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与山东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来源 :科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8686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的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分析山东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等方面,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山东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 山东 大学生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突出位置上。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重视和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和谐社会建设中山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中,山东省在贯彻执行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省情、地情,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总体上看,近年来,山东大学生就业状况上要好于全国,如2006年山东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但也仅为75.3%, 按当年毕业26.9万学生计算,还有约6.6万人当年未能就业。2007年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统计口径和就业信息网的实际统计数据,山东省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6.86%(截至2007年12月31日),就业率较上年略有上升。2008年,山东大学毕业生数量达44万人,比去年净增6万人,加上中专毕业生及省外院校来鲁就业的毕业生,毕业生数量突破55万,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与此同时,山东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却以年均增幅超过30%的速度递增,预计“十一五”期间山东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达到200万人,是“十五”期间的2.9倍,而社会同期却难以提供较充足的就业岗位,可以说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就业难的问题也愈加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东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2、和谐社会建设中山东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山东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在全国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发生的,既有我国大学生扩招与就业政策改革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政府、社会等多层面的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不和谐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我国渐进式改革下难以避免的阵痛。
  2.1社会就业整体形势严峻,挤压山东大学生就业空间
  大学生就业属于社会整体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新增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转型期的中国,从经济发展分析,经济的增长并没能带来最大化就业,结构性与周期性失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调整,造成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无法适应新的岗位需要,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从总体上看,我国已进人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同时,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预计“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城镇每年劳动力供给量达180万人,五年供给总量900万人,同时农村有8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按经济增长10%计算,城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130万个左右,年度供求缺口在50万左右。[3]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同时外溢劳动力,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竞争的增强,社会整体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2.2高等学校扩招的推波助澜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扩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超常规的发展,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2年就达到了原定于2008年才能实现的15%,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意义非凡。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入学率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的增长赶不上高校入学率的增长,虽说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高校扩招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它导致毕业生数量激剧增加,从而加剧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却是不争的事实。
  2.3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由于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导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在招生及教学等环节上仍然采用计划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脱节,人才输出却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将毕业生全部推向劳动力市场自主就业。两者冲撞,引发结构性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在所难免的。山东与全国一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目前高等教育的体制不尽合理,难以做到市场化,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而人才输出却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将毕业生全部推向劳动力市场自主就业。两者错位引发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必然的。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4]
  2.4就业市场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由市场经济所决定的,并和整体劳动力市场交汇在一起。”[5]高等学校在招生、办学、科研、就业等方面同样直接或间接地受市场导向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的政府“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计划模式,向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转变。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则增强了就业的竞争性,也就不可能实现计划分配时代人人都能按时就业的目标。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市场“交易”秩序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 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未明确提出保护公平竞争的手段;对市场中协议书的签订、违约的制裁、纠纷的仲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无明确规定或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6]
  2.5就业环境有失公平,大学生就业中存有歧视现象
  虽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当前在我国就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中,相应的政策措施不能及时到位,致使就业环境有失公平、就业歧视现象加剧。这对大学生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1)地域歧视。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基本上是根据劳动者户籍身份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户籍成为不少人就业的障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流动,许多城市采取进人指标、户口指标加以限制,大学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难度较大。
  (2)学校歧视。由于名牌高校具有高知名度和高信誉度,其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相反,一些普通院校和民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受到限制,就业相对困难。虽然我国法律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但在实际中却无法实现。不少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主要瞄准各重点大学,有的甚至在招聘广告中明确写明:“本公司仅招某某大学毕业生”,“非某某大学毕业生免谈”等。
  (3)性别歧视。虽然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就业歧视,但现实中对女性的就业偏见却大量存在,甚至出现“宁招武大郎,不招穆桂英”这样的俗语,大量的社会机构调查,也揭示同一个事实:“女性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普遍受到性别歧视”。[7]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 8 个百分点。[8]
  2.6大学生自身就业思想的失衡
  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毕业生,自身就业思想失衡,职业生涯缺乏理性设计,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从众,未能在大众化趋势下调整精英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局限,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意味着“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和“就业大众化”局面的来临。[9]在“精英教育”时代,“物以稀为贵”,哪怕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也是十分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层次一直较高。历史的惯性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力量。“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有市场,大学毕业曾经意味着国家干部身份和城市户口的观念仍深深烙印于人们思想深处。因此,很多毕业生对于就业岗位的选择,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为优先;在就业地区上目光所及除全国大中城市外,尤以省内的济南、青岛、烟台等沿海发达城市为首选。由于毕业生自身对于其就业层次的认识未能适应现实变化,将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致使供需失衡,必然造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
  
  3、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山东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政府、社会和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学生要能成才,高校要会育才,社会要善用才,政府要重揽才,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全面协调的平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山东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高校责无旁贷,应加大改革力度,面向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担负起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
  3.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监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一致。所谓按需培养,就是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社会需求接轨。高校要经常搞好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避免短视行为。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10]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跟踪监控,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通过设立各种调查问卷,收集就业信息,辅以在线调查或电话访谈等方式,多渠道、多维度了解大学生就业数据,以正确评价大学生就业形势,提出并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3.1.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搭建“心桥工程”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主要方式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对此,高校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观念,尽快完成职能的转换,学校要从原来协助政府职能部门直接进行就业分配,转向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二是设立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尽快建立一个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可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服务的机构,配备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三是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另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机会。[11]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歧视,易使这些学生产生强烈的受挫情绪,引发自卑、焦虑、多疑、孤僻、恐惧等心理问题,高校还应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搭建“心桥工程”,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鼓励大学生自立自强,敢于竞争,保持平常心态,正确对待成功和挫败,不断提高抵御挫折和抗干扰的能力。
  3.1.3开展创业与职业生涯教育,倡导灵活就业
  高校必须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目标;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入校开始,就按照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渐进序列,对大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识社会,了解自我,了解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步锁定人生目标,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志趣的最佳结合点上规划自己成功成才的道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施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涯规划导师,用导师的经验和阅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2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
  市场活动的趋利原则决定了市场自身无法完全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必须保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
  3.2.1消除大学生就业制度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公平就业可以在促进效率与竞争、激发社会创造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尤其要关注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公平。政府虽然不能全部包办大学生的就业,但有责任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好的制度就是先进的生产力。要变革身份、等级就业制度,使人的地域身份不再成为就业的绊脚石;打破用人单位对人才流动的某些人为限制,消除人才流动的思想顾虑。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打击不法职介,建立专门针对失业大学生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防止大学生因失业而心理失衡,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措施。[12]
  3.2.2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和创业
  政府应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补充其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大从大学毕业生考录公务员的力度。政府组织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也要优先从大学毕业生中录用。各级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要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在社区管理、高技术服务等新兴社会工作岗位就业。引导国有企业(单位)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接收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在补充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时,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重点支持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就业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的发展,鼓励企业在新增就业岗位时,优先聘用大学毕业生。同时,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政府要引导、关心和尽可能予以帮助;对未就业毕业生则要学习国外的“职业见习计划”,通过提供见习津贴和见习岗位,提供生活保障和提高就业能力。继续抓好基层就业项目带动工程,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
  3.2.3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充分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政府应进一步抓好大中专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程,分省、市、县三级构建全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努力拓展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整合部门和市县的各类招聘信息资源,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招聘活动,大力提升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要积极构建大学毕业生需求信息监测和就业预警系统,形成分析报告,及时向高校和有关部门通报,为大中专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提供准确依据。目前,令人欣喜的是山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网络工程已经启动,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已全部到位,工程所需的软硬件招投标也已经基本结束。[13]
  
  4、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实现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和谐
  
  大学生就业与否,最直接利害人是学生自己。所以,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和择业选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以顺利就业,实现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和谐。
  4.1勇于正视就业现实,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面对不容忽视的严峻就业形势,作为就业主体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还要靠自己。大学毕业生要勇于正视就业现实,转变传统“精英”就业观念,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首先,要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以前只有当干部、端铁饭碗、进正规单位才算就业;许多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毕业期望值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找到适当的工作并不难。二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三是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14]
  4.2努力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即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自身和谐就业,完善自身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它一般特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特色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3主动出击善于“亮剑”,采取积极的就业行动
  在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消极等待是无法得到任何结果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主动出击,善于“亮剑”, 即一定要重视自我推销环节,学会“自我张扬”艺术,要合理而得体地把自己推销给社会。这首先要求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亮剑”,温家宝总理与北航学生座谈时曾明确指出:“讲信心比货币和黄金还重要,就是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困难的时候,如果失掉信心,那就失掉了一切,有了信心,才有力量的源泉,才有勇气。”[15]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最不能失掉的也是信心,只要有足够的信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大学毕业生学会自荐,善于“亮剑”,善于推销自我,在自荐过程中还要善于察自身、察时机、察环境,力求通过一定技巧有尺度、有分寸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格、形象、知识、技能成功地推销给用人单位,赢得对方好感。
  
  参考文献:
  [1]杨礼宾.论大学生就业工作[J].江苏高教,2006(5).119-121
  [2]李昌林.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53-156
  [3]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就业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cnss.cn/zlzx/zcfg/dfzc/200703/t20070308_115942.html.2007-03-08/2008-10-18
  [4]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45-48
  [5]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4
  [6]刘伟,杨芳.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8(24).49-50
  [7]马于军.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7(7).114-115
  [8]李平.我国高教改革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及思考[D].天津: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2005.20
  [9]吴俊清,张林狮,侯铁虎等著.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98
  [10]王芳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6-7
  [11]戴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探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3).33-36
  [12]伍银峰.大学生不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J].前沿,2006(12).178-181
  [13]李峰.200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暨“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EB/OL]. http://www.sdbys.cn/art/2008/5/16/art_49_5626.html,2008-05-16/2008-11-25
  [14]王丽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J]科学与管理,2009(5).65-67
  [15]梁俊,杜春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36
  [16]温家宝总理与北航学生座谈[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12/21/content_10533112.htm.2008-12-21/2008-12-27
  注:本文涉及的山东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均出自山东省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Shandong Graduate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SHUAI Xiang-zhiXU Jia-ming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dongJinan250014)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guo.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rious circumstances, from the height of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examine and study the problem of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n the analysis of ba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causes,the paper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handong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and personal, such as students, in building of a armonious society .
  Key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Shandong; university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其他文献
篮球是现今各大学校的一门重点体育项目,在以往的篮球训练中,由于受教学形式的限制,学生不能经常练习基本技术动作,因此对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产生了影响。而通过球操训练法,能够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却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严
<正> 多功能一体机,也称MFC(Multi Founction Center),它以简便、多能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并引发了OA设备的革命。继2001年发起“多功能一体机向激光打印机要市场”
医药电子商务是指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等作为网络成员,通过因特网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
本文主要从阐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入手,分析了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和谐视角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模式,这对于我国构
<正> 研华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研宇科技,在推出网络存储产品网潮系列后,很快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研宇是如何把握客户需求,找到自己定位的呢? 记者为此走访了研宇公
北电网络公司总裁John Roth提出了“新摩尔定律”——光纤定律:每9个月主要ISP的互联网骨干链路的带宽就要增长一倍,这就是说,宽带的发展速度要比CPU的发展速度高两倍。如果
期刊
据赛迪资讯顾问有限公司统计:中国商用打印机市场在2000年销售额的增长幅度是14.7%,而中国惠普商用打印机的销售额超过40%,并且中国惠普首次在亚太地区销量达到第一,超过长期占据市