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kj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应用Carto系统进行电解剖标测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同时探讨其室速发生机制。方法伴有室速反复发作的19例ARVC患者入选,平均年龄(35±13)岁,男性15例,女性4例。消融术前1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放电频繁行消融治疗。1例为无休止型室速,发作持续2d。在窦性心律和/或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心室,根据双极电压高低确定疤痕区、正常心肌和临界边缘区。对于折返性室速,在关键峡部或在疤痕区与三尖瓣环之间或两疤痕区间行线性消融,对于局灶性室速,在局部最早激动区域点消融。结果每个患者有1~5种室速,共在19例患者记录到36种室速。16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于心动过速发作时行电解剖标测。可确定为折返性12种(75%),其中8种室速围绕三尖瓣环,另4例患者4种室速为局灶性。即时消融成功率为74%(14/19)。随访1~46个月,原成功消融的4例室速复发。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ARVC患者的室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折返性和局灶性室速均可发生该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折返性多见。

其他文献
目的:报道心房耳尖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7例[男性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4.8±7.9)岁]房速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确定房速病灶的起源部位和指导经导管射频消融。结果:7例房速均为持续性发作(5~432个月,中位数96个月),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房速起源于右心房耳尖部(1例)和左心房耳尖部(6例),呈局灶性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现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是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本文分析了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基于高中地理学科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从教材、实践活动、试题三方面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生涯规划是指人们依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确立适合个人人生发展的目
期刊
人们已经发现心肌肥大时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重构参与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失稳态变化,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是心肌细胞缝隙连接的主要蛋白成分,目前人们尚不清楚心肌肥大时Cx43变化的机制和规律,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作为最强大的促心肌肥大因子对缝隙连接蛋白重构的影响至今也还鲜见报道,本组观察了AngⅡ对心肌Cx43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周期影响,探
左、右心房下部,房室交界处节律及室性冲动经房室传导系统或房室旁路逆行传至心房产生的P波,在Ⅱ、Ⅲ、aVF导联呈负向是被公认的一般规律。但在少数情况下,逆行P-波在Ⅱ、Ⅲ、aVF导联可呈正向,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正向性逆行P-波的心电图表现。
在经典的环肺静脉隔离术(PVI)的基础上配合心房碎裂电位(CFAE)消融可明显提高消融治疗的成功率,降低心房颤动(房颤)的复发。本研究利用无创手段——心率变异性分析(HRV)探索单纯PVI和PVI结合CFAE消融两种术式对自主神经活性的影响。
目的旨在比较AAI与DDD两种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01年8月至2005年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单盲(患者为盲方)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主要终点为房颤发生率,次要
第29届世界心律失常专业大会Heart Rhythm2008于2008年5月14口至17日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来自全球13000余名从事心律失常专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本次大会一个热点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高峰论坛。
心房颤动(房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电隔离肺静脉可以有效治疗房颤。但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方法学还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发现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多样,对于不同机制的房颤按照某种统一的术式进行消融显然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因此,本院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观察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及关键部位,在其指导下进行消融,并与传统的Lasso导管指导下的肺静脉隔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死亡病例分析。方法心力衰竭患者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5~79(62.18±13.16)岁,其中扩张件心肌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三度房室阻滞3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37例、Ⅳ级13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CRT,含CRT—D),平均随访(22.1±12.8)个月。结果50例患者中49例成功植入心脏
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国民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人们对教育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小学阶段,德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方面,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可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与先进科技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文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创设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小學德育教育的现状中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德育的认识  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对德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