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榜:名人效应是世界现象
Twitter关注排行榜前100位中绝大多数都是演艺界名人,也有少数几个机构、网站和其他行业的微博上榜。在前10名中,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外,全部是演艺界明星,而奥巴马的上榜其实也并非因为他是美国总统,在这里,他的身份也是“名人”。
这些名人的关注者数目巨大,排名第十的Katy Perry(美国新晋超人气歌手)也有370多万的关注者,比新浪微博关注榜排名首位的姚晨还要多将近100万。从这些名人的微博内容来看,他们总是以对话的姿态与网友交流,而不是自己说自己的或者谈论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的口气十分符合他们的个性,令人感觉他们并没有使用枪手。此外,这些人很懂网络术语,显然都是熟练网民。而且,这些名人的微博条目中带有链接的条目比较多,显然他们已经很明白微博的作用了。
新浪微博关注排行榜前100位中几乎清一色的演艺界名人,作为商界人物的任志强能够进入前10名实属不易。其中演员歌手的微博内容多有关个人和日常生活,当中较少有链接,相反却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图片。主持人们的微博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有对时事的观点和一些感言,但链接也比较少。赵薇会经常使用微博特有的方式同其他名人对话,黄健翔经常会跟网友对话,而其他名人大多自说自话。
转发榜:目外百花齐放,国内名人独秀
如果说在关注榜上都是名人占据着Twitter和新浪微博,那么在转发榜上就不是这样了。在Twitter上,获得大量转发的条目的最先发布者都不是名人,而是普通人。从主题来看。获得大量转发的主题往往都是Web2.0中新工具的外部功能链接,以及视频(搞笑的或者严肃的)。实际上Twitter成了大家分享Youtube视频链接的场所,因为那里的视频实在太多,很多视频只有通过他人的推荐才能被看到。
新浪微博的转发榜中,名人的微博条目最多,即便是当中的内容对他人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链接;还有一些名人信息是通过其粉丝团发布的。此外有很多获得大量转载的条目是一些冷笑话、语录、名言,而这些内容的发布者似乎都不是个人,也许是一个团队。
从总体数目上来说,国内网民的转发热情是很高的,转发次数过万的条目有很多,而国外这种情况相对少。在国内的转发条目中,没有链接的条目很多,而国外正好相反。另外一个重要区别是,在国内获得大量转发的条目的发布者往往需要拥有大量的关注者,而像Twitter上只有308个关注者却获得了转发榜首位的现象在国内几乎不可能存在。
虽然对名人的关注地球人都一样,但是显然,在中国,这样的关注更加主动积极。名人获得关注没什么奇怪的,在传统媒体中,名人们是遥远的、神秘的,而微博创造了名人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可能。然而涉及到转发的时候,事情就不同了有意识的民众会知道,名人发布的条目虽然对我们了解名人有帮助,却无传播转发的价值。国内名人微博的高转发率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国内公众对此没有意识,二是中国微博条目中有价值的内容比较少,除了名人,少有其他主题值得转发。
网站策略推动明星效应
国内许多门户网站奉行明星路线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新浪绝对是这方面的老大哥。为什么门户网站要走这样的路线呢?大家知道,Twitter是一个独立的微博服务平台,它的生财之道直到今日还没有确定,而国内的微博平台都是由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这些门户网站是以内容服务来获得观众、读者以便兜售广告,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门户网站跟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没有区别。
在Web1.0时代,这些门户网站也会像电视台和报社一样将记者派往各地,为网民提供新闻,这个时候的他们是存在于网络之上的传统媒体。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微博这类工具的诞生,门户网站们发现建设博客、微博平台技术门槛低,不用维护庞大的新闻团队,却可以获得更多的观众、读者,用更高的点击率去卖更多更贵的广告。而利用名人博客、名人微博来吸引网民是最佳途径。如果说电视台找明星做节目还要付钱,给明星开一个博客却是免费的,何乐而不为?当国外博客索引网站已经开始用Web2.0理念中的“推荐数”来排名博客的时候,国内的门户网站依然用点击数来排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关心的不是博客质量,而是是否会有更多的人来看。
互联网诞生之初,有人认为它将是传统媒体最可旧的竞争对手。微软再强大,也没有阻止新兴企业Google的诞生和发展;而Google似乎要为网民提供一切服务,但也没能阻止Youtube、Eacebook、Twitter等一系列新兴大型网站的崛起。
但是,在国内的情况却不一样。面对巨大的网络市场,拥有强大财力的传统媒体同时也是最有能力抢占网络空间和资源的机构。门户网站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服务项目,吞噬一切,而新网站往往无法获得发展的机会,甚至连诞生都成问题。微软因为在Windows系统中免费附带Explorer浏览器引来的风波与罚款,成了反垄断案中被告席的常客;而新浪作为门户网站提供博客、微博服务就没有引来任何质疑。在这些门户网站不断给自己添砖加瓦的同时,其新闻能力和质量有多少提高呢?
撇博上的名气源于媒体化程度
明星们踊跃上网,门户网站给个竿他们就爬,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对于他们的事业和声望来说,网络的创造力有限,而破坏性却无穷——当大家对明星的关注点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私生活时,被网络维持或者放大的“名气”,仅仅源于他们私生活的媒体化程度,却不是真正的受欢迎程度。
首先,微博上几乎所有名人的名气都不是来自网络,在他们上网之前,其名气已经通过传统媒体建立起来了,网络只是将这个名气量化、具体化而已,如姚晨成为新浪微博关注榜首位就是一个例子,其次,一旦出现什么风波,网络立即就能将无事变有、小事变大,甚至于好多丑闻、风波都是起子网络,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而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人(一件事)的知名度取决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而速度和广度、深度乃至持久度都建立在媒介之上。在纸媒时代,速度和广度都较低,但是却很有深度,持久度也高。小仲马的一部“茶花女”印刷在纸上,传播了几个世纪,还是有绝大多数人没有读过;但是读过没读过的人都知道小仲马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而在多媒体时代,则恰恰相反,速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但是深度和持久度却变得难以实现了。一首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歌血可以立刻家喻户晓,但是当人们开始看了一次春节晚会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记得那首歌?于是,为了弥补持久度的缺陷,明星们不管有没有新作品都会参加这样那样的电视节目、隔三差五“门”一下;到了互联网上,频繁露面就更容易做到了:连上通告都省了,说说大白话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但是,如果没有新的作品出现,这样的“持久度”很 容易疲软,毕竟,除了铁杆粉丝之外,这些和普通人无异的生活八卦并不具备对读者的持久吸引力。而至于深度,则基本谈不上,除非他\她是一个潜藏的思想或者文字高手。可以说,在微博上,为明星们博得了速度、广度和持久度的,都是他们的私生活;但这样将生活彻底媒体化的代价便是:他们的生活进入了观众的监视,一旦有事发生,观众不但可以自由议论,而且网络会永久地记录这些信息。
关注自己的生活才是微博的主旨
虽然,微博的出现提供了一条到目前为止让普通人和名人直接交流的最便利渠道;并且,在国内还成为备个微博网站攻占市场的重要砝码,但显然,“名人效应”既不是微博的初衷,更不是微博的目的。
那微博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或者说将要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呢?
Bruno是一个普通的法国人,有Twitter和Facebook账号。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他将要迎来他第四个孩子。2009年11月17日,他怀孕6个月的妻子在医院接受住院观察。两天后的傍晚,护士让Bruno回家休息,不必担心。凌晨三点,正在睡觉的Bruno突然发现他的岳母站在他卧室里,做梦吗?可惜不是,岳母告诉他,刚接到电话:他的妻子正在医院生产——早产。
Bruno迷迷糊糊冲出了家门,赶往医院,跑的时候他用手机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信息:“妈的,看来最可能发生的还不是最坏的,从现在开始,所有人的所有祈祷我全买单。”5分钟后又是一条:“开车一分钟冲过香街是可能的,我刚这样做到了。”到了医院,他正好赶上妻子进手术室,他还来得及给妻子一个吻,他又发了一条:“一下次冒出来这么多医生护士,我感觉我自己在Dr.House(美剧《豪斯医生》)的拍摄现场。”
实际上这不是Bruno第一次来这个医院了,几年前他的一个孩子就在这里出生,他感觉噩梦又重新上演了,他很怕。接着他终于说出了缘由:“完了,老婆生孩子,才怀孕26个星期。前景暗淡,很孤独。”然后又一条:“为什么生活就不能像平静的江水,哪怕一次也好!”这个时候,来自巴黎的、北京的、纽约的、蒙特利尔的,他认识不认识的人的信息如潮水一般涌了过来,“Bruno加油”,“Bruno我们支持你”。然后他又说:“妈的,我预感不好,周围医生护士的态度出奇地好,我在Twitter上崩溃了丢人!”这时候,Twitter上有很多人说要给他打电话,要帮他,还有人给他发来了关于早产的文章。他又说:“没准备孩子的衣服,没起名,什么都没有呢,我不知道了,看来要在圣经上弄个名字了。”
不过这次比上次好多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来关心和主持,Bruno很快就感觉不那么怕,不那么担心了,他甚至还通过Twitter得知了原来牛顿也是早产儿。1995年,同样是在这家医院的走廊里,Bruno焦急恐惧,手中的手机似乎帮不了他什么,能给谁打呢,打了又如何呢,无非是再多让一个人跟着恐惧和担心。1小时后,孩子出生了,儿子,而孩子的名字早在半小时前就在各地朋友们的热议中定下来了,叫Vadim。BTunno又发了一条:“Twitter让我感觉我所经历的一切不是噩梦。而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第二天早晨,鼓励和祝贺声淹没了Bruno的Twitter和Facebook账户。
微博对人们生活的改变正是像Bruno经历的这样,也应该这样一这才是微博最值得我们所有人爱它的原因。Bruno所经历的是—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觉,这样的势头,在新浪微博也开始频现,从玉树大地震的第一时反应到最近的宜黄事件,一个消息就能引出万人支援。老网民们可能在以前的论坛和新闻组里经历过,而有了微博,人们不必再守在有网络连接的电脑旁去发出求救信号和等待帮助,一切都是即时和现场的。
微博再奇妙,反映的也是现实生活,这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交流工具。微博带给人们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就像Bruno那样。虽然他也许也会关注几个自己喜欢的明星,但是在紧急时刻,在他需要帮助和安慰的时候,明星并不能给他什么,而正是那些跟他一样的普通人给他带来了安慰和鼓励。
Twitter关注排行榜前100位中绝大多数都是演艺界名人,也有少数几个机构、网站和其他行业的微博上榜。在前10名中,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外,全部是演艺界明星,而奥巴马的上榜其实也并非因为他是美国总统,在这里,他的身份也是“名人”。
这些名人的关注者数目巨大,排名第十的Katy Perry(美国新晋超人气歌手)也有370多万的关注者,比新浪微博关注榜排名首位的姚晨还要多将近100万。从这些名人的微博内容来看,他们总是以对话的姿态与网友交流,而不是自己说自己的或者谈论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的口气十分符合他们的个性,令人感觉他们并没有使用枪手。此外,这些人很懂网络术语,显然都是熟练网民。而且,这些名人的微博条目中带有链接的条目比较多,显然他们已经很明白微博的作用了。
新浪微博关注排行榜前100位中几乎清一色的演艺界名人,作为商界人物的任志强能够进入前10名实属不易。其中演员歌手的微博内容多有关个人和日常生活,当中较少有链接,相反却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图片。主持人们的微博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有对时事的观点和一些感言,但链接也比较少。赵薇会经常使用微博特有的方式同其他名人对话,黄健翔经常会跟网友对话,而其他名人大多自说自话。
转发榜:目外百花齐放,国内名人独秀
如果说在关注榜上都是名人占据着Twitter和新浪微博,那么在转发榜上就不是这样了。在Twitter上,获得大量转发的条目的最先发布者都不是名人,而是普通人。从主题来看。获得大量转发的主题往往都是Web2.0中新工具的外部功能链接,以及视频(搞笑的或者严肃的)。实际上Twitter成了大家分享Youtube视频链接的场所,因为那里的视频实在太多,很多视频只有通过他人的推荐才能被看到。
新浪微博的转发榜中,名人的微博条目最多,即便是当中的内容对他人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链接;还有一些名人信息是通过其粉丝团发布的。此外有很多获得大量转载的条目是一些冷笑话、语录、名言,而这些内容的发布者似乎都不是个人,也许是一个团队。
从总体数目上来说,国内网民的转发热情是很高的,转发次数过万的条目有很多,而国外这种情况相对少。在国内的转发条目中,没有链接的条目很多,而国外正好相反。另外一个重要区别是,在国内获得大量转发的条目的发布者往往需要拥有大量的关注者,而像Twitter上只有308个关注者却获得了转发榜首位的现象在国内几乎不可能存在。
虽然对名人的关注地球人都一样,但是显然,在中国,这样的关注更加主动积极。名人获得关注没什么奇怪的,在传统媒体中,名人们是遥远的、神秘的,而微博创造了名人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可能。然而涉及到转发的时候,事情就不同了有意识的民众会知道,名人发布的条目虽然对我们了解名人有帮助,却无传播转发的价值。国内名人微博的高转发率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许多国内公众对此没有意识,二是中国微博条目中有价值的内容比较少,除了名人,少有其他主题值得转发。
网站策略推动明星效应
国内许多门户网站奉行明星路线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新浪绝对是这方面的老大哥。为什么门户网站要走这样的路线呢?大家知道,Twitter是一个独立的微博服务平台,它的生财之道直到今日还没有确定,而国内的微博平台都是由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这些门户网站是以内容服务来获得观众、读者以便兜售广告,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门户网站跟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没有区别。
在Web1.0时代,这些门户网站也会像电视台和报社一样将记者派往各地,为网民提供新闻,这个时候的他们是存在于网络之上的传统媒体。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微博这类工具的诞生,门户网站们发现建设博客、微博平台技术门槛低,不用维护庞大的新闻团队,却可以获得更多的观众、读者,用更高的点击率去卖更多更贵的广告。而利用名人博客、名人微博来吸引网民是最佳途径。如果说电视台找明星做节目还要付钱,给明星开一个博客却是免费的,何乐而不为?当国外博客索引网站已经开始用Web2.0理念中的“推荐数”来排名博客的时候,国内的门户网站依然用点击数来排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关心的不是博客质量,而是是否会有更多的人来看。
互联网诞生之初,有人认为它将是传统媒体最可旧的竞争对手。微软再强大,也没有阻止新兴企业Google的诞生和发展;而Google似乎要为网民提供一切服务,但也没能阻止Youtube、Eacebook、Twitter等一系列新兴大型网站的崛起。
但是,在国内的情况却不一样。面对巨大的网络市场,拥有强大财力的传统媒体同时也是最有能力抢占网络空间和资源的机构。门户网站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服务项目,吞噬一切,而新网站往往无法获得发展的机会,甚至连诞生都成问题。微软因为在Windows系统中免费附带Explorer浏览器引来的风波与罚款,成了反垄断案中被告席的常客;而新浪作为门户网站提供博客、微博服务就没有引来任何质疑。在这些门户网站不断给自己添砖加瓦的同时,其新闻能力和质量有多少提高呢?
撇博上的名气源于媒体化程度
明星们踊跃上网,门户网站给个竿他们就爬,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对于他们的事业和声望来说,网络的创造力有限,而破坏性却无穷——当大家对明星的关注点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私生活时,被网络维持或者放大的“名气”,仅仅源于他们私生活的媒体化程度,却不是真正的受欢迎程度。
首先,微博上几乎所有名人的名气都不是来自网络,在他们上网之前,其名气已经通过传统媒体建立起来了,网络只是将这个名气量化、具体化而已,如姚晨成为新浪微博关注榜首位就是一个例子,其次,一旦出现什么风波,网络立即就能将无事变有、小事变大,甚至于好多丑闻、风波都是起子网络,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而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人(一件事)的知名度取决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而速度和广度、深度乃至持久度都建立在媒介之上。在纸媒时代,速度和广度都较低,但是却很有深度,持久度也高。小仲马的一部“茶花女”印刷在纸上,传播了几个世纪,还是有绝大多数人没有读过;但是读过没读过的人都知道小仲马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而在多媒体时代,则恰恰相反,速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但是深度和持久度却变得难以实现了。一首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歌血可以立刻家喻户晓,但是当人们开始看了一次春节晚会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记得那首歌?于是,为了弥补持久度的缺陷,明星们不管有没有新作品都会参加这样那样的电视节目、隔三差五“门”一下;到了互联网上,频繁露面就更容易做到了:连上通告都省了,说说大白话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但是,如果没有新的作品出现,这样的“持久度”很 容易疲软,毕竟,除了铁杆粉丝之外,这些和普通人无异的生活八卦并不具备对读者的持久吸引力。而至于深度,则基本谈不上,除非他\她是一个潜藏的思想或者文字高手。可以说,在微博上,为明星们博得了速度、广度和持久度的,都是他们的私生活;但这样将生活彻底媒体化的代价便是:他们的生活进入了观众的监视,一旦有事发生,观众不但可以自由议论,而且网络会永久地记录这些信息。
关注自己的生活才是微博的主旨
虽然,微博的出现提供了一条到目前为止让普通人和名人直接交流的最便利渠道;并且,在国内还成为备个微博网站攻占市场的重要砝码,但显然,“名人效应”既不是微博的初衷,更不是微博的目的。
那微博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或者说将要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呢?
Bruno是一个普通的法国人,有Twitter和Facebook账号。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他将要迎来他第四个孩子。2009年11月17日,他怀孕6个月的妻子在医院接受住院观察。两天后的傍晚,护士让Bruno回家休息,不必担心。凌晨三点,正在睡觉的Bruno突然发现他的岳母站在他卧室里,做梦吗?可惜不是,岳母告诉他,刚接到电话:他的妻子正在医院生产——早产。
Bruno迷迷糊糊冲出了家门,赶往医院,跑的时候他用手机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信息:“妈的,看来最可能发生的还不是最坏的,从现在开始,所有人的所有祈祷我全买单。”5分钟后又是一条:“开车一分钟冲过香街是可能的,我刚这样做到了。”到了医院,他正好赶上妻子进手术室,他还来得及给妻子一个吻,他又发了一条:“一下次冒出来这么多医生护士,我感觉我自己在Dr.House(美剧《豪斯医生》)的拍摄现场。”
实际上这不是Bruno第一次来这个医院了,几年前他的一个孩子就在这里出生,他感觉噩梦又重新上演了,他很怕。接着他终于说出了缘由:“完了,老婆生孩子,才怀孕26个星期。前景暗淡,很孤独。”然后又一条:“为什么生活就不能像平静的江水,哪怕一次也好!”这个时候,来自巴黎的、北京的、纽约的、蒙特利尔的,他认识不认识的人的信息如潮水一般涌了过来,“Bruno加油”,“Bruno我们支持你”。然后他又说:“妈的,我预感不好,周围医生护士的态度出奇地好,我在Twitter上崩溃了丢人!”这时候,Twitter上有很多人说要给他打电话,要帮他,还有人给他发来了关于早产的文章。他又说:“没准备孩子的衣服,没起名,什么都没有呢,我不知道了,看来要在圣经上弄个名字了。”
不过这次比上次好多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来关心和主持,Bruno很快就感觉不那么怕,不那么担心了,他甚至还通过Twitter得知了原来牛顿也是早产儿。1995年,同样是在这家医院的走廊里,Bruno焦急恐惧,手中的手机似乎帮不了他什么,能给谁打呢,打了又如何呢,无非是再多让一个人跟着恐惧和担心。1小时后,孩子出生了,儿子,而孩子的名字早在半小时前就在各地朋友们的热议中定下来了,叫Vadim。BTunno又发了一条:“Twitter让我感觉我所经历的一切不是噩梦。而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第二天早晨,鼓励和祝贺声淹没了Bruno的Twitter和Facebook账户。
微博对人们生活的改变正是像Bruno经历的这样,也应该这样一这才是微博最值得我们所有人爱它的原因。Bruno所经历的是—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觉,这样的势头,在新浪微博也开始频现,从玉树大地震的第一时反应到最近的宜黄事件,一个消息就能引出万人支援。老网民们可能在以前的论坛和新闻组里经历过,而有了微博,人们不必再守在有网络连接的电脑旁去发出求救信号和等待帮助,一切都是即时和现场的。
微博再奇妙,反映的也是现实生活,这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交流工具。微博带给人们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就像Bruno那样。虽然他也许也会关注几个自己喜欢的明星,但是在紧急时刻,在他需要帮助和安慰的时候,明星并不能给他什么,而正是那些跟他一样的普通人给他带来了安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