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高三政治教学中发现,无论是平时的模考,还是高考,政治主观材料题的命题突出问题意识,整体上具有贴近热点问题、突出主干知识、强化知识内在联系、注重考查知识应用能力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的特色。高三考生答题切入不易,得分不高。学生的能力和试题要求差距较大。下面,我们通过典型例题,为同学们分析破解政治主观材料题的技巧。
材料一:就业是民生之本,然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是近期一项对1000多名2009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调查显示,目前仍在找工作的2009届毕业生中,有近八成没有工作,大学生就业形势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二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三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后,三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择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
同学乙:我要找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最好是国家公务员,不能让别人瞧不起。
同学丙:只要能给我安排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没有失业之忧,我就心满意足了。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我们要看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与前些年相比,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吃苦和敬业精神。与之相比,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是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例如:有些新员工在工作时间玩游戏,用办公电话“煲电话粥”,还有的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等。
1 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 分析实现就业的经济学意义并简要评析材料二中三位同学的择业、就业观。
3 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如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4 某校高三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对2009届某高校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开展了问卷调查。现请你将如下调查统计表中标有序号的空格内容填出来,并给统计表拟定一个名称。
怎样解答政治主观材料题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题是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设问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解答此类材料题的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一联系一梳理一作答。先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再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第二题是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我们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条理地展开说明。评析类主观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你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一阐明道理”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三题是如何做。即党、国家、公民、企业、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本题是选择从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四题贴近新课程,有一定的探究性、开放性。
解答政治主观材料题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审题一构思一解答。审题过程要做到: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审清两方面的问题,即材料信息和问题要求。要审清材料中的隐含观点和问题的指向。对于问题的指向,可以从范围、主体、角度、内容四个方面去把握。看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从题目所给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紧扣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地联想。理清材料,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有序地列出答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政治主观材料题答案组织要点化;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答案结构逻辑化。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心应手解决上述问题: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人口、劳动力总量比较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材料三反映了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2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甲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规划职业,符合自主择业的基本精神,但没有把个人的自我设计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乙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他的想法不符合职业平等观。丙的说法不符合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解决就业问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发挥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的作用,引导劳动者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对就业的引导、调节、监管和服务的功能。如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和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下岗失业人员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4 统计表名称:“2009届某高校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数据统计表”①个体企业(%)②国有企业(%)③外资企业(%)④政府机关(国有事业单位)(%)⑤大城市⑥农村
本刊讯 2009—201 0年度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开赛以来,各地中学生参赛热情空前高涨。安徽赛区组委会收到大量参赛作品。天长炳辉中学、濉溪二中、太和中学、宿州二中、砀山中学、蚌埠二中、萧县中学、程集中学、固镇一中、淮南第26中学等省内外中学,组织了大量参赛作品。与上一年度相比,这一次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一批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大赛组委会和评委会经过层层选拔,太和中学高一(23)班的金城山同学的作文(《谈良知》)和濉溪二中高一(10)班的张祥同学的作文(《迷惑了》)脱颖而出,他们将于2010年4月9日代表安徽赛区选手赴香港参加全国总决赛。
材料一:就业是民生之本,然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是近期一项对1000多名2009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调查显示,目前仍在找工作的2009届毕业生中,有近八成没有工作,大学生就业形势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二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三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后,三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择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自主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
同学乙:我要找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最好是国家公务员,不能让别人瞧不起。
同学丙:只要能给我安排一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没有失业之忧,我就心满意足了。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我们要看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与前些年相比,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吃苦和敬业精神。与之相比,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是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例如:有些新员工在工作时间玩游戏,用办公电话“煲电话粥”,还有的上班第一天就迟到,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等。
1 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 分析实现就业的经济学意义并简要评析材料二中三位同学的择业、就业观。
3 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如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4 某校高三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对2009届某高校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开展了问卷调查。现请你将如下调查统计表中标有序号的空格内容填出来,并给统计表拟定一个名称。
怎样解答政治主观材料题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题是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设问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解答此类材料题的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一联系一梳理一作答。先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再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第二题是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我们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条理地展开说明。评析类主观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你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一阐明道理”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三题是如何做。即党、国家、公民、企业、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本题是选择从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四题贴近新课程,有一定的探究性、开放性。
解答政治主观材料题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审题一构思一解答。审题过程要做到: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审清两方面的问题,即材料信息和问题要求。要审清材料中的隐含观点和问题的指向。对于问题的指向,可以从范围、主体、角度、内容四个方面去把握。看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从题目所给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紧扣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地联想。理清材料,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有序地列出答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政治主观材料题答案组织要点化;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答案结构逻辑化。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心应手解决上述问题: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人口、劳动力总量比较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材料三反映了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2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甲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规划职业,符合自主择业的基本精神,但没有把个人的自我设计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乙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他的想法不符合职业平等观。丙的说法不符合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解决就业问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发挥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的作用,引导劳动者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对就业的引导、调节、监管和服务的功能。如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和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下岗失业人员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4 统计表名称:“2009届某高校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数据统计表”①个体企业(%)②国有企业(%)③外资企业(%)④政府机关(国有事业单位)(%)⑤大城市⑥农村
本刊讯 2009—201 0年度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开赛以来,各地中学生参赛热情空前高涨。安徽赛区组委会收到大量参赛作品。天长炳辉中学、濉溪二中、太和中学、宿州二中、砀山中学、蚌埠二中、萧县中学、程集中学、固镇一中、淮南第26中学等省内外中学,组织了大量参赛作品。与上一年度相比,这一次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一批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大赛组委会和评委会经过层层选拔,太和中学高一(23)班的金城山同学的作文(《谈良知》)和濉溪二中高一(10)班的张祥同学的作文(《迷惑了》)脱颖而出,他们将于2010年4月9日代表安徽赛区选手赴香港参加全国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