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敦煌的召唤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从1963年第一次“触碰”莫高窟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樊锦诗都围着莫高窟转。在今年“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中,她动情分享:“敦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
  出生在北京,生长在上海,樊锦诗初到敦煌时,被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震撼,而与精美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敦煌恶劣的生活环境: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
  “离开了就没想再回去,这是真话。”因水土不服、营养不良,樊锦诗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回到北京。
  世事难料,毕业分配的时候,樊锦诗被分配到了敦煌研究院,而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对敦煌的了解越深,就会对它越发热爱。”樊锦诗说,和很多前辈一样,她一开始也只是想看看敦煌,谁知道这一看,就离不开它了,而且待得越久就越离不开它。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的热潮,莫高窟的游客数量急剧增长让樊锦诗既高兴又担忧,“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世人都希望莫高窟“万寿无疆”,但是这不可能。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改变,对脆弱的洞窟而言都是不小的打击。
  如何让珍贵而脆弱的艺术 “活”得更久,成为樊锦诗日夜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么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在我的手里,如果有什么闪失,我就是罪人。”成为院长后,樊锦诗感觉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变得沉甸甸的,“我常常想起这个还没做,那个还没做,就会冒出一身冷汗。”
  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计算机,“那时我就感觉,莫高窟有救了。”那时已经65岁的她产生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目前已完成了敦煌石窟211个洞窟的数据采集,130多個洞窟的图像处理、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43身彩塑和2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截至目前,“数字敦煌”资源网的全球访问量已超过700万人次。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始投入使用,既缩短了游客在洞窟的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洞窟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也把精美的壁画、彩塑“搬”出洞窟,让游客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敦煌文化艺术。
  樊锦诗说,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并且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实现了旅游开放和保护管理的创新,使保护和利用得到平衡发展。
  在樊锦诗看来,因为热爱,所以才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
  “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樊锦诗很喜欢中唐第一百五十八窗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她都忍不住想走进这个洞窟,瞬间忘却许多烦恼。
  樊锦诗曾为《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写序:与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相伴,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极大的幸福。
  在敦煌研究院里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塑,一位短发少女拿着草帽,身体微微前倾,意气风发,雕塑的原型就是初到敦煌的樊锦诗。
  青春。樊锦诗把青春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莫高窟。而从她来到敦煌的那一天起,这里的每一粒黄沙起舞,都是在歌颂她的青春年华。
  (常朔摘自光明网)
其他文献
一个被家人贴上“叛逆”标签的“80后”,为了证明自己与“叛逆”无关,毅然参军入伍,退役后在北京做起了北漂。奔波与艰辛填满了时间的每一个隙缝,但他始终坚持用手机定格不想错过的瞬间,用他的话来说,每当翻看一张张照片就能看到时光倒流。他就是严磊,央视纪录片特邀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因喜欢摄影而穿梭在高楼之巅的追梦者。  早在2007年10月,严磊准备放弃销售工作换一种生活方式。一天,他到朋友家做客
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一日,魏太子击乘车出宫,遇田子方于道,下车跪拜施礼,而田子方不回礼。魏击愤怒,谓田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魏击受教拜谢。  田子方在这番对话中教导魏太子击,富贵者是不可
翻山越岭驱车约两小时,来到巴山深处万源市海拔一千米以上的烟霞山。  晚上住吊脚楼,楼下的牛响铃时不时发出自然叮当铃声,久未听见,十分亲切悦耳。早晨五点三十分,天色刚亮,窗外传来仿佛在询问“你在睡觉?你在睡觉?”轻轻的、柔柔的鸟鸣声,生怕惊动了熟睡的乡民们。我是自然醒来,十分好奇,静悄悄披好衣服,推开窗户,观望高高的核桃树和楠木树,突然又從飘荡的树叶里传来轻轻的婉转清脆的鸟鸣声:“你在睡觉?你在睡觉
1  前几天偶遇一位曾经采访过的女老板,很意外,她变化很大,大概半年时间,她从我所认识的那个精致干练从容优雅的女强人,变成一个神情憔悴、衣饰凌乱,连眼神都有点涣散的中年妇人。从容貌到气质,你都能感觉到她整个人都写着“不好”两个字。  简单寒暄两句后说了再见,克制着讶异和些许好奇,终究没有问她发生了什么——我跟她到底不熟,只是见过两三面,并无私交,不适合过多探问。  后来在同事那里才知道究竟,不久前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曾有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竹根雕作品疯传一时。视频中用竹根雕刻的孙悟空栩栩如生,就连每一根毛发都根根分明。这个竹根雕作品的创作者是24岁的小伙黄飞琰。  黄飞琰是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人,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的代表。在黄飞琰的家乡,有很多终身从事木雕创作的手艺人。  黄飞琰说,他14岁就走上雕刻之路。  木雕制作的过程繁琐,由简至繁、层层递进,正式开始雕刻前,
鹰与兔  只在云端盘旋的苍鹰,突然发现一只硕大的白兔,它收敛翅膀,直接从云端俯冲下来。可是,大白兔不慌不忙地钻进洞窟。苍鹰只好又返回云端。还没等苍鹰飞出多远,大白兔就爬出洞外,朝着苍鹰挑逗。苍鹰又是俯冲、兔子又是钻洞,如此反复了几个时辰。苍鹰越是抓不住兔子,越是觉得兔子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最可口的佳肴。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就在苍鹰失去耐心和准备放弃时,苍鹰终于抓住了兔子。它一边品尝,一边
(一)  时光越来越老,越来越轻。  日历一片片脱落,像此时,窗外的楸树,慢慢地褪光了自己。  这是冬月,光线暗下来,鸟儿们落下来,像几个沉郁的音符,轻轻降下,启动一场浩瀚的沉寂。  把这岁末的黄昏,交给哪一支曲子,才能安静地陷入回忆?  是不是一年的时光,都凝固在这一个时段里?  有太多的欢喜,或者缠绵,或者无法言语的情意,都交给音符,钢琴和提琴,将点滴嵌进光阴。 (二)  黄昏,昏黄。  除了
十几年前,我在一家企业电视台工作。  那时,单位办公条件落后,没有空调。每到夏天,酷热难耐,我和同事们往往一边挥汗如雨,一边伏在案前写稿。  有同事向领导建议:给装个空调吧,这天热得实在让人受不了,都影响工作了。  领导听了,微笑着说:现在经济紧张,今年夏天装不了空调了,克服一下吧,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嘛。  从此,这句“心静自然凉”被同事们当作笑谈,说了好多年。  那时,我和同事们还都很年轻,不太懂
说起邻居,忽然想到买房的局限性。买多好的房子,包括水景、会所与林荫道,都没含邻居。与人为邻,比包办婚姻还生硬,摊上谁是谁,一般就没得选。  但如果可以幻想一下,拉一个单子,你想与哪些人为邻?我的答卷如下:  一、杜甫。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杜甫幽默、睿智,熟透了。大官李炎上他家做客,酒喝没了,跟邻居借:“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多真率。与他为邻,酒要备足,最好备一大缸,把秘书贺知章喝到“知章
我们为什么喜欢小小的东西?  我记得小时候,凡是读到有微缩世界的故事,总是很兴奋,比如《拇指姑娘》《借东西的小人》《格列佛游记》《精灵鼠小弟》。拇指姑娘的玫瑰花瓣被子、阿丽埃蒂房间里挂着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邮票、精灵鼠小弟的模型跑车……我尤其向往爱丽丝的兔子洞,想遍尝奇怪的药水和蘑菇,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想用眼泪哭出一个池塘,然后在里面游泳。  当年有一部很轰动的电影叫《亲爱的,我们把孩子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