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规章制度现状与重构论略

来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sa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习规章制度相比于一般的规章制度更具稀缺性,这既不利于规范实习关系,也不利于保障与救济实习学生的正当权益。我国目前实习规章制度“备案或报批”程序严重缺失,实习规章制度的内容常常“内嵌”于其他制度之中,并且非常抽象,与劳动规章制度之明确性原则相悖;内容设置偏重义务而忽略了权利,关于实习薪酬、实习保险、实习考核评估和实习争议处理等的规定都有待加强。研究认为,重塑实习规章制度形式要件,亟待新增“备案或报批”程序,可以将民主协商融入其他集体协商谈判中,还可以构建单独的实习集体合同或专项实习集体合同,以
其他文献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有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但这一理论存在诸多问题。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教育投资的均衡,假设教育投资边际回报递减,但经验研究显示,教育投资的边际回报递增。人力资本理论在解释教育对工资提高的作用时,没有把教育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联系,而任何工资的变化如果不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就难以得到合理解释。为此,本研究就教育对工资提高的作用提出一个新解释:教育投资同时增加了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稀缺性和需求,由此提高了其议价能力从而提高了工资。这一理论解释隐含,随着教育的发展,劳动力市场
对农民工身份的研究,不应忽视其劳动力身份的本质属性,而应从劳动过程和生产体制的角度描述新的劳动形式和劳动者状态,以及对于其身份转型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解释.研究以建筑业农民工为例,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对农民工身份的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分包劳动体制通过劳动过程的个人管理、工资的弹性支付以及关系控制三种途径遮蔽了劳资关系,消弭了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的职业身份;第二,包工队内部的“庇护—依赖”关系稀释和转化了资本剥削劳动力价值引发的抵抗,用工方式的弹性化使得劳动控制的中心从组织内部的控制走向“市场
伴随着传播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最近几年的新闻研究开始体现出一种“物质敏感性”,学者们敏锐地注意到物质性对于理解数字新闻业的理论潜力并将其应用于经验研究中.这种敏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新闻业视为一种社会-物质实践,探讨物质性在新闻业中的不同体现,着重从当下和历史两个维度对工具、机器、硬件、软件等物质条件进行了讨论;二是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技术理论以分析物质性,一方面援引新的理论进入新闻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旧的理论予以调适以适应对社会-物质实践的分析.倡导新闻研究的物质敏感性并不意味着对各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