堂”,“宅临流水,门对青山,花鸟追随,烟云供养”,逝后就归葬虞山南麓。他极为推崇元代倪云林的绘画,曾说元人胸中真无一点俗气,“平生最爱云林子”。因此陆桂丹说“石谷仿云林法”也是有根有据。
“云林”是“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瓒。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很多:荆蛮子、净名居士、朱阳馆主、幻霞子等。他是无锡人,家族为江南著名豪富,幼年丧父,由其兄抚养。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聪明过人,再加上勤奋读书,少年即获诗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古玩字画很多,房屋宽广,有云林堂、海岳书画轩等建筑,院四周植有松桂梧桐和梅兰修竹。清幽的环境为其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吟诗、作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倪云林爱洁成癖,有似宋代的米芾。《云林遗事》中说,有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客人的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人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假说痰吐在窗外的梧桐树叶上,他就叫人赶忙把桐叶剪下丢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他家庭院中的树木每天都要清洗,台阶上的青苔也刻意保护不得损坏。尤为让人发笑的是,仆人挑来的水,他只吃前面一桶,另一桶用来洗脚,恐后面一桶有屁粪气。这样的习惯在今天来看要找心理医生才是。倪云林有洁癖而且骨气清高。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兄弟张士信仰慕倪云林的画,特地派人送去绢和金币请他画一张画。谁知倪云林大发脾气说:“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当场撕裂了送来的绢,弄得张士信大怒,怀恨在心。有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士到太湖上游乐,泛舟中流,另外一只船上飘过来阵阵香气。张士信说:“这只船上必有高人雅士。”命人靠拢去看个清楚,不料正是倪云林。张士信立即叫从人抓他过来,大打一顿鞭子了事。倪云林被打得很痛,却始终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得痛了,也应该叫一声。”倪云林说:“一出声,就太俗了。”正因为倪瓒有这样种种“清高绝俗”的迂癖,所以人称“倪迂”。其实,雅也好,清也好,俗也罢,迂也罢,凭的尽是个人学养见闻的一把尺度,各人有各人的朦胧意会。只能说,倪云林的绝俗与清高不是任谁都做得来的,那是真名士的真性情。
名士难求,名士绘画更为难见,身边有此“石谷仿云林法”浅绛瓷盘置之案头细细品味,也正可聊慰对名士的倾慕之情。
前人说倪云林画章法极简,山则荒旷,水则寒瘦,林则疏落,石则苍冷,读其作品胸臆间仿佛栖满寒蝉。从眼前的瓷盘中也可感受到,这种简约的极高造诣大约与他的洁癖和清高性情分不开。盘中的山水分为近、中、远三层。近处苍石堆岸,水汪如玉,点点苇草,透显出岸石的清癯。坡石上,几株萧萧挺拔的古树,疏疏落落。树丛掩映一座水亭,半在岸上半居水里,亭中一人正捧书忘情而读。中景一湖平水直抵远岸,右边露一沙洲,洲上树影婆娑,村落隐隐。远景群山两重,一重淡赭,一重淡蓝。淡赭的秋山枯瘦清旷,淡蓝的山影如一抹灵动的黛眉,清雅秀丽。两重山影之间,或水际或树梢,流动萦绕着一缕淡淡的轻烟。整幅画面不管是疏林坡岸,还是浅水遥岑,都表现得意境萧散简远,简中寓繁。用笔似嫩实苍,处处散发着一种空山新雨后的湿润感,清空、明洁、纤尘不染,于不盈尺幅的盘中,创造了一幅浑然阔远的画卷,再现了倪云林的独特风韵。在用笔上多侧锋,轻柔中涵蕴瘦硬,颇能表现坡石的秀峭和树干的圆浑。在山的处理上多用淡干笔皴擦,极其随意自然,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达到似稚嫩而实苍老的艺术效果。用轻淡笔触而能显出浑厚的面貌,这种功力是极难达到的。在构图上,此盘中画也极合云林笔法:近景平坡上古树三两株,茅屋幽亭一两间;中景不着一笔,留白作平水茫茫,一片空明澄净;远景则是彼岸或是几笔远山,构图上人称“一河两岸式”,少画人或不着色,水墨清润,笔致潇洒,一片冷落萧疏中却总能给人以幽深的意境和回味无穷的意趣。
倪瓒的作品,在元代就被称为“殊无市朝尘埃气”,后来更深得董其昌的推崇:“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他追求一种超脱、出尘的“禅心”境界,把人生理想、人生的况味都化为“无滓”的荒山、疏柳和“冰清”的寒池、蕉雪,在造化自成的心理空间中,洋溢着“物我浑一”的永恒的梦幻之光。他这种绘画技法,看似简约,却极难学到手,尽管历史上许多人学他,最终多是只得皮毛。王石谷可谓学得最到家,他自诩“平生最爱”,看来并不是说说而已,是得到后人首肯的。清人能在实用盘上画“石谷仿云林法”,想来不是一般的影响,陆桂丹有画技也有眼力。
王石谷的画在清代即已价格不菲,民国时更是热门货,北平琉璃厂一条街上赝品颇多。那时“宝古斋”的邱震生擅长鉴别王石谷的画,鱼龙混杂中能一眼识破其真伪。时下的古玩店中也多有王石谷的作品,但全是不可入目的劣仿,远不如陆桂丹的浅绛瓷盘。
元四家中,倪云林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最高,他的画到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家中不挂一幅倪画,就会让雅士视为品味低俗。今天,再高雅的士人书房中也难挂上一幅云林画了。像我这种难以脱掉旧派风貌的人,蕉影摇窗,总是乐于流连在浅绛瓷画与竹刻臂搁的书房情致中,身处电脑网络的时尚时代,心中满蕴的还是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的幽情。我遇不上云林书画的翰墨因缘,只能对着陆桂丹的“石谷仿云林法”瓷盘罗织幽人之梦,求的不是以证清浊的雅士情怀,而是难入时尚的一缕淡然清气。
瓷盘因经八十多年的岁月磨蚀,中间已经断裂,不知在何人手中锔了六个铜锔。盘底还有一个青花“唐”字款,至今我也不知应将它列到哪个窑口。看得时间久了,总能生情,不自然也能吟出几句旧体诗,今录于后,权作本文结尾。
釉上何年云水流,平沙远树红尘收。
盘中绘出云林画,半泊山光半泊秋。
附记:此盘得自坊间冷摊,虽残且锔,但喜其画意,遂收入室中。初不识盘底“唐”字款为何窑,后经唐山藏家陈树群兄指点,方知为民国唐山窑。唐山窑当年有如此书卷气之画师,殊为难得。今此类北方“唐窑”文人瓷画已不多见,期待藏界对此有所整理研究,以发扬光大也。
(责编:雨岚)
民国初年的陆桂丹生平已很难查考,他很谦虚朴实,自己画好的浅绛盘还要在款中注明有序的师法传承关系,而不是径自署上自己的名款。款中的“石谷”为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王石谷在清代画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拥有很高的声望,曾到北京主绘《康熙南巡图》,博得朝廷的赞赏和官僚文人的倾慕,被誉为“画圣”。他后来回到故乡常熟虞山的“耕烟草堂”,“宅临流水,门对青山,花鸟追随,烟云供养”,逝后就归葬虞山南麓。他极为推崇元代倪云林的绘画,曾说元人胸中真无一点俗气,“平生最爱云林子”。因此陆桂丹说“石谷仿云林法”也是有根有据。
“云林”是“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瓒。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很多:荆蛮子、净名居士、朱阳馆主、幻霞子等。他是无锡人,家族为江南著名豪富,幼年丧父,由其兄抚养。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聪明过人,再加上勤奋读书,少年即获诗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古玩字画很多,房屋宽广,有云林堂、海岳书画轩等建筑,院四周植有松桂梧桐和梅兰修竹。清幽的环境为其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吟诗、作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倪云林爱洁成癖,有似宋代的米芾。《云林遗事》中说,有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客人的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人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假说痰吐在窗外的梧桐树叶上,他就叫人赶忙把桐叶剪下丢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他家庭院中的树木每天都要清洗,台阶上的青苔也刻意保护不得损坏。尤为让人发笑的是,仆人挑来的水,他只吃前面一桶,另一桶用来洗脚,恐后面一桶有屁粪气。这样的习惯在今天来看要找心理医生才是。倪云林有洁癖而且骨气清高。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兄弟张士信仰慕倪云林的画,特地派人送去绢和金币请他画一张画。谁知倪云林大发脾气说:“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当场撕裂了送来的绢,弄得张士信大怒,怀恨在心。有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士到太湖上游乐,泛舟中流,另外一只船上飘过来阵阵香气。张士信说:“这只船上必有高人雅士。”命人靠拢去看个清楚,不料正是倪云林。张士信立即叫从人抓他过来,大打一顿鞭子了事。倪云林被打得很痛,却始终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得痛了,也应该叫一声。”倪云林说:“一出声,就太俗了。”正因为倪瓒有这样种种“清高绝俗”的迂癖,所以人称“倪迂”。其实,雅也好,清也好,俗也罢,迂也罢,凭的尽是个人学养见闻的一把尺度,各人有各人的朦胧意会。只能说,倪云林的绝俗与清高不是任谁都做得来的,那是真名士的真性情。
名士难求,名士绘画更为难见,身边有此“石谷仿云林法”浅绛瓷盘置之案头细细品味,也正可聊慰对名士的倾慕之情。
前人说倪云林画章法极简,山则荒旷,水则寒瘦,林则疏落,石则苍冷,读其作品胸臆间仿佛栖满寒蝉。从眼前的瓷盘中也可感受到,这种简约的极高造诣大约与他的洁癖和清高性情分不开。盘中的山水分为近、中、远三层。近处苍石堆岸,水汪如玉,点点苇草,透显出岸石的清癯。坡石上,几株萧萧挺拔的古树,疏疏落落。树丛掩映一座水亭,半在岸上半居水里,亭中一人正捧书忘情而读。中景一湖平水直抵远岸,右边露一沙洲,洲上树影婆娑,村落隐隐。远景群山两重,一重淡赭,一重淡蓝。淡赭的秋山枯瘦清旷,淡蓝的山影如一抹灵动的黛眉,清雅秀丽。两重山影之间,或水际或树梢,流动萦绕着一缕淡淡的轻烟。整幅画面不管是疏林坡岸,还是浅水遥岑,都表现得意境萧散简远,简中寓繁。用笔似嫩实苍,处处散发着一种空山新雨后的湿润感,清空、明洁、纤尘不染,于不盈尺幅的盘中,创造了一幅浑然阔远的画卷,再现了倪云林的独特风韵。在用笔上多侧锋,轻柔中涵蕴瘦硬,颇能表现坡石的秀峭和树干的圆浑。在山的处理上多用淡干笔皴擦,极其随意自然,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达到似稚嫩而实苍老的艺术效果。用轻淡笔触而能显出浑厚的面貌,这种功力是极难达到的。在构图上,此盘中画也极合云林笔法:近景平坡上古树三两株,茅屋幽亭一两间;中景不着一笔,留白作平水茫茫,一片空明澄净;远景则是彼岸或是几笔远山,构图上人称“一河两岸式”,少画人或不着色,水墨清润,笔致潇洒,一片冷落萧疏中却总能给人以幽深的意境和回味无穷的意趣。
倪瓒的作品,在元代就被称为“殊无市朝尘埃气”,后来更深得董其昌的推崇:“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他追求一种超脱、出尘的“禅心”境界,把人生理想、人生的况味都化为“无滓”的荒山、疏柳和“冰清”的寒池、蕉雪,在造化自成的心理空间中,洋溢着“物我浑一”的永恒的梦幻之光。他这种绘画技法,看似简约,却极难学到手,尽管历史上许多人学他,最终多是只得皮毛。王石谷可谓学得最到家,他自诩“平生最爱”,看来并不是说说而已,是得到后人首肯的。清人能在实用盘上画“石谷仿云林法”,想来不是一般的影响,陆桂丹有画技也有眼力。
王石谷的画在清代即已价格不菲,民国时更是热门货,北平琉璃厂一条街上赝品颇多。那时“宝古斋”的邱震生擅长鉴别王石谷的画,鱼龙混杂中能一眼识破其真伪。时下的古玩店中也多有王石谷的作品,但全是不可入目的劣仿,远不如陆桂丹的浅绛瓷盘。
元四家中,倪云林在士大夫心中的地位最高,他的画到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家中不挂一幅倪画,就会让雅士视为品味低俗。今天,再高雅的士人书房中也难挂上一幅云林画了。像我这种难以脱掉旧派风貌的人,蕉影摇窗,总是乐于流连在浅绛瓷画与竹刻臂搁的书房情致中,身处电脑网络的时尚时代,心中满蕴的还是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的幽情。我遇不上云林书画的翰墨因缘,只能对着陆桂丹的“石谷仿云林法”瓷盘罗织幽人之梦,求的不是以证清浊的雅士情怀,而是难入时尚的一缕淡然清气。
瓷盘因经八十多年的岁月磨蚀,中间已经断裂,不知在何人手中锔了六个铜锔。盘底还有一个青花“唐”字款,至今我也不知应将它列到哪个窑口。看得时间久了,总能生情,不自然也能吟出几句旧体诗,今录于后,权作本文结尾。
釉上何年云水流,平沙远树红尘收。
盘中绘出云林画,半泊山光半泊秋。
附记:此盘得自坊间冷摊,虽残且锔,但喜其画意,遂收入室中。初不识盘底“唐”字款为何窑,后经唐山藏家陈树群兄指点,方知为民国唐山窑。唐山窑当年有如此书卷气之画师,殊为难得。今此类北方“唐窑”文人瓷画已不多见,期待藏界对此有所整理研究,以发扬光大也。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