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呼吸内科疾病
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及反复的胸腔穿刺抽液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手术的方式,在我院常需胸外科医师主刀操作,呼吸内科医师难以独立完成,患者常感紧张恐惧和痛苦,术后易感染。胸腔穿刺抽液,传统方法不管胸腔积液量多与少,每次都采用注射器穿刺抽取,对积液量多的患者需反复穿刺抽吸,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容易造成感染,由于穿刺针尖锐利,抽液时针头移位易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经反复查阅资料及临床试行,我科将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改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之间,就诊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的40例气胸、胸腔积液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16岁-75岁,平均年龄(45+30)岁。排除标准:外伤性液气胸、血气胸、脓胸。研究方案通过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向患者说明此手术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的理解合作,受试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所有病例被随机分配到两组: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组(改良组,21例)、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组(对照组,19例)。有基础疾病如COPD、结核性胸膜炎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行上述治疗。
术前准备:清洁盘,胸腔闭式引流包。
操作方法:①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根据半坐,坐或卧位。医生叩诊决定穿刺部位(胸部X线或CT结合),皮肤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的病人,毛巾,局部麻醉穿刺皮肤留下固定点后,右手持针与一个特殊的注射器,和胸壁成直角,缓慢进针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突破,气胸能听出来的气声,胸腔积液的液体倒入注射器停止前进,用左手固定穿刺针,一个正确的空气将导丝的U型端插入腔从注射到胸部,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和深静脉导管沿导丝在体外暴露结束,逐步向皮内的推进,为约8-10cm内,即固体导管,退出导丝,连接到引流瓶或引流袋,气泡和液观察,固定导管透明敷料,形成了TR排水系统输血装置反演。如医生根据病情需定时抽液、注药时,抽液注药毕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后,将导管末端反折用无菌纱布包绕固定在穿刺部位处进行留置。②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取斜坡卧位。手术部位应依体征、X线胸片或超声检查确定,并在胸壁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局麻。
首先用注射器做胸膜腔穿刺,以确定最低引流位置。作皮肤切口,用直钳分开各肌层(必要时切开),最后分开肋间肌进入胸膜腔(壁层胸膜应注入足量局部麻醉剂),置入较大橡胶管。引流管伸入胸腔长度一般不超过4-5cm,以缝线固定引流管于胸壁皮肤上,末端连接无菌水封瓶。
1.3观察指标患者来院后,即摄胸片,必要时行CT平扫,胸腔积液B操定位。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象等指标,并定期复查。病情好转后行肺功能测定。记录导管留置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感染率、治疗转归、人均费用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等基础资料基本相似,见表1。
2.2临床结果。
3讨论
深静脉留置导管应用于胸腔积液引流的优缺点:
传统方法不管胸腔积液量多与少,每次都采用注射器穿刺抽取,对积液量多的患者需反复穿刺抽吸,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容易造成感染。由于穿刺针尖锐利,抽液时针头移位易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而深静脉留置导管无毒无害、头部柔软,圆滑整齐,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对局部刺激小,管腔细,患者不适感轻,只行一次穿刺即可留置进行引流,且引流形成密闭系统,长期引流不引起感染,可动态观察积液消失情况,连续注入药物,间断抽取胸水,有利于炎症消散和吸收,可反复留取标本,患者不会因活动而引起疼痛。肺复张完全,操作简单易行,血管损伤小,固定方便,拔管方便,伤口愈合好,无疤痕且感染机会少,夹管后带管活动方便,病人乐于接受。护士掌握此方法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气胸病人迅速地康复。
但由于管径细直径为1.7mm,黏稠分泌物易阻塞导管造成引流失败,故脓胸患者不能用此方法进行引流。
综上所述,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简单易行,血管损伤小,固定方便,拔管方便,伤口愈合好,无疤痕且感染机会少,临床医生易掌握,护士易护理,病人易康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及反复的胸腔穿刺抽液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手术的方式,在我院常需胸外科医师主刀操作,呼吸内科医师难以独立完成,患者常感紧张恐惧和痛苦,术后易感染。胸腔穿刺抽液,传统方法不管胸腔积液量多与少,每次都采用注射器穿刺抽取,对积液量多的患者需反复穿刺抽吸,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容易造成感染,由于穿刺针尖锐利,抽液时针头移位易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经反复查阅资料及临床试行,我科将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改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之间,就诊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的40例气胸、胸腔积液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16岁-75岁,平均年龄(45+30)岁。排除标准:外伤性液气胸、血气胸、脓胸。研究方案通过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向患者说明此手术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的理解合作,受试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所有病例被随机分配到两组: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组(改良组,21例)、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组(对照组,19例)。有基础疾病如COPD、结核性胸膜炎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行上述治疗。
术前准备:清洁盘,胸腔闭式引流包。
操作方法:①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根据半坐,坐或卧位。医生叩诊决定穿刺部位(胸部X线或CT结合),皮肤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的病人,毛巾,局部麻醉穿刺皮肤留下固定点后,右手持针与一个特殊的注射器,和胸壁成直角,缓慢进针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突破,气胸能听出来的气声,胸腔积液的液体倒入注射器停止前进,用左手固定穿刺针,一个正确的空气将导丝的U型端插入腔从注射到胸部,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和深静脉导管沿导丝在体外暴露结束,逐步向皮内的推进,为约8-10cm内,即固体导管,退出导丝,连接到引流瓶或引流袋,气泡和液观察,固定导管透明敷料,形成了TR排水系统输血装置反演。如医生根据病情需定时抽液、注药时,抽液注药毕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后,将导管末端反折用无菌纱布包绕固定在穿刺部位处进行留置。②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取斜坡卧位。手术部位应依体征、X线胸片或超声检查确定,并在胸壁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局麻。
首先用注射器做胸膜腔穿刺,以确定最低引流位置。作皮肤切口,用直钳分开各肌层(必要时切开),最后分开肋间肌进入胸膜腔(壁层胸膜应注入足量局部麻醉剂),置入较大橡胶管。引流管伸入胸腔长度一般不超过4-5cm,以缝线固定引流管于胸壁皮肤上,末端连接无菌水封瓶。
1.3观察指标患者来院后,即摄胸片,必要时行CT平扫,胸腔积液B操定位。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象等指标,并定期复查。病情好转后行肺功能测定。记录导管留置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感染率、治疗转归、人均费用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等基础资料基本相似,见表1。
2.2临床结果。
3讨论
深静脉留置导管应用于胸腔积液引流的优缺点:
传统方法不管胸腔积液量多与少,每次都采用注射器穿刺抽取,对积液量多的患者需反复穿刺抽吸,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容易造成感染。由于穿刺针尖锐利,抽液时针头移位易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而深静脉留置导管无毒无害、头部柔软,圆滑整齐,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对局部刺激小,管腔细,患者不适感轻,只行一次穿刺即可留置进行引流,且引流形成密闭系统,长期引流不引起感染,可动态观察积液消失情况,连续注入药物,间断抽取胸水,有利于炎症消散和吸收,可反复留取标本,患者不会因活动而引起疼痛。肺复张完全,操作简单易行,血管损伤小,固定方便,拔管方便,伤口愈合好,无疤痕且感染机会少,夹管后带管活动方便,病人乐于接受。护士掌握此方法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气胸病人迅速地康复。
但由于管径细直径为1.7mm,黏稠分泌物易阻塞导管造成引流失败,故脓胸患者不能用此方法进行引流。
综上所述,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简单易行,血管损伤小,固定方便,拔管方便,伤口愈合好,无疤痕且感染机会少,临床医生易掌握,护士易护理,病人易康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